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歐氏管的結果 展開
- 歐氏管
- 鼻咽部到中耳鼓室的連通管道
- 耳咽管
歐氏管
歐氏管
歐氏管是一具有可塌陷內壁的狹窄管道,連接中耳腔及位於鼻后的鼻咽腔,是人體耳朵構造的一部分。
耳朵份,稱外耳、中耳、及內耳,可以快速有效地將聲音傳至了解聲音的大腦。我們看得見的耳朵部份,解剖學上稱為耳殼,耳殼以內的部份稱為外聽道,外聽道的末端被一片膜密封,稱為耳膜或鼓膜,耳模是扁平、圓錐狀的膜,直徑約半英吋,厚約五十分之一英吋,有如一張蠟紙非常精密且敏感,在檢耳鏡下看來呈半透明狀,觀察耳膜的外觀、顏色、位置、運動,醫生即可決定中耳腔內是否有積液。
耳骨稱聽小骨,由外而內是錘骨、鑽骨、及鐙骨。聽小骨連接耳膜與卵圓窗 - 內耳的開口,鐙骨的足板與卵圓窗相連,其內側即為內耳,是一充滿液體的蝸牛狀空腔,內耳的下部是螺旋狀的蝸牛,約有指尖大小,內耳的上半部則為管平衡的半規管。蝸牛包含三個充滿液體的空腔,中間最小的部份包含有真正的聽覺接受器官 - 科氏器官,是由義大利科學家科氏所發現,其中有螺旋神經纖維通往聽神經再至大腦。
耳及蝸牛包顳骨,顳骨乳突耳摸突,耳腔乳突洞連。耳黏膜鼻腔、鼻咽腔、歐氏管、及耳腔黏膜包含功細胞,細胞耳功非,泌黏液杯狀細胞,另一為移動黏液的纖毛細胞,纖毛突出於細胞表面,會有規律地拍打移動黏液膜。在中耳的纖毛將黏液移向歐氏管再移往鼻咽腔。
當歐氏管打開時空氣流向中耳腔,提供中耳黏膜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如果歐氏管阻塞或無法開關,細胞會吸收氧氣終而導致中耳腔的真空狀態。
當聲音進入外耳道:
耳殼收集聲音並將其傳入外耳道,外耳道可將部份人耳可聽見的聲音放大二至三倍。聲音撞及耳膜並引起聽小骨的振動,因而引起內耳液的振動,為了傳導這振動,聽小骨必須懸吊在空氣中,如果聽小骨浸泡在液體中,振動很明顯的無法有效傳遞。
這三個聽小骨將外耳道空氣振動的聲能轉為中耳的機械能,由於耳膜的面積為卵圓窗的三十倍,所以聲壓也增加了三十倍,當鐙骨振動時,其足板將能量傳入內耳,引起內耳液的振動,內耳中的科氏器官便能夠感覺振動,其中約有 24,000 個毛細胞將此振動轉為電流,經聽神經傳入大腦的聽覺中心。
約有 25,000 條聽神經纖維負責傳遞來自科氏器官的訊號,越大的聲音可以激活越多的聽神經纖維,到達大腦的訊號是電流,但大腦僅可解讀記憶中已有的訊號,一般來說,成人的大腦大約可分辨四十萬種不同的聲音。
歐氏管:
歐氏管是一具有可塌陷內壁的狹窄管道,連接中耳腔及位於鼻后的鼻咽腔,歐氏管腔約有鉛筆心厚,每天要張開數百次,一般說來,每吞口水三次或每次打哈欠就張開一次,當歐氏管張開時,空氣流入管內並進入中耳腔內。
幼兒的歐氏管在形狀、角度、與結構上與成人的不同,孩子的歐氏管較短、較寬、較水平且較鬆軟,這未成熟的歐氏管可能就是中耳炎好發於幼兒的原因之一。
歐氏管在中耳炎發作的角色有三:
第一,鬆軟的歐氏管關閉不全,鼻咽腔內的分泌物易流入中耳。
第二,歐氏管腫起並阻塞。
第三,歐氏管太過水平,中耳腔內的液體不易流入鼻咽腔。
所以當醫生說你的孩子四歲以後就會少患中耳炎,就是因為孩子的歐氏管將較垂直,且其軟骨壁會較硬之故。
歐式管有三個主要功能來保護中耳:
第一,歐氏管在其開關的過程中讓中耳能夠呼吸,科學家們稱其為歐氏管的通氣功能,當歐氏管腫起或阻塞時,中耳內的細胞吸收中耳腔內的氧氣,使之成為真空。這通氣功能也幫助平衡中耳內外的壓力,以免突然的壓力改變如坐升降梯及飛機起飛降落時的傷害。這就是為什麼嚼口香糖與吞咽可以減輕飛機起降時耳朵的壓力感 - 吞咽可以張開歐氏管並平衡中耳內的壓力與大氣壓力相同。
第二,歐氏管有如中耳的引流管,如果中耳內有積液,歐氏管可將其引流至喉嚨。
第三,歐氏管可在孩子擤鼻涕、打噴嚏、與咳嗽時,避免將細菌、病毒、或分泌物吹入中耳內。其它影響中耳功能的結構 腺樣體與扁桃腺:腺樣體是長在喉嚨上方鼻子後方的淋巴組織,扁桃腺則是兩顆橢圓形的淋巴組織,位於口腔後方咽喉的兩側。腺樣體與扁桃腺在兒童容易受感染並腫大,研究者認為這些感染的組織與幼兒的中耳炎有以下的關係:細菌或病毒會由感染的組織經由歐氏管傳至中耳,或者腫起的腺樣體會壓迫並阻塞歐氏管。
上顎:平常關閉的歐氏管有賴連於口腔上壁即上顎的肌肉收縮拉開,當吞咽即打哈欠時,連於歐氏管及上顎的肌肉收縮將歐氏管張開,任何上顎的缺陷如顎裂都會使歐式管無法有效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