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盪鞦韆的結果 展開

盪鞦韆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運動

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併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各種現代體育項目的興起,鞦韆運動除在少數地區仍廣為流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訂了《鞦韆競賽規則》(草案),同年,鞦韆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到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鞦韆已發展為包括6個單項的較大項目。

網站


盪鞦韆,是網友對“登陸鞦韆網”的新說。中國第一文學教育門戶——鞦韆網,是國家註冊商標,由當代少兒文化研究所主辦。
作品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里盪鞦韆。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鞦韆之戲。』註:《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唐王建《鞦韆詞》:『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足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璫斗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復有半仙之戲矣。』
運動
鞦韆比賽規定,只限女子參加,分設單人、雙人和團體賽,項目分高度比賽和觸鈴比賽。高度比賽以在規定的試盪次數內盪達的最高點來計算成績,觸鈴比賽是以在規定的高度上和時間內運動員觸鈴的次數來計算成績。比賽場地為20x8米的長方形平坦地面,鞦韆架高12米,起盪台高1.3米。在高度比賽中,選手均有6次試盪機會,而在觸鈴比賽中則只限1次。鞦韆運動不僅是一項精彩的競賽運動,更能夠鍛煉人的意志,培養勇敢精神。同時,它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發展歷程


盪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為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為偏旁。

風俗


哈尼族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盪鞦韆的孩子們
盪鞦韆的孩子們
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盪。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
每年元宵節期間,武安涉縣磁縣一帶的城鄉群眾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盪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盪鞦韆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煉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群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盪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當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裡,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朝鮮族

朝鮮族盪鞦韆
朝鮮族盪鞦韆
盪鞦韆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民間遊戲,每逢節日聚會,人們便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朝鮮族婦女,聚集在參天的大樹下,或高聳的鞦韆架旁。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婦女,在人們的歡呼、叫好聲中盪起了鞦韆,她們一會騰空而起,一會俯衝而下,盡情地歡樂,長長的裙子隨風飄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朝鮮族婦女盪的鞦韆,不僅高,而且還很飄,有的鞦韆幾乎都蕩平了,真可謂是觸目驚心。盪鞦韆比賽分為單人和雙人兩種。比賽優勝者的評比方法,有的是以樹梢或樹花為目標,看誰能咬到或踢到;有的是在高處掛一個銅鈴,看誰能碰響。具體的比賽方法各地也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以高度作為決定勝負的標準。有些地方在鞦韆蹬板下系一個標有尺寸的繩子,以此來測量高度,決定勝負。

端午節

盪鞦韆[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
盪鞦韆[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叫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元霄節盪鞦韆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霄節盪鞦韆的習俗。時節自正月初十搭鞦韆架開始,盪鞦韆的高潮卻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戶戶搭起鞦韆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盪鞦韆。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盪鞦韆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盪鞦韆有單人盪、雙人盪、坐盪、立盪等幾種形式。平常的盪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鞦韆,一是盪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複雜,可盪出花樣,鞦韆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於盪鞦韆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盪鞦韆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特殊鞦韆


胡悠

“胡悠”,也叫木驢。其做法是:主桿上端有個鐵軸,軸頭頂在橫樑的正中間。橫樑兩頭各吊一個小鐵鉗。人或站或坐在兩頭的鞦韆上,邊悠蕩邊轉圈。

過梁悠

“過梁悠”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秋干。在牢固的木架上架一個方形大木輪,輪子四角各吊一副小鞦韆,四個人坐在踏板上,由其他人搖動搖盤,使大木輪轉起來。鞦韆上的人隨著大木輪子的轉動,或高或低,自在悠蕩,煞是愜意。

板不煞

“板不煞”。板不煞就是“摔不死”。搭法是:在鞦韆架的橫樑上穿一個轆轤頭,上面繞一條粗繩(只繞一遭),兩頭垂下,其中一個繩頭上固定一根腳踏棍。開始耍時,兩隻腳踏在踏腳棍上。兩腿夾繩,兩手緊拽另一個繩頭,使繩子這頭往下轉,那頭帶著人往上升。鞦韆橫樑上頭的半圓形荊條吊著花生、糖果、香煙、酒等賞品。誰能升到上頭,牢穩地固定在轆轤頭上,再伸手向上去摸賞品,誰就是好樣的。摸著哪一種獎品,就獎給這個人。一般人往往上不去就摔下來,或者上去了沒把緊轆轤頭,又滑溜下來或摔下來,故名“板不煞”。由於鞦韆架下墊著鬆軟的沙土或柴草,不會出危險,又稱“摔不死”。

原理


力學模型

如果把人和鞦韆組成的系統看作一個擺,擺線在O點處是固定的,擺線自身的伸縮和擺線的質量忽略不計。設想人在最大偏轉角處迅速下蹲,在最低點處迅速站立,下蹲和站立的過程都在瞬間完成。人體的下蹲和站立導致了系統質心的升降,相當於有效擺長改變。這樣,我們就把人和鞦韆組成的系統抽象為一個擺長可變的原擺,稱之為可變擺長原擺模型。如圖1所示。完成第一次擺動質心所走的路徑為a-d-e-b-c,圖中人站立時的等效擺長oa=ob=oc=l1,人下蹲時的等效擺長od=oe=of=l0,l0>ll。

過程分析

我們把人,鞦韆和地球所組成的系統作為研究對象,這樣在盪鞦韆的全過程中,系統所受到的外力只有懸點的約束反力,其值與擺線張力T相同,為一變力。但是,因為懸點固定,此外力並不作功。重力為保守力,使人下蹲和站起的力為非保守內力。根據功能原理:"一切外力與非保守內力所作功之和等於質點系機械能的增量。"因為外力並不作功,所以有Aλ=ΔE。我們來研究圖。所示的可變擺長單擺模型的第一次擺動。
a-d:人體下蹲:因為va=vd=0,故
(1)
d-e:自由擺動,人體沒有變形,系統機械能守恆。
e-b:人體站立,又因此過程中重力和張力對懸點O的力矩為0,所以動量矩守恆。
注意在此過程中人體內力所作的功一部分轉化為系統的重力勢能,而另一部分轉化為能。其動能增量與初始擺角θ0有關,θ0愈大動能增量愈大。
b-c:自由擺動,人體無變形,系統機械能守恆,且vc=0。
整個a-d-e-b-c過程(即第一次擺動)中人體非保守力所做的功:
上式中Δh1為經過第一次擺動質心上升的高度。根據功能原理:
顯然,圖2所示的第二次擺動c-f-e-b-a完全與第一次擺動類似。
可見,每次擺動所升高的高度與擺線的長度,質心變化的幅度及該次擺動的初始偏角有關。當l0,l1一定時,僅決定於該次擺動的初始偏角。初始偏角愈大,人體在平衡位置站起的過程中所做正功愈多,因而上升高度愈高。當θn-1>π/2時,收縮身體時內力亦做正功,故Δh更大。若將擺線改為剛性輕桿,隨著擺動次數的增加,將使θ≥π,其後系統將作圓周運動而不再來回擺動。當θ0=0時,Δh1=0。也就是說,如果初始位置在鉛直位置,則鞦韆無法盪起。
以上討論沒有考慮盪鞦韆過程中空氣阻力等因素的影響,而實際過程中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因此,只要每次擺動過程中Aλ>A阻,則鞦韆越盪越高;當Aλ=A阻時,系統作等幅振蕩。顯然,盪鞦韆的技術要領應是:在最大偏角處人體迅速下蹲,在最低處人體迅速站立,並且應使第一次擺動的初始角θ0儘可能大。

運動定律

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用受迫振動時發生共振的條件去解釋盪鞦韆的過程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還有人會提出下面的問題:/人和鞦韆是一個系統,人盪鞦韆的力應是內力,而系統的內力不能改變質心的運動狀態,人為什麼能把鞦韆盪高?這個問題本身把質心運動定律,質點系的動量定理和質點系的功能原理三方面從不同角度描述質點系運動的力學規律攪在了一起,很容易使人誤入迷津,陷於困境。其實只要搞清楚上述三個規律的區別與聯繫,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功能原理告訴我們:質點系機械能的增量等於外力所做的功與非保守內力的功的代數和。盪鞦韆時外力雖然不做功,但人體變形時非保守內力做功。只要一次擺動中非保守內力做正功,系統的機制能必定增加。而質心運動定律和質點系統動量定理表明,質心加速度的產生以及質點系總動量的變化一定要求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不為0,內力不能改變系統質心的運動狀態。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力學過程,必須經歷一段時間,只要合外力不為0,必定產生外力的衝量。但此過程中外力並不一定做功。盪鞦韆時系統機構能的增加來自人體變形時非保守內力所做的功,而系統質心運動狀態的改變則是由於外力的衝量即懸點處約束反力的衝量所導致的。
可見,質點系機械能的改變,並不一定需要外力做功,非保守內力做功也能改變系統的機械能。而質點系質心運動狀態的改變必須藉助外力,但外力不一定要做功,只要有一定的衝量即可。比如,汽車啟動,其動能增加源於發動機中燃油燃燒,氣體膨脹,推動活塞,驅動車輛……總之,要靠燃油燃燒,非保守內力做功,化學能轉化為機構能。而汽車加速度的產生卻有賴於驅動輪與地面之間的靜摩擦力。而靜摩擦力並不作功,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功是描述力對空間累積作用的物理量,衝量是描述力對時間累積作用的物理量。只要深刻理解這兩個物理量及其作用效果的區別與聯繫,在分析實際問題時就不會產生一些模糊不清的想法。

技巧


盪鞦韆[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
盪鞦韆[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
人在盪鞦韆,越盪越高,說明機械能是不守恆的而且是不斷的增加。那麼這個機械能的增量是來自何處的呢?
我們在盪鞦韆時,如果人站在鞦韆上不動,盪鞦韆的運動類似於單擺的運動。當鞦韆從最低點盪到最高點的過程中,重力做負功,系統的動能轉化為系統的勢能,當鞦韆從最高點盪回到最低點時,系統的勢能又轉化為系統的動能,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恆,鞦韆將做等幅擺動。如果要讓鞦韆越盪越高,就必須藉助外力,自己盪鞦韆,就沒辦法藉助外力了,系統也就無法從外界獲得能量。只有通過盪鞦韆的人自己與繩子的內力做功將自己的內能轉化為系統的機械能,而人的內力做功又只能靠人在鞦韆上站起或蹲下來實現。但當人盪到平衡位置時,雙手用力拉繩,則繩以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拉人。此力克服人的重力做功使人突然起立,人在此時重心將上移。系統的重力勢能增加。此時切向速度未變即動能未變,系統的機械能增加。當鞦韆從最低點盪到最高點的過程中慢慢下蹲,相比於站著,重力對重心的做功會少一些,減少勢能的消耗。當人升至最高點時在迅速站起。使重力勢能增大。當鞦韆由最高點盪回到最低點時慢慢下蹲,使其重心下降,此時重心的位置下降,此過程重力仍然做正功。則在一個周期中重力始終做正功。這樣,盪鞦韆的人就可以將自身的內能轉化為鞦韆的機械能。
總之,盪鞦韆的人應在鞦韆運動到最低點時迅速站起,然後慢慢下蹲,當鞦韆盪到最高點時,再猛然站起,過了最高點后再慢慢下蹲,到了最低點時再猛地站起,以後重複上面的動作,即鞦韆越盪越高。

相關


作文

上周星期一,薛老師帶我們來到操場上,上體育活動課。薛老師對我們說:“男孩子踢足球,女孩子自由活動!”聽薛老師宣布完,我立即像小鳥似的沖向健身器材
走了一會獨木橋,我看見唐薇、楊怡嘉和曾誠她們在那邊盪鞦韆,連忙跑過去問唐薇:“你們和她們比賽嗎?”“是的。”唐薇回答。我急切地說:“我也想參加!”她說:“你就排在曾程後面吧!”“好吧!”我高興地說。
很快就輪到我與陳泠汐比賽了。我先坐上鞦韆,雙手牢牢抓住鏈子,然後右腳使勁一蹬地,鞦韆就慢慢地盪了起來。看見陳泠汐已經盪得高高的了,我大聲問:“誰能推我一把?”於是很快背後就被人使勁一推,我趁勢再用力蹬,鞦韆盪了起來,而且越盪越高。我就像乘上飛機一樣在空中自由地飛翔,那感覺舒服極了。我越盪越起勁,很快超過了陳泠汐。同組的同學大聲地為我喝彩:“李雨潔贏了!”“李雨潔贏了!”我高興極了。
下課了,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運動場,高高興興地去餐廳了。
盪鞦韆
盪鞦韆
盪鞦韆,盪鞦韆,
一蕩蕩過柳樹梢,
摘朵白雲懷中抱,
送給爺爺把背*。
鞦韆鞦韆高高,
盪呀盪過樹梢,
樹梢點頭微笑,
誇我是勇敢的寶寶。
《盪鞦韆》是一首朝鮮族的歌曲,盪鞦韆是朝鮮族人民很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歌曲表現了孩子們在媽媽的陪同下盪鞦韆的愉快心情。歌曲採用能表現蕩漾形態的三拍子來表現盪鞦韆的情景,樂句之間的結構方整,波浪形的旋律,婉轉優美的曲調,使歌曲顯得輕鬆活潑,是一首適合學生演唱的兒童歌曲。

歌手簡介

1993年組團的四分衛樂團,成員包括了主唱阿山、吉他手虎神、鼓手緯緯和貝斯手奧迪。暌違兩年,2008年的全新創作的四分衛NUMBER5系列專輯《世界》,為歌迷們再次演繹了最深刻的詞意和最震撼的樂風。有別於以往的四分衛曲式,以搖滾樂的形式及一流的樂器編曲呈現新《世界》,第五張大碟內收錄了11首全新創作,包括∶“愛情夾在麵包裡面”、“似曾相識”、“奧黛莉赫本”、“我寫不出像樣的情歌”和“HoneyHoney”等。

兒歌

走吧去河堤盪鞦韆溫柔殺著時間
走吧去河堤盪鞦韆妄想夕陽喝醉
好遠好美好遠
走吧去河堤盪鞦韆月光穿過樹葉
走吧去河堤盪鞦韆天空出現飛碟
好遠好美好遠
擺盪最美的弧度勾住路過的彩虹
擺盪最美的弧度蝴蝶停在手指頭
時間過的好快
擺盪最美的弧度勾住路過的彩虹
擺盪最美的弧度蝴蝶停在手指頭
時間過的好快
時間過的好快

Tink歌曲

演唱:Tink
作詞:趙挺
作曲:Tink
編曲:。
混縮:Tink
分類:流行
專輯:幻想系

歌詞

牆上的鐘 不斷流逝著憂愁
花瓶背後 藏著要飛走的痛
你的臉孔 正是我找尋已久
的那種心動
花瓣中間 溢出絢麗的妝點
鞦韆旁邊 有我膽怯的臉
你看著天 任憑無邪的雙眼
放出視線 沒回應我的感覺
想 想象 想象你點頭的模樣
等 等待 等待你和我一起盪
鞦韆 搖擺起舞的瞬間
並列 起飛我們的永遠
什麼境界 望不到邊
只怕盪不回原來的高度
停在最低的凝結點
一切只是我的一相情願
抓著繩索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