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吒

那吒

那吒也亦作"那叱"、"那吒"。佛教護法神名。印度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譯,全名那吒俱伐羅(那羅鳩婆)的簡稱。那吒是中國神話人物"哪吒"的原型。

基本簡介


出自作品:《五燈會元》《佛所行贊》《毗沙門儀軌》《太平廣記》《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密庵和尚語錄》《景德傳燈錄》《開天傳信記》《尊容鈔》《夷堅三志》《那吒詩》等。
相傳那吒為佛教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之子或之孫,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即如來佛祖),手捧戟,三頭六臂,析骨還父,析肉還母,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三教搜神大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的“哪吒”即由此演化而來。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宣律方知是神異人也,乃少年也。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明徐復祚《投梭記·魔見》:“則除千手如來能化誨,誰怕你八臂那叱逞陸梁,永坐山堂。

有關典籍


《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那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捧打其頭。”
《毗沙門儀軌》
“昔防援國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隨天王。三藏大廣智雲。每月一日。天王與諸天鬼神集會日。十一日第二子獨健辭父王巡界日。十五日與四天王集會日。二十一日那吒與父王交塔日。其日須乳粥供養。無乳則用蘇蜜粥供養其天王。有天靈異奉敕宣付十道節度。所在軍領令置形像。祈願供養。天寶元載四月二十三日。內謁者監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

感應事迹


據不空三藏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載:昔五國大亂。有八個月經月行多法遂無法驗。行此法降伏五國五萬軍自平安故。是名隨軍護法。

奉獻佛牙

據《開天傳信記》載: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
宣律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願太子致之。”
太子曰:“某有佛牙,寶事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宣律求之,即今崇聖寺佛牙是也。

降伏石精

南宋洪邁《夷堅三志》載:張村程法師,行茅山正法,治病驅邪。附近民俗,多詣壇叩請,無不致效。時暮歸其家,到孫家嶺,“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鍾,從林間直出正前,圓轉有聲,若與為敵,急誦咒步罡。略無所憚,漸漸逼身,程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毯咒,結印喝云:神將輒容罔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見火毯自身後出,與黑塊相擊,久之,鏗然響迸而滅。火毯繞身數周,亦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