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一山的結果 展開
- 二〇一九年度首都綠化美化先進個人
- 原名治馨陝西旬陽人
王一山
原名治馨陝西旬陽人
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陝西旬陽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入陝西陸軍小學堂,三十三年(1907)畢業后考入陝西陸軍中學堂。宣統二年(1910),已加入中國同盟會的陸小同學錢鼎,由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回陝,在軍界發展同盟會會員,遂介紹王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王在陸軍中學堂的學生和新軍中積極宣傳同盟會的革命主張,又與同盟會員中的骨幹人物師子敬、焦子靜、茹欲立等交往密切,共同進行反清鬥爭。
在保衛陝西革命政權的東西路戰役中,王任炸彈隊副隊長,與隊長宋向辰、參謀長楊叔吉等率部在西路乾州(今乾縣)薛錄鎮與重重包圍的清軍拚死血戰,給清軍以沉重打擊。返回西安后,又擔負起西安城防的重任。
接替陸建章主持陝政的陳樹藩與王有同鄉、同學之誼。但在陳投靠北洋軍閥政府之後,王又與其他進步人士一起反陳,引起陳的不滿,欲除掉王。幸得友人師子敬幫助,方免於難,被迫於1920年離陝赴滬。
1926年王返回陝西,以教書維持生計。
劉鎮華圍攻西安期間,王經人介紹結識了楊虎城將軍,再次涉身軍界。
1928年4月,楊虎城赴日本療養。毗鄰駐防的方鼎英部不守諾言,與楊部發生摩擦。代理軍務的孫蔚如派王據理交涉,求得了和平解決。
同年秋,楊部移防山東,到達金鄉縣時,當地政府和幫會武裝以未奉上級命令為由,拒絕軍隊駐紮,並包圍了王率領的先頭部隊韓世本團,使王部面臨刀兵相見的形勢。孫蔚如又派王到紅槍會駐地勸說,終於使其撤去包圍,避免了武裝衝突。
由於王一山的努力,使楊部數次避免在困境中遭受損失,時人讚譽王有“折衝樽俎”之才。
在山東,楊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王任師參謀長。
1930年3月,楊部改編為第十七師,7月又擴編為第七軍及討逆軍第十七路,王一直任楊部參謀長。
1932年春,日、美等國幾個間諜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搜集情報,途經陝西被楊虎城部下扣留,查出密碼本及其測繪的新、甘、寧等省地圖,遂上報西安綏靖公署要求將其處決。綏署主任楊虎城時在三原休養,參謀長王一山為了國家利益,同意部下的請求。
日、美等國為此事向南京政府提出交涉。南京國民政府屈從於外國列強的壓力;加之蔣介石對陝政十分不滿,正在尋找借口撤換楊虎城。
王為了不使這一事件成為蔣介石撤楊的借口,遂以治境無方為由引咎辭職,獨自一人承擔責任,顧全了大局。嗣後,王改任第十七路軍總參議。
1934年赴上海治病,與進步人士杜重遠及共產黨人多有交往。
1936年,王應楊虎城電召返回西安。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后,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改組陝西省政府,任命王一山為陝西省政府代主席兼民政廳長,至1937年2月止。任職期間,與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密切合作。
事變和平解決后,王辭職赴北平就醫,后擬赴蘇聯考察,因經濟困難未能成行。
1938年秋,返回西安賦閑,和共產黨人宋綺雲、楊曉初、李敷仁及著名進步人士杜斌丞等時有交往。
蔣介石命陝西省政府主席熊斌請王參與軍事決策,王屢以病重推辭,不與蔣介石政府合作。
1946年3月,國民黨特務組織反共反蘇遊行,衝擊七賢庄第十八集團軍駐陝辦事處,搗毀進步報紙《秦風·工商日報聯合版》營業部。王與張鳳翙等進步人士聯合發表抗議書,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暴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被選為陝西省和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這時他已積病在身,卻一反國民黨統治時期閉門家居的態度,積極參政議政,充分表現了對新中國的熱愛。
1955年1月1日病逝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