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村
羅浮村
溫州市永嘉縣甌北鎮羅浮村是浙江有名的“小康村”,系甌北鎮政府駐地,同溫州僅一江之隔,素有溫州的“浦東”之稱。甌北地處甌江北面,地屬永嘉,是永嘉經濟重鎮。羅浮村地處甌北最繁華地段,鎮政府所在地即坐落在羅浮村地皮之上,而像甌北碼頭之類重要公共設施,也在羅浮村範圍之內。其地理位置、經濟實力都可稱是永嘉的重中之重。羅浮村全村人口大約5000人左右,擁有選舉權的成人大約有3000左右,就人口來說也是永嘉第一大村。近幾年甌北發展迅猛,建設加劇,房價大副上漲,新建樓房價格直逼市區。擁有大量地皮的羅浮村又可稱是當地最大的房地產商和最大的地主。有人說如果按地價和樓麵價均分,羅浮村的村民包括新出生的嬰兒都是百萬富翁。
晉書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記:“近代華嚴石硯,頗佳。”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光緒戊子年出版的《永嘉聞見錄》(孫同元著)中說:“舊志云: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可見,羅浮山及屏立於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硯石著稱。
清《岐海瑣譚》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盡取羅浮石鑲嵌會器等物,滿載而歸。夏仲魚詩云:“秋峰尚不載江山,止寫臨行入畫間。今日江山移得去,羅浮石山水中山。”
站在市區安瀾碼頭,眺望甌北,看見雙塔矗立在兩座樣似烏龜和蛇的山頂。過去當漁船進入甌江口時,漁民們看到塔便知道已經順利到達永嘉,羅浮雙塔因此成為永嘉的標塔。
來到山頂,迎面便是龜塔,該塔平面呈六角形,磚構樓閣式。塔身呈錐形,逐層收縮,每層砌出券門,間或做出壁龕供奉佛像。腰檐用磚作出椽子與飛子,翼角成龍狀,仔角梁起翅。
該塔建於西晉元康五年(295),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現塔為明代所建。對面是蛇山的蛇塔。兩塔遠遠對峙,形式和結構都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
說起這兩座塔,還有一段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塊古老大地連年乾旱,到處是田地龜裂、禾苗焦黃、樹木枯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羅浮村老人齊集求雨。神告訴世人,這是由於甌江潮起潮落,當地龜山、蛇山為獨佔鰲頭,長年爭鬥而造成乾旱。於是林氏祖先挺身而出,發動村民分別在兩妖頂上各建一座塔,塔像鐵釘一樣,將兩山牢牢地釘在原地。林氏村民用當地的青主泥打成磚塊,並在每塊磚面上刻上“羅浮林氏塔碑”字樣。他們在施工中誤將有字樣的磚顛倒砌在塔上,意外形成了塔的又一獨特之處———林字顛倒。據說兩塔如期建成后,果真鎮住了惡妖,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現當地政府正規劃將兩山修建成公園,供人們休閒遊玩。
羅浮雙塔陪伴著甌北走過風風雨雨,承載著甌北人沉甸甸的情感。
在羅浮村蛇山南麓田中,有一塊高約5米、寬2米的長方形岩石,狀如硯台,子然兀立。明萬曆甲(1584)夏月,永嘉郡守衛承芳過訪林宗教(字華源,羅浮人)游此,在岩
石上方自左至右刻“硯台崖”三個大篆字,左近處,直刻“萬曆甲申孟夏同潘司處過訪華源林大夫游此巴東淇行衛承芳題”3行27字。近旁,有“棋盤崖”題刻,現已毀圯。
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永嘉記》:“此山(羅浮山)秦時從海中浮來”。《永嘉縣地名志》:“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羅山,今名山平頭”。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裡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徠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蕩然無存。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山北側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
唐張又新《羅浮山》詩云:“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來后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