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民歌
中國陝西民間說唱音樂
陝西民歌,泛指陝西各地的民間說唱音樂。
陝西民歌是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在各種藝術形式中不斷地相互影響、融合創造、發展、流傳下來的。一般可以根據地域及藝術特點將陝西民歌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各種地區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轉柔美,構成了陝西豐富的民間藝術。陝西民歌的代表,紫陽民歌(序號49,編號Ⅱ-18)、蒲城民歌(序號50,編號Ⅱ-19)、陝北民歌(序號572,編號Ⅱ-73)、鎮巴民歌(序號585,編號Ⅱ-86)等均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情請參考陝北民歌詞條。
信天游,又叫“順天游”、“爬山調”。是陝北地區普遍流行一種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結構的兩句體,一般是上句起興,下句點意,言簡意賅,短小精鍊。歌詞大多是即興編唱,採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點。歌詞以七言為主,多用疊字、重字、重詞。如“蘭格英英”、“白格生生”、“紅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見一些不規則的八字、九字及十多個字的唱句夾雜其中。信天游的曲調基本上是單樂段,但其調式色彩與節奏安排卻十分多樣,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情調和意境。大致可分為兩種基本形態,一種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種則節奏規整,結構嚴謹,旋律較平穩,細緻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風俗歌曲是反映陝北人民在一定歷史階段風俗習慣和歌曲。這類歌曲數量相對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麴”,因陝北地區氣候乾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還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風俗民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揚,節奏自由,表達了黃土高原人民的情感與願望。
小調流行於陝北榆林地區各縣,數量很多,題材相當廣泛,大部分調曲比較固定,多為敘事體,如《攬工調》、《走西口》、《三十里鋪》等。其歌詞多為分節,七言為主,採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絲竹、打擊樂伴奏,向著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發展,如清澗縣的“道情”、米脂縣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調大多語言質樸生動,曲調深沉優美,情緒刻劃細緻準確,篇幅較大。
小曲主要是流行於榆林城內的一種不化妝、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兩代南方來榆官宦帶來的蘇州絲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調,又逐漸的滲入陝北當地山歌民曲,不斷發展演變而成。歌曲題材主要采自市民階層生活,以風花雪月、男女情愛、閨中思春、忠臣良將為內容。喝詞結構嚴謹,文辭華麗,也講究平仄轍韻,文人創作氣息頗濃。被譽為沙漠綠洲中的一泓清泉。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醜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綉金匾》以陝西傳統小調《綉荷包》填詞發展而成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流行於陝北,隨著全國的解放,又很快地流傳到全國各地。歌曲結構短小,全曲共上下兩樂句,下句的曲調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變化模進。旋律的進行明快流暢,起伏自然,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以親切細緻的音調,深刻地抒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熱愛和對人民子弟兵——八路軍的深厚情意。1976年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逝世后,歌唱家郭蘭英懷著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這首歌,給了它新的解釋,特別是將第五段詞改填為:“三綉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盡瘁為革命,我們熱愛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動了億萬人民的心。
詳情請參考陝南民歌詞條。
陝南民歌是陝西南部秦巴山區的一大傳統民俗,以漢中民歌和安康民歌為代表。這裡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盤歌、兒歌等,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
陝南從地勢上為兩山夾一川的山地結構,它受了漢文化、蜀文化和三國文化的影響,陝南人民憨厚、勤勞而樸實,陝南民歌也因此而顯得旋律優美動聽、情感細膩柔和、結構舒展流暢等特點,給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覺。在演唱風格上,陝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給人聽覺上以委婉而細膩,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風的感覺;陝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還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顫音相結合的演唱技巧,給歌曲增添了幾分清秀和抒詠情緒。
若干年來,人民群眾每天除了種地幹活,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沉重的體力勞動使他們苦不堪言,心裡的酸甜苦辣無處訴說,只有吼幾聲號子,唱幾首山歌,來抒發他們各自內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勞動給他們帶來的枯燥和疲憊。陝南民歌中的《放羊調》:“正月放羊正月正/堂前辭別二雙親/羊兒前面吆起走/奴家腳小隨後跟/五月放羊是端陽/龍船花鼓鬧長江/有錢人家船上耍/可憐奴家去放羊//八月放羊八月八/白天放羊夜紡花/白天放羊三百條/晚上紡花八兩八……”,這首民歌敘寫的是陝南人民為了生活,白天去給地主放羊,晚上回來后還要做工到深夜,唱出了當時窮苦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傾訴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拉兵歌》:“正月是新春/媽媽把兒生/生了兒子是苦命/長大拉壯丁……/窮也窮得很/睡到半夜更/耳聽外面鬧沉沉/才是拉壯丁/開開門兒跑/保長看見了/手推機柄彈上槽/看你鬼兒往哪跑……/走到地壩邊/轉臉往回看/妻子臉色白如面/心如刀兒穿……”,這首民歌描寫的是解放前,保長、甲長到處拉兵的情形,窮苦的勞動人民敢怒不敢言,只有通過這種民歌形式來直指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無情,歌曲最後還通過對保長和甲長的辱罵,反映了勞動人民心靈深處對黑暗社會強烈的反抗。
情歌是陝南民歌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他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愛情觀。如《太陽大了一把火》:“太陽大了一把火/奴家曬得焉妥妥(方言代替語,意為無精打采)/我把草帽給你戴/愣叫太陽來曬我……”,情妹為了讓情哥不被太陽曬,把自己的草帽給他戴,自己曬得受不了,這也反映了陝南女性的體貼柔美的一面,詞義雖很口語化,但反映的內容卻婉轉而纏綿,給人一種溫馨而浪漫的感覺;反映相思之苦的有《昨夜約郎郎沒來》:“我昨晚約郎郎沒來/一夜燒了九撈柴/砂罐煨酒煨成醋/鍋兒煎油成籮篩/我這號心思你不來……”,訴說得有點誇張,給情哥精心準備的好吃的,結果是酒煨成醋,鍋燒成籮篩,情哥也沒來,相思之苦頗有情調;《十送小郎》:“一送小郎悶沉沉/情哥哥今天要出門/一要出門年幼小/二要出門奴擔心……/四送小郎大河邊/手拉楊柳喊渡船/撐船的哥哥撐過來/郎過河去姐給錢……/十送小郎桔子園/一個桔子十二瓣/郎六瓣來姐六瓣/不分桔子不團圓”,表現了送情郎出門,送了一程又一程,戀戀不捨,旋律優美婉轉而凄涼;《小媳婦歌》:“正月里來正月正/可恨爹媽喪良心/賢惠婆家他不許/把奴許到苦竹林/白天打柴柴三捆/夜晚搖磨到五更/不等天亮雞開口/門就在滿坡行/二月里來是春分/可恨媒婆瞎眼睛/今兒誇他子弟好/又誇他房子一合院/又在誇他家務大/明兒又誇他家族數不清……”,這首歌曲反映了封建社會父母包辦婚姻,不惜把親生女兒往火坑裡推的社會現象,最後小媳婦不堪忍受而懸樑自盡,小媳婦用了最愚蠢但在當時也別無選擇的方式,對社會發出了最強烈的反抗。
民俗風情是一個地方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每當逢年過節或大型喜慶集會時,陝南人耍起獅子龍燈唱起陝南花鼓調,來慶祝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期盼,如陝南的《花鼓調》:“哎……/今天的日子真正好/家家戶戶真熱鬧/獅子龍燈耍起來/慶今年收成好……”。這類民歌的最大特點是氣氛活躍而熱烈,唱腔隨意而活潑,歌詞即興性強,無固定的曲調格式,他們在歡快的鑼鼓鞭炮聲中邊歌邊舞,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風趣而幽默,通常以獨唱,對唱或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出現。
關中民歌是流行於秦嶺以北和渭河以北。
關中民間音樂形成較早,歷史久、品種多。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箱夫子歌,影響最大的是小調。關中小調有廣為流行的“一般小調”,有用絲弦伴奏的“絲弦小調”,有秧歌調、旱船、竹馬、打連廂、對於秧歌等“社火小調”,有祈雨調、勸善調、乞巧歌、猜拳調、念詞等“風俗小調”,有童謠、催眠謠等“兒歌”。
關中民歌的題材內容涉獵廣泛,但以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愛情生活以及傳說故事的為多。關中民歌的歌詞以五言、七言為主,小調歌詞的分節形式則多以“數”為序而聯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