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門鎮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轄鎮

徠邊門鎮,隸屬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地處鳳城市東南部。

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軍修築安奉鐵路,於鳳凰邊門設高麗門站。
民國八年(1919年),實行區村制,設鳳邊門村。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偽滿洲國設鳳城縣高麗門村(鄉鎮級建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中共鳳城縣委設邊門區,屬鳳城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國民黨軍改設高麗門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恢復邊門區。
1956年,並區,設邊門鄉。
1958年9月,撤銷邊門鄉和湯山城鄉,設立兆明公社。
1961年7月,以原邊門鄉行政區劃成立邊門公社。
1976年,那家、韓家、謝家3個大隊划入楊木公社。
1981年,從張家生產大隊分出李家溝生產大隊。
1983年9月,撤銷邊門公社,設立邊門鄉。
1985年8月,撤鄉設鎮,成立邊門鎮。
2002年3月,與玉龍鎮合併設立邊門鎮。
徠邊門鎮
徠邊門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邊門鎮東與振安區湯山城鎮和東湯鎮相連,南與東港市長安鎮和紅旗鎮交界,西與紅旗鎮和白旗鎮接壤,北與鳳山街道毗鄰,行政區域面積400.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邊門鎮地處遼東半島東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主要為丘陵,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主要山脈有鳳凰山、一面山。境內最高點一面山位於邊門街東,主峰海拔322.3米。

氣候

邊門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3℃,無霜期年平均15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9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

水文

邊門鎮主要河流有愛河、飲馬河、土牛河等18條河流,總長度120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土牛河,長56.2千米。

自然災害

邊門鎮主要自然災害是暴雨。暴雨災害年均發生2次,最嚴重的一次暴雨災害發生在2010年7月20日。
邊門鎮
邊門鎮

自然資源


境內林業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豐富。全鎮耕地面積61097畝,其中水田1050畝,山林面積46.4萬畝,其中天然林34.3萬畝,人工用材林7.7萬畝,森林覆蓋率78%,柞蠶場1400把,16.94萬畝;木材蓄積量70.8萬立方米。境內有飲馬河、愛河、土牛河三大主要河流貫穿其中,有代家、赫家兩座水庫,總庫容量294萬立方米,另有玉龍水庫風景區,水面14.6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86億立方米。玉龍湖產鯉魚、鰱魚、草魚、武昌魚花鯽魚、甲魚、公魚、馬口魚等十幾種,有釣魚山莊、鳳城市素質教育基地和亟待開發建設的西大廟、烏骨城古城遺址、閻生堂紀念館等多處旅遊度假資源。在韓家、那家、興建等地區還分佈儲量不等的黃金、硅石、瑩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
鯉魚
鯉魚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邊門鎮轄16個行政村:邊門、興建、那家、謝家、建設、張家、卜家、赫家、人和、盛家、大東、明亮、口子里、湯河、東山、金家,下設142個村民小組。
邊門鎮
邊門鎮
截至2020年6月,邊門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興民路132號。
行政村
邊門村赫家村卜家村明亮村
人和村興建村大東村湯河村
口子里村新華村東山村金家村
建設村那家村敖家村謝家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邊門鎮總人口27061人。總人口中,以滿族為主,達19484人,佔7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7人。
2017年末,邊門鎮常住人口為26734人。
截至2018年末,邊門鎮戶籍人口有26685人。
邊門鎮
邊門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邊門鎮財政總收入6169.8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2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88元。
2018年,邊門鎮有工業企業59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7個。

農業

2011年,邊門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5億元,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8%。
2011年,邊門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6175畝,產量12975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作物、煙葉、藥材、蔬菜。2011年,油料作物(花生)種植面積345畝,產量28噸;煙葉種植面積1590畝,產量167噸;藥材種植面積4245畝;蔬菜種植面積4020畝,產量7906噸。
邊門鎮農業具有鮮明的發展特色:糧食生產平穩,商品生產發展勢頭強勁,產業結構趨於合理。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家,以柞蠶、板栗、中藥材、食用菌、畜禽養殖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逐步形成。鎮內民營經濟歷史悠久,360多戶民營企業,門類齊全,其中,以超常規大型齒輪加工、汽車配件、電子儀錶元件、土特產品深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完善。
邊門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邊門鎮生豬飼養量20007頭,年末存欄15120頭;牛飼養量2507頭,年末存欄2995頭;羊飼養量20760隻,年末存欄23040隻;家禽飼養量216.9萬羽,年末存欄65萬羽;其他大牲畜出欄511頭,年末存欄2923頭。
2011年,邊門鎮實現漁業總產值288萬元。2011年,邊門鎮有大型農業機械55台。

工業

邊門鎮形成以機械加工、汽車配件、礦山齒輪、礦產品深加工以及電子儀錶元件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邊門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9.3億元。2011年,邊門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職工574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300萬元。

商業外貿

2011年,邊門鎮出口63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增壓器、工具把、藥材,銷往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邊門鎮
邊門鎮

文化


地名由來

鳳凰邊門是清朝修築的柳條邊最南端的一個邊門,簡稱鳳邊門或邊門。

交通


邊門鎮有沈丹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度6千米。有鄉級公路4條,總長52千米。
邊門鎮
邊門鎮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邊門鎮有幼兒園19所,在園幼兒420人,專任教師27人;小學4所,在校生720人,專任教師121人;初中1所,在校生730人,專任教師77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各級各類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7所,招生2.8萬人,在校生2.8萬人。2011年,教育經費達1503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4%。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邊門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7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個,演職人員330人;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192場次;文化專業戶1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6個,建築面積485平方米,藏書120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30人,佔全鎮社會從業人員的5%,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54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明亮村秧歌隊、邊門村高蹺隊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滿族秧歌、二人轉等。2011年末,廣播電台有11套廣播節目,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5840小時。有線電視用戶25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5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邊門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5張。專業衛生人員29人,其中執業醫師27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800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6641人,參合率96.4%。

社會保障

2011年,邊門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23戶,人數798人,支出95.8萬元,月人均10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0人,支出1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9人,支出31.7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6人次,支出3.4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157人次,支出21.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6萬元。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邊門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80千米,投遞點16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54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0%。行動電話用戶1.7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5%;寬頻接入用戶1100戶。
給排水
2011年末,邊門鎮鋪設幹線水管14.9千米。生活用水9.8萬噸,年人均生活用水3.6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40%。排水管道4千米,工業廢水處理率100%。
供電
2011年末,邊門鎮有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8萬兆伏安。
供熱
2011年末,邊門鎮熱水供熱管道總長度2.6千米,供熱面積6.5萬平方千米,供熱用戶223戶,其中工業用戶12戶,居民用戶211戶,供熱普及率為100%。

燃氣

2011年末,邊門鎮有供氣站2個,液化氣用戶約3000戶,燃氣普及率為28.5%。月液化氣平均用量20噸立方米。秸稈氣用戶570戶,燃氣普及率28.5%,月平均使用量2.2萬立方米。

發展環境

邊門鎮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小鎮,經過歷屆黨委、政府精心打造,沿鐵路、公路各村人們思想活躍,積極從事農業多種經營和開展多種非農產業,腹地各村民風純樸,依靠森林、耕地、山巒等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目前,全鎮幹部群眾團結務實,發展願望強烈,社會和諧穩定。

基地建設

開發柞蠶生產基地
板栗
板栗
充分利用邊門鎮傳統的16萬畝、2660把柞蠶場資源,建立起柞蠶生產放養基地和柞蠶加工基地,重新啟動玉龍繅絲廠,搞好柞蠶的精細加工,解決就業3000多人,每年邊門鎮柞蠶收入要達到2000多萬元。
鞏固板栗堅果基地
五年內,邊門鎮板栗栽植面積要達到4萬畝,實現人均板栗1.5畝,到2010年良種嫁接完成70%以上,板栗總產量達到3500噸。同時要管護好1000畝塔松林,到2010年塔松造林要達到1萬畝。要以玉龍堅果開發公司為龍頭,來增加板栗、堅果的收益。
開展綠色藥材基地
結合農村林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林下資源種植山參遼細辛遼五味子天麻等中草藥材,到2010年發展到2萬畝,平地藥材在現有已成規模的基礎上,五年內要達到6000畝,理直氣壯地打造鳳城藥材生產基地鎮的品牌。
擴大庭院食用菌基地
絨山羊
絨山羊
食用菌在邊門鎮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要充分利用邊門鎮現有的林木資源,每年種植滑子蘑50萬盤,香菇20萬平方米,食用菌生產的覆蓋面要佔農戶的四分之一以上。
開創生態養殖基地
到2010年,邊門鎮黃牛飼養量要達到2.5萬頭,生豬5萬頭,絨山羊2.5萬隻,雞50萬隻,淡水魚產量550噸,肉類總量達到5000噸。要改進飼養方式,嚴格對禽畜的檢疫免疫工作,避免禽畜的變異病毒對人類的侵害,切實保護養殖戶的切身利益。五年內力爭建一處肉食牛出口加工企業,建一處肉食雞深加工企業。
發展創稅煙草基地
要以遼東煙葉復烤廠為依託,每年種植煙草3000畝,其中旱煙500畝。推廣科技興煙,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煙葉產量,提供資金技術扶持,提高烤煙質量。
培育高效蔬菜瓜果基地
要以已經建成的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為依託,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五年內邊門鎮露天蔬菜面積要達到6000畝,發展有機草莓、冷棚甜瓜等保護地菜果1.5萬畝。

社會事業

玉龍湖
玉龍湖
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改善人們生存環境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所在。邊門鎮在致力於發展經濟、實現財稅快速增長的同時,要不斷加快社會各項事業的建設步伐,具體目標是:完成“一校三路”的新建工作,完善“一院一街”的美化亮化工程,實現“三個村村通”。具體內容是:“一校三路”:“一校”是把中心校改造成寄宿制學校,將中心校附近的人和校、赫家校、卜家村、口子里校、大東校、湯河校等全部合併至中心校。優化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屆時學生總數將達到700名。同時要將人數不超過70人的村小進行分片重組。“三路”是袁謝線大東至謝家段22公里油路鋪設工程,鎮村配套資金154萬元已到位,正在建設中;完成邊門鎮政府門前廣場至古城裡一公里路面改造工程,運用市場化方式,以商招商來完成此段路的籌資工作;完成明亮至東山段18.5公里黑色路面鋪設工程,受益村通過整合資源、出租房屋、出售集體林等多種途徑籌集配套資金,將其裝入村村通盤子,確保按期完成。“一院一街”:“一院”,要重視敬老院建設,加大對敬老院投入,拓寬服務領域,除正常行使敬老功能外,要逐步向托老方向轉變,以此來增加敬老院自身收入。要通過鎮財政的投入和敬老院本身的收入,將鎮敬老院建設成環境優雅、修身養性、花園式的敬老院;“一街”,集鎮內共2公里油路鋪設改造完成後,鎮政府要規範對街道的管理,明確專人負責街道衛生,安裝路燈150盞,建設商貿小區4000平方米,引進綠化樹種對集鎮內街道進行美化亮化。“三個村村通”: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電話。

旅遊


玉龍湖
玉龍湖
鳳城市玉龍湖風景區釣魚山莊,是利用邊門鎮和遼東地區最大的土門水庫的山水自然景觀優勢,依據遼寧省園林規劃院制定的總體規劃而建。玉龍湖水域約佔15000畝以上,自然水面橫卧鳳城市轄的紅旗鎮、藍旗鎮和邊門鎮三地界,是遼東地區一個較大的自然湖,這裡湖水湛綠,無污染源,水最深處可達59.8米,湖面上水雞、水鴨等十幾種水鷗爭帆,湖裡有鰱、鋰、桂、武昌、鱔、鯰、鯽、甲魚和河蟹近百種,供遊人品嘗、觀賞和垂釣。在這裡建水上樂園得天獨厚、如魚得水。湖的四周有林地8萬多畝,森林覆蓋率90%以上,這裡林木茂盛蔥鬱,有獐、狍、兔、山雞、鵪鶉等幾十種山禽野獸繁衍生息,在這裡建大型狩獵場,甚稱黃金寶地。這裡群山環繞,灌木叢生葳莛依山傍水的峰戀突兀峻峭,使有盛名之稱的“太乙峰”、“菩薩峰”和“紫陽峰”可與鳳凰山相媲美,在這裡開發森林旅遊觀光,前景廣闊。湖的周圍原有5座古廟,其中位於湖中央北面山的西大廟(即顯應宮)原建築規模大於鳳凰山三官廟,雖屢遭破壞,現遺址清晰可見,開發和重建西大廟重塑西大廟金身和重見西大廟靈光,必給後人留下百年佳話。玉龍湖風景區釣魚山莊,地處丹東、鳳城、東港三角地帶,距丹東市、鳳城市、東港市都不足50公里,距沈丹公路、沈丹鐵路、沈丹高速公路均為20公里,東邊線公路直通山莊,每天丹東、鳳城、東港往返和過往客車13個班次,是一個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