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陶鼓
瓦窯陶鼓
瓦窯陶鼓是產生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的瓦窯村的民間藝術。
陶鼓就是用陶泥燒製成的長鼓。鼓身腰部細小,兩頭為大小不同的間鼓口,蒙上羊皮后,用繩子把兩頭鼓面繃緊,可調節音色。演奏時把鼓背掛胸前,右邊用手掌拍擊,左邊手執小竹邊敲打,打出不同的“叮” “碰”聲,故當地也有人稱陶鼓為“叮碰”。
瓦窯陶鼓原名長鼓。我國音樂史籍中,民間打擊樂—鼓類中沒有陶鼓的記載。
《中國音樂辭典》卻有土鼓的詞條: “原始打擊樂以土為框的鼓。
1986年初,廣東湛江吳川市文化局組織文藝輔導幹部歐景欽等深入瓦窯村,拜訪陶鼓藝人,進行收集整理陶鼓的演奏鼓點及嗩吶的伴奏音樂,編演了舞台演奏的《瓦窯陶鼓》節目。接著再次把單純的演奏編為陶鼓舞蹈《歡樂的小陶工》,還設計了一米多長的大陶鼓,用支架撐起,演員可四周跳動一邊敲擊大鼓表演,一邊敲打掛在胸前的小陶鼓。
1986年7月,少兒陶鼓舞《歡樂的小陶工》(歐景欽編導)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首屆羊城少兒藝術花會演出,獲得“豐收獎”。又被評為全省民間音樂舞蹈競選二等獎,並作為廣東省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的預備節目。
2000年以來,在吳川市的鬧元宵歡樂節中,陶鼓演奏還被編成遊行方隊參加遊行演奏。
瓦窯陶鼓曾幾成“絕版”,原因就是其製作技藝多是通過民間藝人“言傳身教”,很容易出現“人在藝存,人逝藝亡”的情況。好在近年來陶鼓的挖掘發展得到相關部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