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華大學的結果 展開

東華大學

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

東華大學(Donghua University),地處中國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111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是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重點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院校之一,為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創始成員。在20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東華大學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34位、上海高校第6位。

東華大學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1951年,國家整合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及華東、中南、西南等高校的紡織院系,組建成立華東紡織工學院,由國家紡織工業部管理;學校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199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1998年轉由國家教育部管理,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截至2021年3月,東華大學有松江校區、延安路校區和新華路校區,佔地面積近2000畝,建築面積83萬餘平方米;設有17個學院(部),59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有本科生14244人,碩士研究生7892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學歷留學生705人;有教職工2320人,專任教師1416人。

2021年7月26日,東華大學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歷史沿革


• 南通學院紡織科
南通紡織作品
南通紡織作品
東華大學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912年實業家張謇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
1912年4月,張謇與其兄張詧藉資生鐵廠和大生紡廠的房舍倡辦紡織染傳習所,中國紡織領域以學校形式培養專業人才由此開端;同年秋,改稱南通紡織學校,是中國最早的紡織高等院校,張詧任校長,張謇任名譽校長。1913年,張謇等人捐建校舍於大生紗廠東南側,改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27年改為南通紡織大學,后又改稱南通大學紡織科、南通學院紡織科。1938年9月至1949年8月,南通學院紡織科遷滬辦學。
• 中國紡織工學院
1930年秋,中國紡織染工業補習學校改組為中國紡織染工業專科學校,校址在上海戈登路1252號。1946年秋,改名中國紡織染工程學院,是年冬遷至西康路293號。1948年,易名中國紡織工學院。
• 文綺染織專科學校
1936年,實業家諸文綺集資在閔行鎮東置地籌建文綺染織專科學校。1937年第一期校舍竣工后,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學校未能招生開學。抗日戰爭勝利后,諸文綺復集中財力,進行學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設,並於1946年秋落成開學。
• 台灣交通大學紡織系
1937年,台灣交通大學在工學院設立紡織工程系。1940年,學校遷渝,紡織系停辦。1946年由陳維稷主持恢復紡織系。
• 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1940年,李升伯、張方佐等人在上海籌劃創辦誠孚紡織專科學校,以培養紡織專門人才、振興中國紡織工業為辦學宗旨。為避免日偽干擾,學校暫名為誠孚高級養成所。辦學初,分正班和特班兩種學制,正班招收中等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和機械科的畢業生,學制兩年,特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1930年春季和秋季,兩班分別開始招生。1944年,學校處境險惡,停止招生。抗戰勝利后,定名為誠孚紡織專科學校,學制三年,1946年招生開學。1948年,國內政治動蕩,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恢復招生,先後共招生六屆。
• 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毛澤東接見學校職工
毛澤東接見學校職工
1942年,蘇州工業專科學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議在上海建立一所專科學校,為紡織工業培養人才,得到紗廠聯合會(即蘇、浙、皖、滬、魯、豫六區紡織同業公會)的贊助,成立以紡織企業家為主的校董會,江上達為主席校董,聘請原蘇州工專校長鄧邦逖為校長,設紡織、機械、染整3個專業。1942年夏,開始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蘇州工專實習班全體師生轉入上海工專。抗戰勝利后,學校遷至福履理路(今建國西路)496號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號兩處。1946年,學校改招高中畢業生,學制三年,撤銷應用化學科,增設管理科。194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恢復五年制,招收初中畢業生;同年,學校遷入大西路光華大學舊址辦學。
• 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
1950年6月,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華東紡織管理局主持,會同上海棉紡織業同業公會,將4所分散的私立紡織院校(中國紡織工學院、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文綺染織專科學校)合併為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由華紡局副局長張錫昌兼任院長,周承佑、浦增鍔任副院長。
• 華東紡織工學院
上海紡織工學院
上海紡織工學院
1951年6月,國家為加速發展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紡織工業,整合交通大學紡織工程系、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合併建立“華東紡織工學院”,隸屬於國家紡織工業部。校名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舒同題寫。選定上海延安西路與中山西路交叉處的原光華大學校址及附近農田作為新校園基地。建院籌備會由華紡局副局長張方佐為籌備會主任。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紡織技術專家、教育家張方佐擔任首任院長,黃玠然、錢寶鈞為副院長。
華東紡織工學院
華東紡織工學院
1952年至1956年,先後有6所院校系科併入華東紡織工學院,依次是:南通學院紡織科、武漢中南紡織專科學校、四川樂山技藝專科學校印染班、蘇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上海華東交通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青島工學院紡織系,學校由此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理工結合的一所紡織高等學府。
1954年,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是新中國首批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
1956年,創辦夜大學。
195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9月5日,學校成立中國第一個化纖科研機構——化纖研究室(現化學纖維研究所)。
196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4年,國務院決定將華東紡織工學院制絲專業、無錫輕工業學院紡織系併入蘇州絲綢工學院,更名為蘇州紡織工學院(現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1966年“文革”爆發后,學校停止招生5年。
• 上海紡織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1969年,學校劃歸上海市領導,1972年4月更名為上海紡織工學院。
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建立環境工程專業,是國內最早的環境類學科之一。
1978年10月,學校和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普陀區人民政府、上海石化總廠共同創辦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現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1979年,學校重歸紡織工業部領導。同年,學校成為國內第一批培養管理工程專業研究生單位。
1980年,恢復華東紡織工學院校名。
1981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並於1991年獲批設立首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中國紡織大學
中國紡織大學
中國紡織大學
1985年,經紡織工業部批准,學校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並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為校名題字。
1986年,學校成立獎學金基金會,建立選拔、培養優秀學生制度,人民貸學金和人民獎學金並存。
1989年至1992年,由企業和知名人士、教授、專家存款設立“五愛獎學金”、“陳維稷獎學金”、“梁溪唐氏獎學金”、“誠孚同學聯誼會獎學金”、“紡織工程學會獎學金”、“寶鋼獎學金”和“美國杜邦公司獎學金”等。
1994年11月,中國紡織總會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紡織大學。
1995年起,學校每年承辦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同年9月,學校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7年5月,通過“211工程”可行性論證和立項審核。同年10月31日,中國紡織總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紡織大學。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舊址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舊址
1998年9月1日,學校正式划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並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
1999年8月30日,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在原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校址)併入中國紡織大學。9月1日,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併入中國紡織大學暨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上海紡專原址成為東華大學長寧路校區,直至2006年7月,后被改建為長寧來福斯廣場
•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校史沿革
東華大學校史沿革
1999年9月1日,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同月,國家輕工業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併入東華大學。
2002年,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全面負責留學生的招生、培養與管理。同年10月,位於松江大學城的松江校區動工建設。
2003年5月,東華大學無錫校區併入江南大學。9月,首批03屆學生進駐松江校區。10月16日,東華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大學科技園(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5年,松江校區基本建成。同年,學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進就業先進集體”稱號。
2006年4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7年,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同年,入選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校。
2010年1月,東華大學研究院正式成立。4月1日,學校與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
2010年至2011年,學校先後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2011年1月,獲“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6月,首批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東華大學與市信經委、長寧區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
東華大學與市信經委、長寧區簽約共建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
2012年,被教育部評為“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同年,學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2014年4月24日,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成立,並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紐約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倫敦藝術大學等藝術設計院校達成合作共識。7月,東華大學先後與上海聯通、上海移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9月,學校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10月,入選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
2015年3月30日,學校首所孔子學院在肯亞莫伊大學成立,是全球首所紡織服裝特色孔子學院。5月,上海高校首個眾創空間和上海市大學生文化創意創業基地先後在東華大學成立。11月,學校與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東華大學共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基地——城市創意經濟與創新服務研究基地”在學校揭牌。
2016年1月,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參與院校。3月,學校與長寧區政府簽訂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發展合作協議。5月,學校與松江區政府簽訂校地合作協議。6月,東華大學入選首批“上海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1月,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0月,成為通過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認證的全國首批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院校。
東華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兩校領導共同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揭牌
東華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兩校領導共同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揭牌
2017年1月22日,上海時尚之都建設推進大會暨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揭牌儀式在東華大學舉行。8月,被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0月11日,學校當選為中國標準化協會城市傢具分會會長單位,10月21日,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實踐研究基地在東華大學揭牌成立。12月,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 
2018年3月15日,學校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3月27日,學校新增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位點獲批數量列上海市第一。5月4日,學校與上海科學院、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7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東華大學是上海地區唯一入選高校;同月,學校與福建省教育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2月7日,“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在東華大學成立。
2019年4月,學校獲評第一屆“上海市文明校園“;同月,學校與中國銀行簽署銀校戰略合作協議。5月,學校獲首批上海市大學生文創實踐基地授牌。
2020年5月,學校在武連書2020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排名第82位。
2021年6月,中國內衣品牌都市麗人在上海東華大學舉辦“正青年”大學生內衣創意設計大賽校園宣講會。其在會上表示,將與東華大學合作創辦實習基地,為年輕設計師提供發展機會。8月,東華大學與南通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9月,學校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2月31日,學校舉行研究生教育大會暨東華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儀式。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光影·錦繡東華
光影·錦繡東華
截至2021年1月,東華大學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省部級科研平台,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
國家重點實驗室: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中心及檢測中心:國家染整工程研究開發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紡織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眼鏡玻璃搪瓷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輕工業珠寶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纖維及製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2016年7月12日揭牌成立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2016年7月12日揭牌成立
國家“111計劃”引智基地:纖維材料先進位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紡織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磁約束核聚變教育部研究中心
市級科研機構:上海航天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倉儲物流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民用航空複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時尚傳播與上海市國際時尚之都建設研究中心、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上海聯合電子商務研究所
校級科研機構:東華大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應中心、21世紀綠色纖維開發中心、化纖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醫藥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車用紡織材料開發中心、建材用紡織技術開發中心、農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土工合成材料技術開發中心、先進位造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地毯裝備研究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紡織科技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堅持特色發展 助力航天事業
堅持特色發展 助力航天事業
截至2019年5月,學校產學研合作項目達5000餘項;科研項目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近兩年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項,國際專利授權數量、高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月,21世紀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9項。大批科研成果應用於航天航空、國防軍事、重大建築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為“天宮”“天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貢獻。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獲評“優秀”,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獲批組建。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
年份獲獎項目
2000年產100噸萊賽爾纖維的國產化工藝與設備的研究
2001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的研製及300kg/y粘膠基碳纖維擴試線
2002艙外航天服外層防護材料研究項目 
2007-2017年東華大學重大科研成果
年度獎勵名稱/等級項目名稱
2017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樹脂鏡片超硬化和減反射技術及其產業化
2017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高性能衛星大型可展開柔性天線金屬網材料經編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6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數字化全成形經編裝備及智能生產管理系統
2015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高品質納米纖維素纖維高效製備及應用關鍵技術
2015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功能性篷蓋材料製造技術及產業化
2015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保形彈性聚酯基複合纖維製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2015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耐用高效熒光照明燈的節能環保製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2015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進步獎/三等獎鍍膜防藍光鏡片的設計和產業化
2014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新型共聚酯MCDP連續聚合、紡絲及染整技術
2014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超高分子量PPTA製備液晶紡絲及芳綸產業化關鍵技術與裝備
2014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兆瓦及以上風電葉片用玻纖多軸向經編增強材料
201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高模量芳綸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其成套裝備研發
201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獎/一等獎細菌纖維素(BC)高效生產與製品開發
201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化纖流行趨勢戰略研究
201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彈工藝地毯關鍵技術開發
2014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蓬鬆高穩定搖粒絨製備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
2013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別化聚酯長絲成套工程技術開發
2013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多元共聚酯連續聚合和柔軟易染纖維成型及節能染整關鍵技術
201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多元共聚酯連續聚合和柔軟易染纖維製備及染整技術
201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GE2286雙面成型提花經編機
201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生態親和型功能纖維繫列產品設計與產業化技術開發
2013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新型搪瓷鋼板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2013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長壽命高效率節能熒光燈的低碳製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201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竹漿纖維及其製品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2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大容量短流程熔體直紡滌綸長絲柔性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
2012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航天器用半剛性電池帆板玻璃纖維經編網格材料開發
2012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熔體直紡滌綸長絲紡絲工程模擬計算系統及工藝優化
201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關鍵技術開發
201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竹漿纖維製造與紡織染整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一步法異收縮混纖絲產業化成套技術與應用
201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PTT聚合、紡絲以及纖維后加工關鍵技術集成開發
201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強聚丙烯工業絲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究及產業化應用
2011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環保無鉛日用玻璃製備關鍵技術
2010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10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無鉛低鈉電光源玻璃製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
2010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節能輕質高溫耐火材料的研製及產業化
2009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關鍵技術
2009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舒適性超薄薴麻面料系列關鍵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
2008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超高支純棉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08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織物變性塗料連續染色新工藝新技術
2007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環錠緊密集聚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2007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大豆蛋白複合纖維紡織染整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東華大學圖書館重點收藏紡織工程、化學纖維、紡織材料、高分子材料、染整、紡織機械和服飾等國內外書刊資料。特別是館藏中有紡織、化纖等早期中外文書刊,有些已是孤本。
截至2017年底,館藏紙質文獻216萬餘冊,生均紙質圖書數78冊,電子書中文累計數210萬冊,外文累計數9.5萬冊,資料庫89個,中文電子期刊3.7萬種,外文電子期刊3萬種。
• 學術刊物
1.《東華大學學報》:由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學報分為《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6年創刊,雙月刊),《東華大學學報(英文版)》(1984年創刊,雙月刊),《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創刊,季刊)。
2.《中國服飾》:1973年創刊,由東華大學和中國紡織工業出版社共同主辦。
3.《國際紡織導報》:1997年創刊,由東華大學主辦、德國專業出版機構協辦的國家級期刊。
4.《產業用紡織品》:1983年創刊,東華大學和全國產業用紡織品科技情報站主辦,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刊。
5.《創意經濟與管理》: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創意經濟委員會和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主辦期刊。
6.《紡織服裝教育》(TextileandApparelEducation):由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和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共同主辦。 
7.《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由東華大學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年刊出版物。

教育教學


師資隊伍

截至2021年1月,全校教職工2230人,專任教師1416人(截至2019-2020學年,研究生導師1152人,博士生導師353人 ),專職院士2人,兼職院士14人,“萬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50餘人,其他高級職稱教師900餘名,共有4個國家級/市級教學團隊。2018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友尚(雙聘)、褚君浩(雙聘)、趙進才(雙聘)、李大潛(雙聘)、朱美芳(專職,材料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郁銘芳(專職,紡織學院)、周翔(專職,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王浩(雙聘)、周勤之(專職,機械學院)、李伯虎(雙聘)、俞建勇(專職,材料學院)、劉源張(雙聘)、柴天佑(雙聘)、譚建榮(雙聘)
長江學者:卿鳳翎、孫剛、朱美芳、顧伯洪、丁永生、Benjamin S. Hsiao、王子棟等
東方學者:史向陽、陸昌瑞、王宏志、蔡正國、左偉偉、楊建平、於劍
外國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KirillE.Perepelkin、歐洲科學院院士Michel Marie Deza、匈牙利科學院院士Julius.Vancso、美國工程院院士CoraleL.Brierley、美國工程院院士雷伊·鮑曼
註:以上外國院士含兼職及顧問教授。
國家級、市級教學團隊列表
團隊名稱領銜老師級別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何瑾馨國家級
紡織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邱夷平國家級\市級
紡織工程教研室教學團隊郁崇文國家級\市級
決策支持系統教學團隊宋福根市級

院系設置

截至2021年1月,學校設有17個二級學院(部)和1個創新創業學院,本科專業56個,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九大學科門類。
學院四年制本科專業學位授予門類
東華大學理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理學
統計學
應用物理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法學法學
教育技術學教育學
公共關係學管理學
行政管理
傳播學文學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工學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功能材料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
表演藝術學
數字媒體藝術
藝術與科技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服裝與服飾設計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會計學管理學
會展經濟與管理
旅遊管理
電子商務
物流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財務管理
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工學
工業設計
智能製造工程
東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動化
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輕化工程
生物工程
應用化學理學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複合材料與工程工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東華大學外語學院英語文學
日語
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安全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
網路工程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環境工程
環境科學理學
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僅招收留學生)文學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中英合作)、環境設計(中英合作) 
東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東華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
東華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
東華大學體育部-
東華大學MBA教育中心-
2020年12月29日,東華大學錢寶鈞學院揭牌成立。

學科體系

截至2020年3月,學校擁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2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學校共有1個”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1個上海高校I類高峰學科。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獲評A+,繼續名列第一;8個學科位於前30%。入圍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4個(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數學)。MBA教育通過AMBA認證,蟬聯“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11位。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設計學
專業學位博士點:工程(先進位造)
一級學科碩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數學、物理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公共管理、科學技術史
二級學科碩士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世界經濟、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固體力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金融、國際商務、翻譯、工程、工商管理(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會計、藝術、應用統計、新聞與傳播
“雙一流”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含材料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培育)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服裝科學與工程、染整科學與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材料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材料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含紡織工程、服裝)、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
上海市一流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上海I類高峰學科)、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人才培養

• 質量工程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截至2021年2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國家特色專業10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1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7個,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8個,上海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專業1個;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上海市軟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3個,上海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1個,上海市大學生文創實踐基地1個。截至2018年底,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雙語課程3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2門,上海市級精品課程69門,上海高校市級全英文示範性課程15門,上海高校市級優質在線課程5門。截至2018年1月,構建了國家級、上海市級、校級和院級四級產學研聯合培養實習實踐基地224個,其中包括2個“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4個上海市級示範級實習實踐基地、10個上海市級實習實踐基地。
學校首批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首批入選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計劃”,併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獲“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等榮譽稱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選上海教育綜合改革典型案例。易班工作站入選全國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
國家特色專業: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日語、應用物理學、環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紡織工程、機械工程、輕化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自動化
國家級精品課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紡織材料學服裝設計
決策支持系統導論機織學染整工藝原理
高分子化學紡紗學針織學
環境監測非織造學服裝結構設計
上海市精品課程自動控制原理染料化學高技術纖維
機械原理服裝材料學消費行為學
軟體工程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
客戶關係管理數學建模和數學實驗大學英語口語
資料庫系統原理財務管理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室內紡織品專題設計新型紡紗技術
化工原理實驗信息系統與資料庫技術紡織品整理學
纖維化學與物理生物工藝原理工業通風
信號與系統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暖通空調設計及軟體應用
運作管理禮儀學計算機系統與網路技術
通信電子電路供應鏈管理流體輸配管網
• 教學成果
截至2014年,東華大學共獲得8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獲得提名,優博論文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獲獎總篇數排名第34位,在上海高校中並列第3位。編著出版“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43本,部級規劃教材83本。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上海市教學成果30多項。
2018年,東華大學獲國家級規劃教材15種22本,部委級規劃教材257本,有四個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獎東華大學獲獎項目
成果名稱獲獎等級主要完成人
入耳入腦入心同向同行同頻:以思政課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一等獎許寧生,焦揚,陳錫喜,沙軍,趙憲忠,褚君浩,姜智彬,劉淑慧,顧錚先,曹文澤,李梁,張黎聲,李江,李國娟,吳強,桂永浩,顧鈺民,宗愛東
構建藝術與工科專業共生髮展命運體,多維協同培育國際化時尚創意設計人才二等獎李俊,周洪雷,王朝暉,於曉坤,姚衛新,肖平,夏雅琴,李敏,陳彬,汪芳,彭波,吳翔,張向輝,崔玉梅
材料類專業人才多維度全過程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二等獎朱美芳,馬敬紅,吳文華,王燕萍,韓克清,張青紅,戴蓉,張清華,龔靜華,丁怡
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決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與實踐二等獎宋福根,張科靜,董平軍,馬彪,晏愛敏,王扶東,魏紅芹,黃基誕,曹文斌
• 學生成績
東華大學學生合唱團榮獲世界級合唱節比賽金獎
東華大學學生合唱團榮獲世界級合唱節比賽金獎
東華大學學生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央電視台CCTV杯全國模特大賽、上海市發明創造三槍杯競賽、IF和紅點國際設計大賽、世界可穿著藝術設計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競賽中多次獲獎。
東華的運動傳統是足球和射擊。東華大學足球隊1960年被確定為上海市高校足球重點隊,併入選教育部批准的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試點高校,曾奪得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上海市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和中國大學生女子足球聯賽冠軍。體育館二樓是東華高水平運動隊——東華大學射擊隊的訓練房。東華射擊隊取得了打破全國和上海市大學生射擊記錄近30人次、獲得冠軍近百人次。

合作交流


學術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東華大學成功舉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學術會議、第七屆自然計算和第八屆模糊系統與知識發現國際學術會議、第八屆國際薄膜物理與應用會議、第十二屆亞洲紡織會議、第25屆國際數據工程大會、第四屆圖像和信號處理國際學術會議、第四屆生物醫學工程和信息學國際學術會議、美國纖維學會春季年會、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上海國際莎士比亞論壇、中國長三角遺傳學大會、第五屆先進雲計算和大數據國際會議、國際紡織生物醫用材料大會、中英時尚論壇、第二十屆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年會、首屆大數據驅動的智能製造學術論壇、第二屆中歐眼視光科技國際會議、2019國際時尚科創高峰論壇、第六屆國際靜電紡大會、第四屆時尚傳播國際論壇等一系列學術會議。2018年,學校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紡織服裝教育大會,聯合18個國家33所紡織特色高校成立“一帶一路”世界紡織大學聯盟,是當前中國參與高校最多、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率最高的世界紡織類高校聯合組織。學校每年承辦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時尚論壇暨環東華時尚周。 

對外交流

學校從1954年開始招生外國留學生,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上海市政府獎學金院校。學校與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2010年,學校獲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2015年,與肯亞莫伊大學建立首家紡織服裝特色的莫伊大學孔子學院。持續開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兩度亮相愛丁堡藝術節,英國國務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賈斯蒂·格里寧來訪。女足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大學生女足組隊資格,並代表中國大學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出訪任務。學校連續兩年舉辦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下中法大學生體育文化交流活動。學校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德國勞特林根應用技術大學、日本文化學園等合作舉辦學位或學歷教育項目,其中與日本文化學園合作舉辦的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獲評“上海市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已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35所學校簽署了學生交流協議。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居全國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國高等學校來華留學質量認證高校之一。學校建立交換生全英文授課平台,選拔優秀學生赴中國以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此外,學校積極推進校友會、基金會和校董會建設。(數據截至2019年5月)
2020年4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東華大學作為支援位列其中。與48對高校開展幫扶行動,支援高校包括34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4所省屬普通高校、10所全國示範性高職院校,幫扶行動時間定為2020年4月至9月,並將根據疫情防控安排適時調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將共享就業崗位信息,共享網路招聘平台、聯合舉辦網上招聘活動,並在掌握崗位需求信息和大學生求職意願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等實現人崗匹配、精準推送,幫助受援高校畢業生獲取更加豐富、更加精準的就業信息服務。

學校文化


學校標識

校名內涵
1.東華寓意中國東方、東方的精華。
2.東代表東方,華代表古代的華亭縣。因為東華大學的位置恰好在古代的華亭縣。上海市就是由華亭縣發展而來。
3.在明清兩代,全國各地進貢到皇宮的服裝和面料都是由東華門進出,不能從西華門午門等進出。所以,東華也就成為紡織服裝的代名詞。
4.東華大學本部在解放前是光華大學舊址,1951年該址劃歸東華大學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
校訓
校訓: 崇德博學,礪志尚實。
崇德。“崇”是推崇提倡的意思,“德”指道德、德行。“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
東華大學校訓及釋義
東華大學校訓及釋義
博學。“博學”指廣義的學習。
礪志。“礪”,是指“磨冶”、“磨鍊”之意。“礪志”指在艱苦的環境中磨鍊意志,成就事業。
尚實。“尚實”,指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的作風。
校訓的整體含義:激勵師生修身立德、博學專攻、磨心礪志,求真求新,德才兼備。
校標
內含“Donghua”拼音首字母DH的變形;標誌中的圖案意指太陽、月亮,寓意東華傳承的人類文明與日月同輝;圖案也意指經線和緯線綉成的錦緞,表明東華大學源自以紡織為特色的學校,蘊含了東華大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昭示東華大學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學科領域不斷拓展,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航天、軍事、建築、環保、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創造出頂天立地、與日月同輝的光輝業績,表示東華大學蒸蒸日上,蘊含著勃勃的生機。
校歌
《東華之歌》
日月輝映,孕育燦爛人類文明;
經天緯地,織就絢麗錦繡中華;
崇德博學,海納天下才俊精英;
東華大學校歌
東華大學校歌
勵志尚實,鑄就輝煌東華前景;
啊,東華,東華;桃李萬千五洲芬芳;
啊,東華,東華;宏圖偉業與日俱長;
愛校榮校,建設美好精神家園;
崇尚學術,弘揚嚴謹治學風範;
追求卓越,實現科教興國夙願;
敬業奉獻,譜寫不朽報國詩篇;
啊,東華,東華;桃李萬千五洲芬芳;
啊,東華,東華;宏圖偉業與日俱長。
東華精神
積極向上、愛校榮校、崇尚學術、追求卓越、敬業奉獻

校慶日

學校確定每年10月6日為校慶日。 

校友會

東華大學校友會是在東華大學領導下進行工作的一個社會團體組織,由東華大學校長任會長。東華大學校友會成立於1986年10月,在全國50多個省市和美國、香港等地亦成立了東華大學地方校友會。

學校環境

延安路校區
東華大學校區概覽
東華大學校區概覽
延安路老校區毗鄰虹橋開發區,位於延安西路、中山西路、軌道交通三號、四號等交通幹線交界點,交通便利。
1.環草坪廣場主體區域
廣場中心是大草坪,是師生最常去的休息、鍛煉、溫習功課的露天場所。
正對著草坪廣場的是18層教學大樓,這座高樓也是延安路校區的地標性建築。學生們入校和畢業儀式通常都在這座大樓中的演講廳舉行。
2.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內藏有一座市級博物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該博物館作為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立項的科普項目,2009年1月面向社會正式開館,現已被命名為“上海市科普旅遊示範基地”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這座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全面綜合反映中國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博物館。展館分為科普館、古代館、近代館和少數民族館四個分館。博物館還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已舉辦過“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上海歷史圖像記憶展”等。
3.中心大樓
環草坪廣場主體區域
環草坪廣場主體區域
中心大樓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心有一處花園,課餘時間有教師和學生們駐足停留、休息談天、開展課餘活動。
4.延安路校區圖書館
延安路校區圖書館前身為華東紡織工學院圖書室,創建於1951年,1982年在紡織工業部的大力支持下,建設新館,1983年正式遷入使用,時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的陳維稷為圖書館題寫館名。
5.校園運動區
延安路校區校園運動區
延安路校區校園運動區
這裡有曾為2008年奧運會阿根廷隊作為訓練基地的大操場,有小足球場、網球場,還有集乒乓房、羽毛球館、體操房、攀岩牆、健身房於一體的體育館。 
松江校區
東華大學松江校區
東華大學松江校區
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坐落在松江新城區,位於松江大學園區的東北部,北臨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松江大學園區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周圍有滬杭高速公路滬青平高速公路、318國道、軌道交通9號線等。松江校區佔地面積約1500畝,擁有圖書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基礎與專業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會議中心、影劇院、活動室和多功能餐廳等教學、科研及生活設施。 
松江校區融合江南園林特點與現代建築風格為一體,體現東華大學獨特的校園風貌。校區中心有100餘畝的湖泊——鏡月湖(被國家水利部正式命名為“國家生態水利風景區”,是松江區七個水利風景區之一,也是松江大學園區中唯一的國家生態水利風景區)和圖文信息中心大樓標誌性建築,周圍環繞有教學區、實驗區、學院區和運動生活區4大區域。 
1.中心區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圖文信息大樓:總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由圖書館、學術會議中心、計算中心和網路中心等組成。計算中心有9個機房,配有1000多台計算機,為全校學生提供上機服務。會議中心擁有3個多功能報告廳和7個小會議室,安裝現代化的電氣設備和音響系統,可舉行各類報告會、學術研討會。
2.教學區
體育館:總建築面積10480平方米,為學生上課和業餘活動用室內體育場地,包括籃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岩等場地及跆拳道房、武術健身房、室外游泳池等。
第一、二教學大樓:總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共有各類教室150餘間,座位1.5萬個。其中多媒體教室近70間,配有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示台,網路,音響設備,教師可以通過上網查詢、下載、傳遞、轉播等電子手段上課。
3.實驗區
綜合實驗樓: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1樓和A區各樓層為物理實驗室,B區2—3樓為電子電路實驗室,4-5樓設9個語音室。
化學實驗樓:總建築面積約6400平方米,實驗設施齊全,能為紡織、化工、材料類學生提供化學實驗環境。
工程訓練中心:總建築面積約4600平方米,分設鍛工、鑄造、焊接、車工、銑工及數控等10餘個車間,可供全校各類專業學生進行金工實習。
紡織、機械實訓樓:總建築面積約7200平方米,可供專業學生進行紡織、機械類實驗和實習。
4.學院區
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
一號學院樓:總建築約1.1萬平方米,一、二樓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三樓為人文學院,五樓為外語學院。
二號學院樓:總建築約1.4萬平方米,A區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B區為理學院。
三號學院樓:總建築約2.1萬平方米,為紡織學院、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四號學院樓:總建築約3萬平方米,為機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五號學院樓: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分析測試中心。
5.運動生活區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內設3500平方米的第一餐廳,共有3000個座位。其餘近1萬平方米為學生活動中心,分為藝術排練、休閑娛樂等區域。中心共有乒乓房、健身操房、琴房、桌球房、視聽室、音樂室、棋牌室等40多個活動室;一樓公共服務區內設教育超市,書店,郵局,銀行自動取款機和一個1000座位的劇場。
第二餐廳:總建築面積約8400平方米,1—2層為普通餐廳,3樓為招待餐廳,共有9個小包間和1個大堂,可舉辦各種招待、宴請活動。
李培根院士返回母校
李培根院士返回母校
運動場地:一個400米塑膠跑道的標準田徑場,內設人工草皮足球場,另有10個籃球場,9個排球場,8個網球場,1個沙灘排球場和1個手球場;一座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體育館和一座有10000座位看台的體育場;體育場建設標準達到國際田聯要求,2007年上海國際田徑黃金大獎賽在東華大學體育場成功舉辦。
教師之家:建有185個單人客房,內設空調、淋浴、電視、電話、網路等現代化設備,可供教師臨時住宿。
學生宿舍:學校學生入住東方明珠二期學生公寓,地址:文匯路300弄。本科生4個人1間,房內有陽台,電扇,電話;每層廁所公用,樓底層有公共浴室。
雙休日松江大學園區和市區有直達車,可將學生送往市區。平時大學園區內有3、4、8路車和各類專線車,周圍有軌道交通9號線,學生可以乘車到松江老城區和上海各地。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東華原創大師劇《錢寶鈞》
東華原創大師劇《錢寶鈞》
黨委書記:劉承功
校長:俞建勇
黨委副書記:劉淑慧、崔運花、俞建勇、王雲駿
副校長:邱高、卿鳳翎、陳革、陳南梁、舒慧生、李煒
黨委常委:劉承功、崔運花、俞建勇、劉淑慧、邱高、陳革、陳南梁、舒慧生、李煒、朱英、任曉傑、王雲駿
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雲駿

歷任校長

1951~1952年:張方佐
1952~1957年:盛華
1957~1977年:溫仰春
1978~1984年:錢寶鈞
1984~1986年:蔣永椿(代校長)
1986~1990年:蔣永椿
1990~1994年:周永元
1994~2001年:邵世煌
2001~2015年:徐明稚

知名校友


學術屆
李培根: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及其自化專家,77屆校友,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周翔: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專家,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工程系;先後任中國紡織大學化學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國紡織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東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俞建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責任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複合材料學會理事長,本科、碩士、博士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先後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東華大學科研處處長,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東華大學校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朱美芳: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紡織大學化纖系工學學士、工學碩士,東華大學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常委,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聚合物纖維及納米複合材料專業教授,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材料學院教授委員會成員。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纖維學會執行理事,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
季國標:化學纖維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83屆世界紡織科技大會主席,1952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
梅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工程科技專家,原南通學院紡織科畢業;先後任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紡織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紡織工業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何鳴元: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1961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毛學榮: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隨機分析專家,蘇格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82年獲中國紡織大學碩士學位。
姚穆:紡織材料專家、紡織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至1950年就讀於原南通學院紡織科。鄒世昌: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在原中國紡織工學院就讀。
陳肇元: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9年在原中國紡織工學院就讀。
周立功:畢業於東華大學自動化及計算機系,高級工程師,中國海洋大學講席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單片機學會理事,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致遠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朱曉明:中國紡織大學電氣自動化學士和工業管理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原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兼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
何吉歡: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力學學科研究員,東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曾榮獲首屆“科學前沿——中國卓越研究獎”。
李新貴:在東華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東華大學纖維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委會理事。
周永元:1958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原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全國紡織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科技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上海服飾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邱冠雄:1962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曾任天津紡織工學院院長、天津工業大學校長。丁曉東:在東華大學應用數學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任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處副處長、處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上海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佩莉: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77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系化纖自動化及自動裝置專業,現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計算機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陳克強:紡化79屆研究生畢業,原武漢科技學院院長。
袁觀洛:機織61屆,原浙江絲綢工學院院長。孫瑞哲:1985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黨委副書記,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
浦解明:管理97屆研究生畢業,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徐衛林:1997年在東華大學紡織材料專業獲博士學位,紡織材料專家,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領軍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
周英芬: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畢業,上海建橋學院商學院副院長。陳廷:博士畢業於東華大學,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江蘇省“創新團隊”核心成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
唐漾:畢業於東華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現任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IEEE工業電子學會“基於數據的控制與監測”技術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複雜網路與系統控制專委會委員。
程隆棣:畢業於東華大學,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863項目評審行業專家評委,國家獎勵辦成果評審專家,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棉紡織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沈致和:1986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供熱通風專業,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教授,住建部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專家委員會成員、安徽省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消防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暖通空調學委會副主任、安徽省節能專家庫成員。
李詠梅:1990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周勝:2001年畢業於東華大學紡織材料學專業,現任揚州職業大學、揚州廣播電視大學和揚州職工大學校長,教授,東華大學和東南大學碩士生兼職導師,全國優秀教師。
李曉峰: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紡織工程專業,湖南文理學院電氣工程系主任、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湖南省紡織工程學會科技信息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雜誌編委、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員。
熊傑:1999年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專業博士生畢業,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
薛元: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機械專業,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博導。顧書英:中國紡織大學畢業,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陶肖明:1982年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獲學士學位。現任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紡織技術講座教授、系主任。
曲麗君:畢業於東華大學,青島大學特聘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青島市“纖維新材料與現代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學術帶頭人、山東省紡織工程泰山學者團隊。
黃惠芬:東華大學92屆校友,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博導。範金土:東華大學85屆校友,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制衣學系教授、博導、副主任,國際紡織學會榮譽院士。
喬光華:1982年本科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2002年起在墨爾本大學任教,2009年起任主管科研的助理院長,2006年當選為澳大利亞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現任墨爾本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
孫剛:華東紡織工學院本科、碩士畢業,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紡織系教授,東華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農業部、美國衛生署、美國國防部、加拿大科學基金會等部門項目評委,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海外評委。
吳斌:瑞爾森大學首席科研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華東紡織工學院機電系畢業。柯勤飛:本科、碩士、博士畢業於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研究生部主任、校長助理,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等職,現任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政治屆

張家鈺:1981年碩士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先後任上海建橋學院校長助理兼教務處處長、副校長兼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政治界郝建秀: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系棉織專業畢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先後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書記處書記,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正部長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正部長級),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波: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東華大學80級校友。
譚茀芸:全國婦聯第五屆副主席,現任楊譚顧問公司和楊譚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1959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機械專業,1983年當選為上海市婦聯主任、全國婦聯副主席。
王天凱:東華大學化學纖維專業69屆,高級工程師,2000年任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2003年轉任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並於次年兼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2008年任中國工業協會副會長、黨委副書記,現任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端小平:東華大學化纖專業91屆,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
吳文英:1963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曾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紡織總會會長、黨組書記兼中國儀征化纖集團董事長,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黃關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1963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系,現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
黃茂福:民盟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畢業於東華大學;現任民盟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英國染色家及顏料家學會會員,上海紡織工程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出版社編委會委員等職。
胡上治:紡織68屆校友,江蘇省人民政府駐滬辦事處主任、東華大學無錫校友會會長。喬艷津: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化學纖維工程專業,曾任中文核心期刊《紡織導報》主編、專家委員會主任。
楊建橋:1979年至1983年在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本科專業學習,民盟陝西科技大學副主委、中國造紙學會設備專業委員會理事、陝西省造紙學會常務理事,曾任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院長,現任西安思源學院副校長。
崔世忠:1997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中原工學院院長、河南省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全國紡織教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趙燕:華東紡織工學院人造纖維大專班畢業,全國政協九、十屆常委,民建七屆、八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王智: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針織專業,曾任中國紡織科技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高級顧問,中國印染行業協會顧問,並自2005年起擔任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專家技術委員會主任至今。
劉珩:1998年至今任全國人大常委、內務司法委副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民建第五屆中央常委、第二屆湖北省委副主委、第六屆沙市市委主委,56屆校友。
陳東輝:1978年至1983年在中國紡織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先後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九三學社上海市市委常委,現任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 。
趙豐:1995年在中國紡織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周啟澄,1997年獲工學博士;現任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研究員,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際古代紡織品研究中心理事。
劉春紅:1991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機械專業並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機械專業並獲工學碩士學位。現任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高亞光:1987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化纖專業,2017年當選為無錫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江蘇省十一屆政協委員、常委和無錫市十六屆人大代表。
邱高:1988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基礎部,獲固體物理專業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7年畢業於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化學纖維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蔣紅:在中國紡織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3年,曾任中國紡織大學紡織工程系副主任、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上海市教委秘書長、上海遠程教育集團主任、上海開放大學校長等職。
蔣民寬:畢業於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曾任中國專利局局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當選為第七屆、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李陵申:畢業於東華大學,曾任中國紡織出版社社長,《中國服飾》雜誌社社長等職,現任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
曹新生:原上海紡織工學院化纖專業畢業,信陽市政協副主席。王嵐: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紡織材料專業,浙江省龍泉市副市長。
楊偉東: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紡織機械專業,現任江西省九江市委書記、九江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金元興: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機械設計專業,現任江蘇省無錫市政協副主席。
許坤元: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67屆校友。

工商界

楊釗:1993年獲中國紡織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旭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工商聯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廣東外商公會會長、廣東省扶貧基金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常董。
李綏:畢業於東華大學,上海愛登堡電梯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黃承斌:機械製造專業84級校友,南通鐵人運動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華大學南通校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郜宏:華騰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華大學紡織工程本科畢業,清華MBA上海校友會會長。唐葵:在東華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學位和MBA學位,方源資本總裁。
貝聿瀧:紡化專業61屆校友,恆天集團董事長、東華大學顧問教授。
沈光明:1989年東華大學管理系研究生畢業,高級經濟師,曾任浙江省海寧市副市長,現任浙江榮大集團監事、投資部經理,浙江榮大國際貨運公司董事長。
朱勇:原上海紡專機械專業83屆,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董事、總裁、黨委副書記,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裁,上海龍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成生:通紡專業50屆校友,香港格致機械有限公司董事,原東華大學香港校友會會長、中國紡織大學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
董炳根:紡機專業74屆校友,深圳華聯發展集團董事長,東華大學深圳校友會會長。
王啟明:華東紡織工學院針織專業81級,海天輕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任中國流行色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等職。
谷荷花:紡織專業64屆校友,香港倍年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衛新:1983屆校友,百隆東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胡永峰:1983屆校友,曾任國家紡織總會辦公廳處長、深圳中冠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現任華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華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朱北娜:1983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曾任中國紡織工業部副處長,現任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天虹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銀仕來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邱亞夫:畢業於東華大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服裝行業功勛獎章獲得者,現任毛紡集團總經理、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等職務;兼任山東省工商聯副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
陳麗芬:中國紡織大學毛紡進修班校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毛精紡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碩士生兼職導師。
池洪:1990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上海東浩蘭生國際服務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丁建勛:東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畢業,上海樂程影像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作為上海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受到國家領導人和上海市領導的接見。
朱建民:中國石化集團天津石化公司總經理,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朱國民:東華大學管理學院MBA碩士,無錫天然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勤:1987年畢業於東華大學紡織系機織專業,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玉軍:1996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並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宏大研究院院長、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何志平:機械製造專業79級校友,東華大學校董;曾捐資設立東華天驥教育基金,下設東華天驥年度獎學金和東華天驥國際交流獎學金,基金總規模達3360萬元。
陸益平:1968年畢業於上海紡專,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現任上海氯鹼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支晨,i-am-chen公司聯合創始人、設計師,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文體界

馬艷麗:著名模特、設計師、演員,畢業於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專業。
郜林:著名球星,2004年畢業於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前鋒。
奚夢瑤:國際超模,華誼兄弟簽約模特,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07級,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黃洋:畢業於東華大學,香港足球代表隊隊員,2013年榮獲香港足球先生。
林瑞華: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美術系,新會區文聯副主席、新會區美術協會會長、江門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潘興源:演員、軍旅原創歌手、編劇,畢業於東華大學影視戲劇表演專業。

學校排名


2020年10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東華大學排名第736位。
2020年11月,2021QS亞洲大學排名公布,東華大學排名第246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系列:文科實力排名第161位。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排名第31位。
2021年1月21日,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發布,東華大學排名66位。
2021年4月26日,2021年度中國大學排名出爐,東華大學排名81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601-7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