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九曲十八彎的結果 展開

九曲十八彎

自然風景區

“九曲十八彎”是我國許多地區的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觀,比如在黃河上游、武夷山、張家界、漠河等河流流域或景區均有以此命名的景點。

歷史沿革


黃河在上游是一條清澈見底、水明如鏡的河流。數千年來,生活在這裡的大多是少數民族。其中,主要是由羌族等古老民族演變而成的藏族人民。他們根據黃河上游的地形、景觀等,將上游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語稱“河”為“曲”.。所謂九曲十八彎只是一種概數的說法,來形容河套平原上黃河的曲折性。
九曲十八彎
九曲十八彎
析(賜)支、河曲、九曲是漢、唐時代對黃河上游,今青海貴德以上河段的稱呼。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又據漢代桑欽撰《水經注·河水二》記載:“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徑於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從上述古籍記載看,其地理位置在今青海省貴德縣以西的共和貴南興海同德、久治等縣的黃河彎曲之處。這裡黃河以東南、北、西北、西南、東北之流向形成了一個“S”形大灣,即稱“拉加-貴德大河灣”。
因貴德地方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設置河關縣,意為鎖河之關(因縣地在龍羊峽尾部),故漢代時稱這段黃河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時對這段黃河又稱為“九曲”。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因唐朝金城公主嫁往吐蕃,朝廷將距鄯州(今青海樂都)西南六百多里的黃河九曲地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青海歷史紀要》)。貴德等地黃河沿岸有多處溫泉,適宜湯沐。俗語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這“九曲”就是唐時對貴德以上黃河段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