下尹家村

下尹家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尹姓建村於兩條河流交叉處,故命村名為叉河尹家。后因村處河流下游,為與上尹家相區別,而改稱下尹家。

概況


后郭、王、于姓相繼來此定居。下尹家位於海陽市東北部,朱吳鎮東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56′。西南與大桃口村相連,西北與河西村隔河為鄰,北與峨山後村隔山相望。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全村轄區面積約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3公頃,其餘是山嵐。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山嵐主要以柞林為主,柞蠶收入較高。2002年,全村有141戶,408人。有尹、郭、王、於、蔣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98%的村民是文盲。建國初期,村十分重視掃盲工作。1950年,成立下尹家小學。1956年,由聯辦村共同出資8萬餘元,修建新校舍,改建為下尹家完小,教師8人,學生216人。改革開放后,學校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93年,下尹家完小被評為海陽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3人。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有80公斤左右。建國以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全村有農用運輸車65輛,摩托車16輛,電話67部,彩電60台,電冰箱2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6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村民住上明亮的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喬風卿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第一名黨員。同年9月,成立黨支部,領導群眾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並組織支前隊伍隨軍征戰。1947年,全村有黨員10名。2002年,黨員發展到21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守雲、王新、王雲禎、王振德、王德、尹廷祥、尹桂芝、王守京、王朋言、王振國、王兆春、王強。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9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雲安、王振德、王德、尹廷祥、王雲禎、郭順章、王守京、王周、尹廷維、王朋福、王化、王振國、王兆春、王守勇、王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