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日本腦炎的結果 展開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蚊子俗稱“小紅蚊”,在產卵期將病源體傳染給別人,發病癥狀為神經親和性急性傳染病,感染對象主要是15歲以下的身體虛弱者。

疾病概述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
豬是日本腦炎病毒(JEV)在自然界最重要的擴增動物。在懷孕母豬中此病很重要,因為感染導致死產和其他繁殖障礙;感染的公豬顯示睾丸急性炎症。馬被感染后,在中樞神經系統(CNS)產生病損,類似病損民發現於驢和猴。在其他動物中常呈亞臨診感染。
此病的地理分佈局限於東亞,日本、中國、俄羅斯東部、朝鮮半島、中國(包括台灣省和香港)、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等諸國均有報道。
日本腦炎又稱為流行性腦炎。該病是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影響中樞神經的急性傳染病。在亞洲與東南美洲日本腦炎流行十分普遍。在美國的塞班島與澳洲大陸等地區也出現了日本腦炎的病例。

相關介紹


【傳染源】日本腦炎是自然病毒引起,人、動物與大多數家禽都可能感染日本腦炎。豬最容易感染該疾病。
【傳播途徑】日本腦炎是蚊子傳播的疾病,主要的傳播媒介是庫蚊。伊蚊等其他蚊子也可能傳播該疾病。
【易感性】大多數的人都容易感染該病。日本腦炎在10歲以下,尤其是2-6歲的兒童中傳播最廣。在兒童進行大面積的疫苗接種后,越來越多的成人病例的死亡率增加。男性的感染比率大於女性。

流行病學


JEV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經蚊、禽和哺乳動物中循環感染。JE對公共衛生關係量大。豬的感染和人的感染之間的相關性是顯然的,跡象表明,豬在集結病毒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流行區,豬總是密度很高,對蚊子的食物來源很有利。在易感豬中產生的病毒血症,保證感染的蚊蟲不斷生成。在日本和朝鮮,從6月下旬蚊子開始活躍,根據緯度而有差異,稍後豬—蚊循環就很明顯。在那時期,豬群中年輕的易感種豬比例很高,對JEV的被動免疫力經過冬季后已經消失。易感豬的集結在東南亞的熱帶地區不明顯,因為在那裡豬—蚊循環終年連續,使大多數年輕豬在早期獲得了主動免疫力。流行病學模式在東南亞地區有差別,因為不同的氣候條件改變了蟲媒的活動。其他動物和不同蚊種能改變感染循環,這些是JE傳遞的因素。本病對印尼的豬威脅不斷增強,與其他流行地區比較,印尼的豬要少得多。在泰國南部,70%的豬被JEV感染,JEV的媒介蚊極多,然而人類的腦炎病例卻罕見。

致病機制


豬通過蚊子叮咬而被感染,感染后產生病毒血症,並持續12h到幾天。JEV在豬體內的增殖模式尚未清楚,但自人、猴和小鼠已獲得一些資料。在病毒血症發生后,病毒散布到血管眾多的組織如肝、脾和肌肉,在那裡進一步增殖而強化了病毒血症。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方式是經由腦脊髓液,通過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感染,或血源性途徑。在人和小鼠中,JEV感染后選擇性地破壞神經元,大多數在腦幹、丘腦、基底神經節和皮質下層。
在蚊體內,JEV不破壞細胞,侵入2天內在脂質體吞噬細胞或血液內增殖。病毒抗原廣泛分佈於許多器官中,但感染4天總會出現選擇性地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再過1~2天,能自唾液腺中發現病毒。

臨床表現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5-15天。主要的癥狀為發燒、抽筋與深度昏迷。
1. 初始癥狀:突然出現頭痛、發冷與發燒(38-39度)。頭痛通常十分嚴重,並伴隨噁心與嘔吐。這一時期持續1-6天。
2. 急性腦炎:最常見的癥狀是出現持續性高燒、失去知覺、神志不清、深度昏迷與抽筋等癥狀。並可能出現間或性的手腳麻木,甚至由於肺衰竭而導致死亡。
3. 恢復期:神經系統、體溫與心跳速度逐漸恢復正常。
日本腦炎的潛伏期為5~15天。主要的癥狀為發燒、抽筋與深度昏迷。目前為止,日本腦炎的治療並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藥物。
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雖然已經知道日本腦炎的死亡率及後遺症相當厲害,但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預防是重要的手段,比如種疫苗,和出外旅遊(尤其野外)時要穿長袖衣和噴驅蚊水。

預防措施


1. 加強對遊客的教育使其增加自我保護意識。
2.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以增加免疫力。
3. 消滅蚊子並防止蚊子的叮咬是預防日本腦炎的最有效方法。可以使用含有DEET(避蚊胺)的驅蚊霜進行預防。

相關信息


治療“日本腦炎”,只有針對初期癥狀以後出現的昏迷和麻痹,並預防第二次感染的對症療法,可以說唯有預防才是防治“日本腦炎”的關鍵。
預防“日本腦炎”在於兒童必須打疫苗。出生12-24個月的嬰兒以一周間隔打兩次疫苗,一年後在六個月以內必須再打一次疫苗,併到6歲及12歲時,一年裡再追加一次疫苗。
在預防措施中,要加強畜牧場的殺蟲消毒,排干雨季后留下的水窪,老弱者和兒童在疫情期間盡量少出門,即使外出,也要穿長袖上衣和長褲,謹防被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