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

中醫基礎術語之一

止,梵文Samatha(音譯“奢摩他”)的意譯,亦譯為“止寂”或“禪定”等。觀,即智慧。止觀是禪定和智慧的並稱,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概念


即禪定(止)、智慧(觀)的合稱。指抑制心裡因俗念而產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靜、穩定,以集中心思去觀察和思維,達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解讀


佛教氣功術語。“止、即停止,停心止妄,降伏煩惱;“觀”即觀達,觀察妄惑,達到覺悟。“止觀”即“定慧”。唯“止”能“觀”,唯“觀”能“止”。二者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大乘義章》卷10:“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諸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舍那,此翻名觀。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止觀輔行》卷1:“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就練功次第而言,“止”在前,先降伏煩惱,停止妄念;“觀”在後,斷諸妄念,證得“真如”。天台宗倡導“止觀雙修”。《小止觀》:“苦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中醫應用


止觀與養生

天台宗又叫法華宗,其修習方法為止觀法門。天台止觀法門自隋以來流傳至今,歷久不衰,究其原因,其法皆出自智者大師之心故。這裡著重介紹天台宗的《童蒙止觀》(也稱《小止觀》)之要點。
所言止觀,即兩種修習之法,如《小止觀》云:“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能之由籍”。其具體實施略有十意,然較適宜今人學修之法者有四:①具緣;②訶欲;③棄蓋;④調和。這是修習者必須首先要掌握的,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必可安心免煩,發定生解,愉悅身心。
1、具緣
《小止觀》云:“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第一、持戒清凈。戒者律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不過,中節而已。有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達恬靜。
第二、衣食具足。即做到衣裝整潔,勿求華裳,粗茶淡飯,勿貪美食,以令心安。
第三、得閑居靜處。這裡之閑,指心趣悠然。工作忙碌之後,儘快地使心緒趨於平靜,從事務堆里跳出來。從從容容,不急不躁;這裡之靜,是以無憒鬧的心情處世。在此前提下,獨居靜室。
第四、息諸緣務。即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人事往來,除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概予釋懷。
第五、近善知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與養性之士善處,這樣能夠及時調整自身的修習境界,以免誤入歧途。
上述修習五緣,綜合而言,不出八字:息業養神,隨緣過日。有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訶欲
《小止觀》云:“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逛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從上述經文中可以體會到,修習止觀者,應逐步做到對世間酒、色、財、寶心如止水;對靡曼之音不生親悅之心;對男女身香、飲食馨香、一切熏香等味不作貪求;末了觸欲,最要謹慎,因為它可使心身之精華極易損耗。大凡人至中年多衰老,多與觸欲有關也。
3、棄蓋
即貪、慎、眠、掉悔、疑等,彷彿是罩住常人智能的蓋,故應棄之。如:人心若貪,心胸必窄,怎可養身;人心若嗔,肝火易動,勞神傷體,怎會安心;總是睡眠,常處昏覆,何談修習;掉悔之意,遊走戲謔,坐不暫安,心情放逸,而後悔之,卻又怖畏,進退維谷,必損身心;若以修習,當以信心,無須自疑,更不疑師疑法。因為歷代高僧、禪師早以他們的修持實踐證明了止觀法門的正確性。
4、調和
《小止觀》云:“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
其一調食:即一日三餐,每餐不可過飽,也不可太少,一般七分飽最為適宜,同時,不能多吃葷蒜食品。因為過飽易昏沉,少食念頭易散亂,葷蒜類食入過多,則會胡思亂想,為修心之大忌。故《小止觀》有云:“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
其二調睡眠:即休息有規律。《小止觀》云:“若其睡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令心明凈”。這裡強調了睡眠的重要性,就初學者而言,一般宜每天睡7小時左右,且須按時定點起睡,不可被諸多事情及影視娛樂所纏迷。
其三、四、五事,依次為調身、調息、調心,三者必須相互結合。只是一一做來,方能步步深入。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到天台宗的止觀修習於人類身心的調養方法及其認識,是非常深入的。可以這樣說,天台止觀對中醫心理學方面的貢獻,其功不可磨滅。

止觀與治病

更為可貴的是,修習止觀可以用來治病,在《童蒙止觀》一書中,專門有—部分是講止觀治病的,認為用心修習止觀,可以治療身體的各種疾病。病有兩種類型,一是四大增損病相。所謂四大就是地、水、風、火,這是佛教認為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假如地大增,則腫結沉重、身體枯瘠。假如水大增,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假如火大增,就會煎寒壯熱、關節皆痛,大小便不通。假如風大增,則身體虛懸,導致痛肺悶脹急、嘔逆氣急等。
所謂“—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就是說,一旦人體中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不平衡、不協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會生病。心臟不好,導致身體寒熱、頭痛口燥等,因為心主口。肺不好,導致身體脹滿、四肢疼痛、心悶鼻塞等,因為肺主鼻。肝臟不好,就會情緒憂鬱,悲思瞋恚,頭痛眼暗等,因為肝主眼。脾臟不好,就會臉上游風,全身癢疼,飲食無味等,因為脾土舌。腎臟不好,會導致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因為腎主耳。
智者認為,要治療四大不調,或者五髒的疾病,根本的辦法就是修習止現。修止能治病。在肚臍下一寸處名叫憂陀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丹田。若能止心守此處,不使分散,時間一久,疾病不難治癒。這也就是氣功中講的“意守丹田”。修觀也能治病。比如善於觀想十二種呼吸方法(十二息),就能治各種疾患。十二息包括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這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治病時各有針對: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善於運用這些呼吸方法,就可以治療各種病症。又如用假想觀,也能治眾病。如人患冷病,就想象身體內生起火氣,即能治冷。
智者又指出,坐中治病,須兼用“十法”,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緣中,五別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合,九持護,十識遮障。也就是說,首先耍相信止觀必能治病,其次要隨時常用這些治病方法,第三應該專精地使用,堅持不懈。第四是要常在因緣中使用。第五是要辨別疾病的起因。第六是要根據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使用,不失其宜。第七是要常年不斷地使用。第八需要知道取捨,對自己身體有益就用,不利就捨棄。第九是要知道禁忌,善於調護。最後,即使修習止觀達到治病的效果,修行者自己體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向外宣傳。注意了這十個事項,修習止觀,毫無疑問能取得治病的效果。
天台宗通過修習止觀來治病,其實有點兒類似於氣功治病。尤其是所謂的“假想觀”,用想象的辦法治病,其次就是讓病人不斷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使得自己的病趨向於痊癒。這有點兒像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智者大師並不排斥醫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