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

管同

管同(1780—1831),近代散文家。字異之。江寧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五年(1825)中舉,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

人物關係


文學特色


管同與同鄉方東樹與梅曾亮與劉開都是姚鼐高足弟子,論學為文一遵姚氏軌轍,史稱“鼐門下著籍者眾,惟同傳法最早”(《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響,才改習古文。然管同頗能自立,論學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嘆不得復見其師而更正之(《讀六韜》)。張舜徽說他“慮周思密,發昔人所未發。疑古之識,殆欲度越其師”(《清人文集別錄》)。所為文章,則特貴宏毅,偏重陽剛之美,“師姚先生之文而不襲其派”(鄧廷楨《因寄軒集序》)。但成就不及梅曾亮。
管同之文,長於議論,時有卓見。他本有志經世,然會試不中,胸懷所蓄,抒發為文。撰《擬言風俗書》、《擬籌積貯書》、《禁用洋貨議》等,縱論天下大計,指陳弊端,頗中肯□,逆料事態發展,亦時具遠識,傳誦一時。
管同亦能為詩詞,方宗誠稱其詩“締情隸事,創意造言,論者以為得蘇黃之朗峻”(《管異之先生傳》)。有《因寄軒詩集》、《皖水詞存》等,俱未刊行。其詩僅零星見於《晚晴簃詩匯》等總集所錄。
已刻者有《因寄軒文集》,歿后一年,鄧廷楨為之付梓,光緒五年(1879)重鐫,包括初集10卷,二集6卷,補遺1卷。

名篇賞讀


名篇

抱膝軒記
自明祖都江寧,而楊吳城濠圍於城內,其水流日就狹。及其東至竹橋,有水穴城來會。古所謂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橋,再會鐘山之水。又稍南,過大中橋,則淮水入東關,與相灌注,楊吳城濠雖就狹,而會是三水,半里之間,勢猶浩瀚。又其地北見雞籠,東北見鐘山。而東岸率果園菜囿,雜植桃杏韭菘之屬。山林映帶,舟楫往來。雖居城中,殆無異於郊外。
予自歸江寧,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塵埃滲漏。每暑日激射,陰雨連綿,蒸炕沾淋,顧視無可逃避。予居之未嘗不適也。獨其屋僅四間,自奉母處妻孥置廚爨外,了無燕息之所,意尚闕然。嘉慶十五年歸自山東,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為小軒,顏曰“抱膝”。借書滿架,置榻一張,偃仰嘯歌,即獲其所。然其為地,前近市廛,后連閨闥,而左則直接鄰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婦孺之謼嗁,雞犬之鳴吠,嘈雜喧闐,殆無時不至。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三者之聲,蓋往往為所掩也。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時人問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軒,豈敢以武侯自命,蓋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厭薄文辭,又不汲汲然志在科舉,斗室一間,諷書不輟。有相問者,予將何以答之耶?軒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為人所招,不恆在家。而其室遂廢。然一時之興,有不能忘,故追而記之。
柏川橋者,與予所居后戶對。其前戶所臨街,稱名多異。或曰:其地古屬綿鄉,名曰綿鄉營。或曰:柏川橋北百餘步外,其地為明之東廠;至今猶名曰東廠;而此地則明之餉營也。是二說者,今皆不可考雲。

註釋

明祖: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建都江寧。江寧:今南京。
鐘山:今江蘇南京市中山門外紫金山。
雞籠:雞籠山。今江蘇南京市城區北隅雞山。
菘:蔬菜名,有青菜、白菜之分。
徙:遷,移。
僦(jiù)宅:租宅。
廚爨(cuàn):廚房。
燕息:閑居、休息。
嘉慶十五年:1810年。
楹:量詞,一間屋為一楹。
市廛:商店集中的處所。
閨闥:內室。
不壁而板:沒有隔牆。
謼:同“呼”。嗁:“啼”本字。
喧闐:哄鬧聲。
聒(guō)人:聲大吵人。
“諸葛武侯”句:《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梁甫吟》,也名《梁父吟》,樂府曲名。又《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陶公所云:見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汲汲然:急切的樣子。
恆:經常。
餉營:軍營。

賞析

本文選自《因寄軒文集》卷七。這是一篇書齋記,詳細敘述了抱膝軒的地理環境和命名由來。作者既仰慕居隆中的諸葛亮,更願效仿“結廬在人境”,能“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在容膝小室之中、在四面喧鬧的環境中,“抗聲高誦”,讀書自娛。全文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讀者也可藉此文窺知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對文人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