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養狙

明朝劉基所著的散文

《楚人養狙》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劉基創作的一篇寓言。這篇寓言講述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並必然滅亡的道理。全文語言簡練古樸,與主題相映生輝,耐人尋味。

作品賞析


《楚人養狙》為一則寓言。它通過眾狙反抗狙公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歌頌了人民的反抗行動,揭示了不勞而獲的剝削者,壓迫者的應有下場。作為寓言,《楚人養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訓兩個部分。
這篇寓言故事分三個層面。
第一層寫狙公對猴子的剝削和壓迫:“賦什一以自奉。”這是不勞而獲,亦即剝削行為。“鞭箠”則是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猴子們都害怕狙公,雖以摘取果實為苦事,但不敢不依從,這是壓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層交代故事的發展。這一層邏輯十分謹嚴,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兩個問題可謂前提,第三個問題屬於結論。前提和結論之間,有著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讓小猴子提出問題,一方面寄寓著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維敏捷、無所顧忌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暗含著對於殘剝削和壓迫,連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認識得一清二楚的內涵。這兩個方面,相反相成,互為補充。作者在這一層中,著重從揭露剝削的角度進行思辨和啟迪,從而增加了故事內涵的深刻性。
第三層敘述故事的結果:眾狙相攜入山不返,狙公卒餓死。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劉基的筆下眾狙不再盲從,並非愚昧,它們有了自己的思索與追求。作品的第一層交代的“弗敢違也”,實際上並不是壓迫和剝削的必然後果,而是暫時現象。被剝削、被壓迫者一旦覺醒,就必然會產生像第三層所敘述的反抗行動。
這則寓言給予統治者的教訓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學道理和道德理念,而是帶有鋒芒的政治主張。寓言的實質是劉基賦予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地位與價值,體現了劉基對人的尊重,對自我的尊重。作為元王朝殘酷統治的目擊者,劉基的這則寓言,帶有極大的現實針對性。它實際上變成了元王朝覆滅的預言。

創作背景


《楚人養狙》當作於元末農民起義運動風起雲湧之際,當時劉基已經預見元朝政權必然走向滅亡,於是創作了這篇寓言。這篇寓言是對莊子寓言《狙公賦芋》的化用和發展。《莊子·齊物論》云:“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大意是宋國有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中養了一大群猴子,人們叫他為狙公。狙公發現家中的糧食快被吃完了,便準備減少供給猴了的口糧,但又害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們聽了,都站了起來,異常惱怒,過一會兒,狙公改口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足夠吃了吧。“猴子們聽了,十分高興。莊子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事物本身是沒有分別的,之所以喜怒是因為自身的原因而非外物。在莊子這則寓言里,眾狙的愚味喻指百姓的愚味,國人沒有“人”的意識,至多不過是統治者手裡的玩物與工具。劉基取材於莊子之寓言,卻反其意而用之,創作了這篇新的寓言。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
至順年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上書時務十八策。參謀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1375年5月16日,逝世,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