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洛津

行過洛津

行過洛津的場域定在台灣的洛津,即今天的鹿港,寫作的對象是洛津的移民社會。

圖書信息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2-06-01
ISBN:978710 8040091
開本:大32開
頁數:336
字數:244千字
裝訂:平裝
印刷:黑白

圖書簡介


《行過洛津》的場域定在台灣的洛津,即今天的鹿港,寫作的對象是洛津的移民社會。
《行過洛津》用“搭積木的方式”,齊頭並進地講述了發生在清朝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多個故事。其中,以泉州七子戲班旦角月小桂――後來稱為鼓師的許情的生平遭際為故事主線,描寫許情三次搭船到台灣洛津,見證了以海港起家的洛津五十年興衰,生動地觸及到台灣傳統與現代、歸屬和轉化等問題。
在《行過洛津》中,施叔青爬梳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細膩地描畫出洛津的世情和風貌,如工筆細描。大段涉及人類學民俗學的講述穿插在《行過洛津》中,這也是其獨特的寫作風格,相對於情節來說,施叔青更在乎場景的描摹與再現,力求從無數情景的碎片中勾連出洛津的繁華與消損,試圖重新調整台灣的歷史敘述。施叔青為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發聲,把歷史背後微不足道的庶民形象、女性形象推到前台,而台灣史上著名的朱一貴和林爽文事件等,只作為《行過洛津》遙遠的背景。無論是假男為女的優伶月小桂、玉芙蓉,藝伎珍珠點、阿�,還是洛津商家烏秋、豪門郊商石煙城、官僚朱仕光,都像是一幕幕走馬燈的圖案,在洛津的興衰史上作為點綴,一閃而過。他們真實的傷慟,在歷史巨幕下顯得那麼虛弱,化為長短不一的幾聲呻吟與嘆息,抑或是《荔鏡記》陳三五娘的吟唱。施叔青掌控文字的能力令人嘆賞,《行過洛津》通篇“哀而不傷”的境界,具有極強的歷史感,帶給讀者閱讀的享受。

作者簡介


施叔青,台灣鹿港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十七歲時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寫作之餘從事京劇歌仔戲研究,曾任教於政大及淡江。一九七七年赴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劃主任,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愫細怨》、《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枯木開花》、《兩個芙烈達-卡羅》、《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等。作品有英、日、法文譯本。

圖書目錄


卷一 行過洛津
1.勸君切莫過台灣
2.轉眼繁華等水泡
3.一開始,他看上的是玉芙蓉
4.媽祖宮前鑼鼓
卷二 小步花磚面
5.洛津無城門可守
6.楊柳活著抽陀螺,楊柳青著放風箏
7.總鋪師的那套傢伙
卷三 改編《荔鏡記》
8.濁水溪的神話
9.有人豎旗造反
10. 潔本《荔鏡記》
11.珍珠點腳一小塊,嘴唇烏沉沉
卷四 招魂
12.那的喚做甚傀儡?
13.弦仔師蔡尋
14.十五拋球,十六踏火
15.施輝為自己招魂
卷五 聲色一場
16.宜春留傘
17.桐油籠裝桐油
18.擱淺的戎克船
卷六 鳥踏
19.心肝跋碎魂飄渺
20.妙音阿�
21.有關萬合行敗落的傳說
22.夜宴
卷七 此情誰得知
23.月斜三更相?走
24.誰知一徑深如許
25.追容
26.歌哭的老歌伎

圖書書摘


卷一 行過洛津
1 勸君切莫過台灣
大清咸豐初年,泉州錦上珠七子戲班的鼓師許情橫渡海峽到洛津來,這是他第三度前來,此行是應本地戲班班主之邀,前來組織洛津第一個七子戲班,讓七個童伶圍著鼓邊,由他教唱表演《荔鏡記》,陳三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許情在泉州獺窟港口足足等了半個月,終於盼到吹北風,才能發舟航行。帆船一離開碼頭,海上水天相連,茫茫無涯方向難辨,既看不到飛鳥,遠山逐漸隱逝,耳邊只聽風聲泠泠,水聲淙淙。船夫焚香計程,舵工捧著指南針等候風信定下趨向,生怕弄錯子午,帆船漂流到呂宋或暹羅。
航行了兩三個時辰,突然一股巨浪襲來,船身起伏如盪鞦韆,乘客中午下肚的米粉,一條條盡吐了出來,接著海上起了暴風,風聲有如鬼哭神號,令人聽了毛骨悚然。日落黑天后,船身搖晃更是激烈,像是凌空而起,躺在船艙里難以入眠的許情,恍如御風而行,一時之間以為已葬身海底,靈魂出殼遨遊太空,人一驚嚇,暈死了過去,醒來已是天明,甲板上傳來興奮的叫聲:“到了,到了,看到陸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