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選集

海德格爾選集

論真理的本質(1930年)荷爾德林和詩的徠本質(1936年)哲學的終結和思的任務(1964年)

作品介紹


內容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紀德國最具魅力的思想家。他一生運思逾半個世紀,著作等身。海德格爾早年在弗萊堡大學研讀神學和哲學,一九二三年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一九二八年,接替他的老師、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任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座教授。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與時間》,由於此書,海德格爾被視為現象學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本書前言

一、德國思想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二十世紀西方思想景觀中的顯突地位已經毋需編者在此多說。在鄰近世紀末的時候編譯這部《海德格爾選集》,我只為包括“海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在內的中國當代學術的落後深感心情之沉重――我們早就應該有此類《選集》了。二、海德格爾一生運思逾半個世紀,著述殊為宏富,遠非這部百餘萬言的兩卷本《選集》所能囊括。海德格爾全集編委會已擬訂出洋洋六十五卷的出版計劃,且尚有部分手稿未及編目。自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海氏全集的編輯和出版工作進展順利,每年出版三卷左右。以此速度,全集之峻工已經指日可待。而我國的“海學”翻譯和研究事業,只能說還處於起步的階段。本《選集》僅為研究海氏思想提供一個較為系統的文本。三、我們在此將海德格爾的42篇文章(論文或著作之部分)收入本《選集》中。所選篇目多為海氏生前發表的論著,即基本上限於海氏全集的第一部分(第1―16卷)。這些篇目應是海德格爾的最重要的文字,是進入海氏思想之門的基本讀物。有些重要著作因篇幅過長,我們只能割愛,如《存在與時間》,我們只選收“導論”部分(好在它已有了中文全譯本);《康德和形而上學問題》,我們選譯了其中的“導論”和“第一、四章”;又如《形而上學導論》,我們只收其“第二、三章”;而被認為海德格爾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的《哲學文集》(海氏《全集》第65卷,1989年海氏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初版),因時間和精力的緣由,我們終於未能收入。這留待以後重版時修訂補充。四、此項編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編者對海德格爾思想的理解。編者按照“主題”把所選文章分為八編。各編之間的比例未必均衡。各編中的各篇文章則是根據創作時間的先後次序排列的。這種分划和編排顯然不是嚴格的,而只可能是相對的,其合理性固然亦可置疑。不待說,若由另一人承擔此事,則將編出另一種模樣來,至少在選目和次序的安排方面會有很大變化。儘管如此,編者仍相信,基本的篇目還是可以確定的。五、編者在編選時參考了幾個英文版海德格爾著作選集,如《海德格爾基本著作集》(D.F.克萊爾編,倫敦1978年)和《詩・語言・思》(A.霍夫斯達特譯,紐約1971年)等。但本《選集》的內容顯然已遠遠超出了眼下可見的幾個英文選本。六、文中術語和譯名儘可能一致,但亦不能強求統一。最為典型的是後期海德格爾的基本思想詞語Ereignis,在本《選集》的有關文章的不同語境中有十分不同的譯法。這一方面基於海氏的“思的事情”本身,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尚有待深入。七、文中的註釋分為三類:原注、譯(校)者注和編者注。文後附有:海德格爾生平年表、海德格爾著作目錄(生前發表的著作)、海德格爾全集目錄(中、德文),可供參考。八、此項譯事由國內部分“海學”研究者合作完成。編者承擔了其中二十六篇文章的翻譯和“附錄”的編譯,並作了一些統校、編輯工作;其餘十六篇文章為其他學者所譯。為尊重譯者的勞動,倡導良好的編譯風氣,本《選集》在目錄和文中均標明各篇文章的譯者和校者的姓名。希望讀者在引用本《選集》的文字時,亦能註明有關文章的譯、校者。九、海德格爾著作之艱澀和奇譎舉世聞名。譯事本屬勉強,可謂“譯不可譯”。雖經譯者和編者的盡心儘力,但譯文中錯訛之處實為難免。懇請有心的讀者不吝賜教,以便促成更可靠、更成熟的譯文的出現。作為編者,我在此首先要感謝北京大學的熊偉教授的大力支持。熊偉先生對中國的“海學”研究具有開創之功。他欣然同意將他的獨具風格的幾篇重要譯文收入本《選集》中。甚至在病重住院期間,熊偉先生仍關心著《選集》編譯工作的進展。倘若沒有熊偉先生的激勵、指導和幫助,本《選集》的工作無疑將極難開展。在編選過程中,張志揚教授、劉小楓教授、倪梁康教授等友人對編者初擬的編選計劃提出了修改意見。我儘可能考慮和採納了他們的意見。瑞士巴塞爾大學的海因里希・奧特(HeinrichOtt)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的貢特・費加爾(GünterFigal)教授、德國明斯特大學的路德維希・西普(LudwigSiep)教授等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對選目計劃的整體肯定使我增加了一些信心。費加爾教授曾建議編者增加海德格爾前期哲學部分的份量,並且指出了可增收的有關篇目。他的建議終由於時間方面的限制而未能得到採納。因編者的約請,倪梁康教授、鄧曉芒教授和陳小文、戴暉等友人承接了本《選集》的部分譯事。我感謝他們的友情支持。《選集》並且經王煒、劉小楓、陳嘉映、靳希平諸位先生同意,收錄了他們已經發表的譯文,在此謹表謝意。上海三聯書店的倪為國先生為本《選集》的出版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我妻子方紅玫不辭辛勞,為我列印了大部分譯稿。我感激的心情在此無以言表。孫周興1994年6月4日記於西子湖畔 補記 交稿前夕,驚悉熊偉教授逝世。謹以此書紀念熊偉先生。 1994年8月1日晚記

本書目錄

總目錄編者引論:在思想的林中路上第一編 前期存在論哲學時間概念(1924年)存在與時間(導論,1927年)致胡塞爾的信(1927年)康德形而上學問題(導論、第一、四章,1927/28年)形而上學是什麼?(1928年)(熊 偉譯)論根據的本質(1928年)第二編 真理・藝術・詩論真理的本質(1930年)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36年)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1936年)“如當節日的時候……”(1939/40年)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1946年)詩人何為?(1946年)“……人詩意地棲居……”(1951年)藝術與空間(1969年)第三編 存在歷史觀和存在問題形而上學導論(第二、三章,1935年)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1946年)什麼是哲學?(1955年)面向存在問題(1955年)同一律(1957年)時間與存在(1962年)一個關於《時間與存在》的研究班的記錄(1962年)第四編 神學之維現象學與神學(1927年)尼採的話“上帝死了”(1943年)形而上學的存在―神―邏輯學機制(1957年)第五編 技術的追問現代科學、形而上學和數學(1935/36年)世界圖象的時代(1938年)技術的追問(1950年)科學與沉思(1953年)第六編 語言之說 語言(1950年)從一次關於語言的對話而來(1953/54年)語言的本質(1957/58年)走向語言之途(1959年)第七編 思的問題從思的經驗而來(1947年)物(1950年)築・居・思(1951年)什麼召喚思?(1952年)泰然任之(1955年)哲學的終結和思的任務(1964年)所思(1970年)第八編 自我陳述給理查森的信(1962年)我進入現象學之路(1963年)“只還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1966年)附錄附錄一:馬丁・海德格爾生平年表附錄二:馬丁・海德格爾著作目錄附錄三:馬丁・海德格爾全集目錄(中文)附錄四:馬丁・海德格爾全集目錄(德文)

文章節選

首先,神學討論作為在上帝面前的存在的人類此在(Da-sein),討論這種與永恆相關的人類此在的時間性存在。上帝本身是不需要神學的;上帝的存在不是由信仰來論證的。其次,據說基督教信仰本身是與某種在時間中發生的東西相關聯的――正如我們一度聽到的,關於時間,人們說:“當時間充滿了的時候……”,①時間才是時間。哲學家不信仰。如果哲學家來追問時間,那麼他就是下決心要根據時間來理解時間,或者說,就是要根據αει來領會時間了;這個αει看起來像是永恆,但實際表明,它只不過是一種時間性存在的衍生物。下面的討論不是神學的。在神學上――您們自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去領會之――,對時間的討論只能意味著:使關於永恆的問題變得更為困難,以正確的方式去準備這個問題,並且真正提出這個問題。但本文也不是哲學的,因為它並不要求提供出一個普遍有效的、系統的時間規定;這種規定必須回溯到時間背後,進入它與其它範疇的聯繫之中。也許,接下來的思索屬於一種前科學(Vorwissenschaft),這種前科學的任務包括:探索哲學和科學,即此在關於他自身和世界的解釋性言談,最終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搞清楚了什麼是時鐘,那麼,那種活躍在物理學中的把捉方式就因此變得生動了,時間藉以獲得自行顯示的機會的那種方式也就栩栩如生了。我們的考察活動於其中的這種前科學乞靈於這樣一個也許是專斷任性的假設,即:哲學和科學是在概念中活動的。這種前科學的可能性在於:每一個研究者都要弄清楚他所理解的和他所不理解的東西。它告訴我們,一項研究何時專註於它的事情,或者,何時靠傳統的陳詞濫調為生。這種探究彷彿是科學過程中的警察職能,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種雖然無關緊要、但有時又迫切需要的行當。這種探究與哲學的關係僅僅是:跟著跑,以便偶爾翻翻古人的家當,看看他們到底是如何做的。下面的思索只有一點與哲學相同,即:它們都不是神學。首先要對我們日常所碰到的時間,即自然時間和世界時間,作一個暫先的提示。當前,對什麼是時間這個問題的興趣又被重新喚起了,這是由於物理學研究的進展,即它在對那種把捉和規定的基本原則的沉思方面的進展;這裡要實行的把捉和規定就是在一個時空參照系中對自然的測量。這種研究的現狀確立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相對論的幾個命題如下:空間本身是虛無的;沒有絕對的空間。空間僅僅通過包含在它自身中的物體和能量才存在。(一個古老的亞里士多德命題:)時間也是虛無的。時間只因在它之中發生的事件而存在。沒有絕對的時間,也沒有絕對的同時性。①――人們看到了這一理論的破壞性,而忽視了它的積極性,即它恰恰證明了那些與任意的變化相對的、描述自然過程的方程式的恆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