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縝

原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兼技術研究社社長

徠熊大縝(1913年—1939年),又名熊大正,男,祖籍江西南昌,出生地上海市。

大事件

1913

出生

熊大縝,1913年出生於上海。

1931

考入大學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

1935

參與清華南遷工作

1935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兼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先生助手,參與清華南遷工作。

1936

製作了大型連續沖洗暗室

1936年,他還為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和余瑞璜的X光實驗室設計製作了那時國內少見的大型連續沖洗暗室。

1938-04

從事抗日活動

1938年4月放棄赴德留學的機會,參加八路軍,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兼技術研究社社長,領導研製烈性炸藥、地雷和無線電設備,積極從事抗日活動。

1939-04

被當時的中共冀中軍區鋤奸部逮捕秘密處死

1939年4月被冀中軍區鋤奸部以“國民黨特務”罪名秘密逮捕,被當時的中共冀中軍區鋤奸部逮捕秘密處死,年僅26歲。

人物生平


熊大縝圖片
熊大縝圖片
熊大縝,1913年出生於上海。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
1935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兼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先生助手,參與清華南遷工作。
1938年4月放棄赴德留學的機會,參加八路軍,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兼技術研究社社長,領導研製烈性炸藥、地雷和無線電設備,積極從事抗日活動。“地雷戰”幕後英雄。同時,熊大縝是中國拍攝紅外相片第一人。
1939年4月被冀中軍區鋤奸部以“國民黨特務”罪名秘密逮捕,被當時的中共冀中軍區鋤奸部逮捕秘密處死,年僅26歲。
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據調查取證的大量事實,終於作出了《關於熊大縝特務問題的平反決定》,為熊大縝平反昭雪。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熊正琦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度支部主事,后入震旦學院學習。民國時曾任吉林省財政廳長、國會議員
地方大族
熊氏家族位於南昌縣岡上鄉月池村,因而又稱為月池熊氏。據熊氏後人記載,該族乃是在唐後期安史之亂時,由江陵遷移入贛。至明末,該族的“定方支”一派遷居到現南昌縣岡上鄉西邊一金姓村莊定居下來,成為南昌月池熊氏的祖先。定居南昌后,為改變家族的不良境遇,熊氏子弟曾試圖走科舉之路,但直到清中期都未取得成功。先人在科場的失意和家中的貧寒,促使熊氏後輩走向了經商之道。經過兩輩人的奮鬥,熊氏家族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除在家鄉經營鹽鋪外,熊家還在漢口擁一個大規模的鹽號。同時,熊家還涉足典當業,分別在義寧、漢口擁有自己的當鋪。至光緒年間,熊氏家族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個鼎盛階段。
他們不僅加強宗族建設,還頻頻致力於地方公益活動,隨著經濟實力的上升,熊氏又開始了對科名的追求。除出資捐納一定的虛銜外,他們還向縣考棚捐款。在“祀六鄉倡始捐建考棚及增費於後者”的同善祠中,熊氏一族就有四人名列其中,分別是“通奉大夫月池熊理堂,通奉大夫月池熊詠和,通奉大夫花翎道銜月池熊諫和,通奉大夫月池熊世昌”。此外,為了鼓勵族中子弟治舉業,熊氏還建立了“心遠堂”,資助族中子弟從事科舉之業。根據規定,熊氏子弟中舉人者,可得銀700兩,中進士者得銀則高達3000兩,生員、貢生等亦有相應的獎勵數額。心遠堂的設立,為熊氏子弟專心治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們在府縣兩級考試中亦取得了一定成功。光緒十四年(1888)年,熊氏家族出現了第一位中舉者。十年後,熊氏子弟熊光瓚高中夏同龢榜進士,熊氏家族獲得其他各級功名的子弟亦日益增多。這一時期,由於捐納的盛行,熊氏子弟也紛紛捐納實缺和虛銜。通過正、異兩途,熊氏家族在科舉之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人物事件


名師學生

求學期間為清華風雲人物,拍出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
第四排左五著西裝者為熊大縝
第四排左五著西裝者為熊大縝
熊大縝非常聰明能幹,深得當時清華大學理學院長兼物理系主任葉企孫先生賞識和器重,師生關係甚為密切。在葉企孫培養教導下,熊大縝進步很快而且善於理論聯繫實際,有超過一般人的操作能力。他曾從學校物理系借了一架萊卡式照相機,在學校里開了一家小照相館,取名“清華照相館”,自己當老闆,一年內居然掙了許多錢,還添購了一些新設備。
準備作畢業論文,熊大縝接受葉先生建議,選了“紅外”(當時也稱“紅內”)攝影研究。其實在國際上紅外攝影還是極為保密的軍事技術,國內沒有任何資料,又缺資金。熊大縝利用物理系光譜實驗室和X射線衍射對膠捲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站在香山鬼見愁峰頂上,竟拍出了整個清華園的俯視全景圖和整個北平城全景圖。此事在當時的清華以至全國高教界,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后經證實,這張珍貴的照片成為了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
熊大縝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畢業論文題目即《紅外光照相技術》。同年秋,因品學兼優而留校當助教,繼續從事紅外光研究。第二年,他還為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和余瑞璜的X光實驗室設計製作了那時國內少見的大型連續沖洗暗室。1937年,熊大縝考取赴德國留學名額。正當他準備在出國前與戀人完婚時,“七七事變”爆發,他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一樣,發生了一次重大轉折,並由此揭開了一出大悲劇的序幕。熊大縝放棄出國和新婚,做了葉企孫的重要助手。搶運工作還沒有結束,日軍的鐵蹄就踏進了清華園,幽靜優美的水木清華變成了骯髒混亂的軍營,寬敞明亮的體育館變成了膿血橫流的傷兵醫院。葉、熊被迫轉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清華大學同學會,建立臨時辦事處,安排幫助南下師生員工和家屬順利通過津門。此間由於長時間緊張的奔波勞累,葉先生不幸染病住院,熊大縝悉心照料老師的同時,還聯絡安排了諸如王力、錢偉長、朱自清夫人等師生和家屬自津南下,安全到達昆明。葉企孫病癒和遷校任務完成後,熊大縝本該和老師一道趕赴昆明投入新校建設和教學工作,但上路之前卻由於一個偶然的也似乎是必然的原因,使他的前途又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投身抗戰

背景
就在抗戰全面爆發的這一年年底,東北軍從華北撤離時,萬福麟手下一個叫呂正操的團長堅決留下來繼續抗戰,後來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冀中建立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塊敵後平原抗日根據地。冀中平原地形簡單,又正處於敵人嚴密的四面包圍之中,東津浦線,西平漢線,南石德線,北平津線四條鐵路均已為日軍所佔有。敵人運輸便利,特別適宜機械化運動作戰。在這裡建立根據地,條件極為惡劣,鬥爭非常艱難,缺醫少葯,傷病員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只好眼睜睜看著死去。通訊工具匱乏,內外聯絡都跟不上,打起仗來前後方上下級很難溝通。
一個面積有二十五個縣之大的區域,衣食住行生產打仗、物資供應和流通,都需要大批有經驗的管理幹部和專門人才。最重要的,打仗需要武器彈藥,根據地沒有自己的兵工廠,“沒有槍,沒有炮,自有敵人給我們造,”歌曲唱著輕鬆,實際是要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抗日軍民有時也有自己動手製造土炸藥,但因技術問題而十分困難。要麼威力不夠,要麼容易出問題。有一回因為在平房頂上翻曬炸藥,不慎發生爆炸,死傷好多戰士。根據地急需大量武器炸藥通訊器材醫療器械和藥品,急需大批知識分子的幫助和參與。
放棄出國幫助師生轉移,推遲婚期投入冀中抗日
1937年,熊大縝考取赴德國留學的名額。正當他準備出國時,“七七事變”爆發。事變之後,清華大學舉校南遷,與北大、南開合併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遷校的過程中,葉企孫全面負責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的搶運工作,熊大縝放棄出國機會,做了葉企孫的重要助手。
搶運工作還沒有結束,日軍的鐵蹄就踏進了清華園。葉、熊被迫轉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清華大學同學會建立臨時辦事處,安排幫助南下師生員工和家屬順利通過津門。在熊大縝的安排下,王力、錢偉長、朱自清夫人等師生和家屬自津南下,安全到達昆明。
就在抗戰全面爆發的這一年年底,東北軍從華北撤離時,一個叫呂正操的團長堅決留下來繼續抗戰,後來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冀中建立了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塊敵後平原抗日根據地。
當時冀中處於敵人嚴密的四面包圍之中,打仗需要武器彈藥,根據地沒有自己的兵工廠。抗日軍民有時也自己動手製造土炸藥,但因技術問題而十分困擾。要麼威力不夠,要麼容易出問題。有一回因為在平房頂上翻曬炸藥,不慎發生爆炸,死傷好多戰士。根據地急需大量武器炸藥、通訊器材、醫療器械和藥品,急需大批知識分子的幫助和參與。
這個時候,呂正操想到了科學家,他找來了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張珍。幾經周折,張珍聯繫上清華大學的熊大縝。熊大縝聽說八路軍準備開展地雷戰的事,興奮異常,覺得這是科學工作者為抗日戰爭直接出力的好機會,決心推遲已準備多時的婚禮,到冀中抗日的炮火中去。
奔赴根據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先期來到冀中,后曾擔任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的張珍(原名張學淵,解放后曾任化工部長,全國人大常委委員)接受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命令,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間建立秘密交通站,負責為根據地搜羅和輸送人才和物資,張珍接受任務后,潛回北平,利用他曾在輔仁大學作過助教的關係,找到他的輔仁同學孫魯(解放後任天津大學化學系教授),動員他和自己一起工作。1939年春節,孫魯回到天津老家,在英租界找到熊大縝。孫魯向熊大縝介紹冀中情況,熊大縝找到葉企孫,很鄭重地提出自己要到根據地參加抗日。
葉先生感到很吃驚:“那麼,你不去昆明了?也不去德國了?到根據地,你覺得自己能行嗎?”熊大縝對老師的疑問一一都做了肯定的回答。約定好上路的日子到了,告別的時候師生都感到,心情很沉重。七八年朝夕相處,不是父子,卻親如骨肉,不是兄弟,卻情同手足。此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葉企孫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趕不走驅不掉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不祥之感。因為他太了解這個弟子,熊大縝太年輕,太單純,卻又太聰明,太能幹,在血與火的年代這一切恐非什麼好兆。臨別,他再一次叫住了熊大縝;“你放心去吧,我也暫不離開這裡。你到那裡后,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及時告訴我。”
他到達根據地后改名熊大正,先是在軍區修械所當技術員,不久又調任印刷所所長。他過人的才幹和膽識,深得呂正操將軍賞識,三個月後,使被任命為供給部部長,全面負責整個根據地的物資工作。在葉企孫先生的幫助下,他的麾下很快就聚集起一百多名平津大學生和其他青年知識分子,各項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呂正操將軍在晚年所作的回憶錄中寫道:“熊任職后通過關係和各種渠道,購買了幾十部電台的原材料,裝備了部隊。為解決部隊黑火藥威力小的問題,他動員了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和愛國知識青年到冀中軍區參加各方面的工作,還成立了技術研究社研製烈性炸藥,炸毀日寇火車。同時他還為部隊購買了不少醫藥和醫療器械。熊大正為創建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製出大威力烈性炸藥,“江西才子”成“兵工大王”
1937年,年僅24歲的熊大縝進入冀中抗日根據地后,不到一年便升任為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一年的時間,熊大縝了解到人才的重要性。1938年端午節,熊大縝化裝潛入天津,尋求到了恩師的幫助。在葉企孫的動員之下,一個多月內就有近百名平津大學生進入冀中,聚集到了熊大縝的麾下。這些年輕的技術人才當中,清華大學的學生最多,例如化學系的研究員汪德熙、物理系實驗員門本忠、生物系實驗員張瑞清、機械系實驗員胡達佛以及物理系學生葛庭燧、何國華和化學系研究員林風等等。
隨後,熊大縝組織成立了兩個專門的研究室,進行科技攻關,並親自擔任烈性炸藥技術研究室的領導。在這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不分晝夜地刻苦鑽研下,一種大威力的烈性炸藥被研製出來了。當時這種TNT烈性炸藥的技術在全國居首位,被廣泛應用於“地雷戰”、“伏擊戰”之中。
由於有一批懂技術的科技人才為骨幹,冀中軍區炸藥廠發展得很快,每天能夠生產TNT烈性炸藥1000公斤以上。有了主要的原料,就能夠製造大批量的手榴彈、地雷和迫擊炮炮彈。至1938年10月,冀中軍區的兵工廠發展成為有2000多工人的大型兵工廠,成為當時八路軍規模最大的軍工製造廠。
與此同時,熊大縝還在國內首先研製出“反坦克地雷”。只要是熟悉熊大縝的人,無不欽佩他搞科研搞技術的才幹,有人把這個“江西才子”譽為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兵工大王”。
幫八路軍裝配出30多部電台
在研製短波通訊工具方面,熊大縝掛帥的電訊技術研究室也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
熊大縝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各種關係,潛入北平、天津等城市採集電子材料,運回冀中組裝電台。他還多次進城面見恩師葉企孫,尋求他的幫助。葉企孫利用留津居於英租界的有利條件,派出自己的學生在市場上採購電子原件和通訊設備,秘密運進冀中。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軍區的電訊技術研究室成功裝配出30多部電台,由軍區配發到各部隊的團以上單位。冀中的八路軍在電訊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通訊能力,促進了戰鬥力的增強。

飛來橫禍

“大清洗”——鋤奸運動
1939年1月,時任國民政府河北省主席的鹿鍾麟派一個考察團到冀中,有個叫方平的團員到了供給部,熊大縝見方平是讀書人,試著用英語與之交談,雙方一下子交流順暢起來,越聊越投機。這讓供給部的政委王文波在一旁聽不懂,又氣又惱,將這事當成特務嫌疑上報了。
1939年春天,國共關係急劇惡化,共產黨在各個根據地都成立了鋤奸部,發起了一個旨在清洗漢奸特務的鋤奸運動。冀中軍區鋤奸部懷疑軍區內部有一個龐大的特務組織,供給部是它的大本營,技研社則是它的活動中心,熊大縝無疑是首要分子。他們廣撒羅網,抓捕了熊大縝等技研社全部技術員。接著又把供給部、炸藥廠、印刷所、衛生部、醫院、電台、銀行、學校、報社、商店、教會等機關中平津來的所有知識分子全部抓了起來。其中還包括劉雲、陳影、黃秀等女大學生,總共一百多人,搞成了一起轟動天下的大特務漢奸案。張珍是“引狼入室”的罪魁,當然也在劫難逃。受審次數最多。受刑最殘酷的當然還是熊大縝。
“罪證”
解放后,在北京市安全局檔案室所存熊檔案材料有三十二卷,僅口供就有八十一頁。他的主要罪名是國民黨CC特務,主要罪證則是一封密信。密信是1938年8月通過平津保交通站順子牙河從天津給供給部送來的一批“肥皂”(TNT)里夾帶的。內容是: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見了,你們需要的東西,已送了幾批。急需的物資,最好在秋收之前,由河運較方便。信尾署名是:天津黨政軍聯合辦事處。就因這個署名,被鋤奸部堅持認為是國民黨在天津的特務機關。白紙黑字,鐵字如山。而後來的調查證明,事實上它卻是一個國共合作的統戰組織。當時的天津地下黨負責人姚客廣(即姚依林,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解放后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朱其文(解放后曾任中國駐越大使)等都為此作過專門證明。
慘死
冀中抓捕關押了這麼多知識分子,嚴重影響了這裡的抗日鬥爭,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派彭真和許建國等人前去複審,複審最後的結論是:逼供不足為憑,鋤奸擴大化應予糾正。結果是除熊大縝作為首犯尚需進一步審查之外,其餘人員全部無罪釋放。然而更為悲慘的還在後面
1939年夏秋之交,日軍對冀中根據地發起了更為瘋狂的大掃蕩。7月下旬的一天,在軍區機關的轉移途中,鋤奸部一名叫史建勛的戰士負責押解犯人,半路上因與熊大縝發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擅自決定要將熊大縝處死。面對死亡,面對這天大的奇冤和屈辱,年僅二十六歲的熊大縝都想到了些什麼,我們已經無從推測,但當史舉槍向他射擊時,他卻像在運動場上一樣叫“暫停”了。作為供給部部長,作為技研社和兵工廠的創業人,他深知每一顆子彈的來之不易,不,他不能死在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槍彈之下。他誠懇地建議省下一粒子彈去打日本鬼子,自己則寧願被石頭砸死。
於是,史建勛放下步槍,真的找到了一塊大石頭……
餘波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悲劇還沒有最後謝幕。到了“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為了批判呂正操將軍,又舊案重提,到處串聯,大搞株連,批鬥、抓捕、關押了包括葉企孫等在內的當年的所有涉案人員。葉先生以古稀之年而蒙牢獄之災,已做了青海省檢察院檢察長的李猛等人竟至於受迫害致死。

平反昭雪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全國大部分的冤假錯案都先後得到了糾正,而身在皇城根前已含冤而死的葉企孫先生卻遲遲得不到平反昭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癥結就是牽涉到熊大縝案。熊案里記得明明白白,是葉企孫介紹熊大縝參加了CC特務組織。葉企孫先生為人一生只鑽研學術,從來不過問政治,未參加過任何政治組織。一個根本不是CC的人,怎麼可能介紹另一個參加內部組織系統極其嚴密的特務組織呢?
熊大縝之死似乎更成了覆盆之冤,一因年代久遠,而又遭到了一些身居高位者的重重阻撓。但熊大縝的親人、師友、同學、海內外許多清華人卻一直耿耿塊壘填膺,尤其是錢偉長先生,更為之多次籲請,呂正操將軍以八旬高齡,猶且念念不忘,撰文致信中共河北省委,說明當時情況,提出要求要為熊大縝平反昭雪。直到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據調查取證的大量事實,終於作出了《關於熊大縝特務問題的平反決定》。此時距熊大縝被害已近半個世紀,“文化大革命”結束也已整整十年。

後世紀念


恩師懷念

葉企孫懷念愛徒熊大縝的詩文:
匡廬鍾靈秀,望族生豪俊,吾人清華年,君生黃浦濱。孰知廿載后,學園方聚首(方結魚水緣)。相善已六載,親密如骨肉。喜君貌英俊,心正言爽直。急公好行義,待人以赤誠。每逢吾有過,君必直言規。有過吾不改,感君不遺棄,至今思吾過,有時涕淚垂,回溯六年事,腦中印象深。初只講堂逢,繼以燕居聚。待君畢業后,同居北院中,春秋休假日,相偕游名勝,暑季更同樂,名山或海濱。君有壯健軀,尤善足網球。才藝佩多能,演劇與攝影。戲台飾丑角,采聲時不絕。西山諸遠峰,赤外照無遺。師生千五百,無人不識君。塘沽協定后,相偕游浙魯,孰知五年內,國難日日深,蘆溝事變起,避難到津沽,吾病醫院中,獲愈幸有君。同居又半載,國土更日蹙。逃責非丈夫,積忿氣難抑。
一朝君奮起,從軍易水東,壯志規收復,創業萬難中。從君有志士,熙維與琳風。吾弱無能為,津沽勉相助。倏忽已半載,成績漸顯露。本應續助君,聊以慰私衷。但念西南業,諸友亦望殷。遂定暫分道,乘舟向南行。良朋設宴餞,好友江干送。外表雖如常,內心感忡忡。此行迥異昔,身行心仍留。舟中雖安適,心亂難言狀。時艱戒言語,孤行更寂寥。終日何所思,思在易滄間。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202徠1年6月10日,播出的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之《烈性》中,清華大學物理系高材生熊大縝在“七七事變”爆發后,放棄了留學德國的機會,選擇投筆從戎,為打擊日軍研發烈性炸藥。清華求學期間的熊大縝(張藝興飾),相貌英俊,聰明能幹,多才多藝,但他最擅長的還是搞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