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笤帚
刨笤帚
笤帚,亦作條帚、笤把、笤籬,一種用細竹枝或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扎制的清掃工具。
笤帚,古稱“列”,曾用以掃除不祥。《周禮·夏官·戎右》載:“贊牛耳桃列。”漢鄭玄註:“桃,鬼所畏也。笤帚,所以掃不祥。”后逐漸變為清掃工具。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農器》:“編草為之,清除室內,制則扁短,謂之條帚。”“《集韻》云:少康作箕帚。”按《集韻》所說,笤帚產生的時間當為夏代,但古時用以掃污穢,非用以清掃衛生。
笤帚使用範圍極廣,所用材料極雜。南方多用竹篾、細竹枝、棕櫚,北方多用高粱苗、黍子苗(俗稱黍腦子)。按用途分類,有掃地笤帚、掃炕笤帚、掃碾笤帚(如圖)。前二者是用高粱苗加工,後者是用黍子苗加工。加工笤帚,冀東稱刨笤帚。“刨”沒有捆紮、綁縛一講,可又找不出作捆紮、綁縛講讀“páo”的專用字,故借同音字用“刨”。
刨笤帚
刨笤帚的工具有沾繩、木錘(或木棒)、鐮刀。沾繩,過去是用一根牛筋線(牛腸衣製作,後用細鋼絲繩),前端連一踏板,後端連一皮帶。踏板是用長8寸、寬2寸、厚5分左右的木板,中間鑽直徑6分左右的孔;選一木棒,一端削成直徑大於孔徑的榔頭,其餘削成直徑略小於孔徑的桿,無榔頭一端鑽一眼,備穿牛筋線,木杆穿入木板孔中。選一根直徑4厘米左右、長比成人腰寬略長的木棒,中間與兩端分別鑽眼,中間朝前、兩端向後安裝3個鐵曲眼,皮帶的一端固定在木棒一端的曲眼上,皮帶的另一端安一鐵鉤,可鉤在曲眼上。將牛筋線一端固定在木棒中間的曲眼上,另一端穿入有榔頭的木杆眼中索定。牛筋線的長度根據使用者腿長短而定。操作時,使用者伸腿而坐,皮帶圍在腰間,鐵鉤入曲眼,雙腳分開蹬住踏板兩端,以牛筋線略松為度。木錘或木棒用以砸軟箭桿,輕重及長度根據用者習慣而定。鐮刀安短柄或刀與柄聯體,用以削箭桿、刮箭桿瓤。
刮苗子
高粱穗從上數第一個節上掐斷,保留盡量長的桿。然後用鋤頭刮掉粒,保留完整的桿,使苗兒不破損,稱“刮苗子”。鋤杠朝外,鋤板朝操作者,刃朝上,一隻手攥一兩根帶桿的穗,穗的根部放在鋤刃上,另一隻手摁住,手攥著桿往回拉。反覆如此,直至把粒刮乾淨為止。摁著的手掌握好力度,不要把苗子刮斷。自己備料要連殼也刮凈,買的苗子有剩殼還要如此刮一次。黍子脫粒一般是用“砭”的方法,稱“砭黍子”,即把黍穗一部分置於平整堅實的地面上,人直立,手扶固定物,光腳踩踏黍穗。兩腳把黍穗收攏,再往下踩,不斷反覆,直至把粒脫凈。如此脫粒,黍穗的桿和苗兒均遭損傷,無法刨笤帚。用以刨笤帚的黍苗子也須用上述方法刮,以保留完整的桿和苗兒。
軋苗子
高粱苗子先按苗兒長短、好壞挑選分類,然後用水洇透,攤開瀝去表層余水,用木錘把箭桿及與苗兒連接處的節子砸軟。批量生產是用石碾軋,現在是用電動軋輥碾軋。苗子碾軋得要軟硬適度,不生不碎。黍苗子不碾壓。
搓麻繩
用線麻搓成直徑0.3分左右的細繩,用以作刨笤帚的經兒,後用38#左右的鉛絲代替麻繩,近年多用細尼龍繩為經兒。
刨 扎
操作者席地而坐,平伸雙腿,把沾繩系掛腰和腳之間(如圖),所用材料備齊,置於一側,即可刨扎。
刨扎笤帚
碾軋好的苗子,選幾棵(一般四五棵)粗壯的,從苗、桿連接處向箭桿一方用手劈開,皮朝外用沾繩緊從節子外苗兒處纏繞一圈,腰裡使勁,腳蹬踏板,把苗子束緊。把繩線壓入沾繩,留出系扣的頭兒甩到沾繩外,苗子束向外轉動使繩線束兩圈,繩線兩頭系死扣,余線在扣兒外打個鋦子(正向擰一下,使繩線曲彎打節),突然用力拉斷。初學者可剪斷或割斷。越過節子,與第一道經兒相隔3厘米左右,用沾繩束第二道,邊向瓤一面威彎邊束緊,用上述方法紮上第二道經。第一、第二道經兒形成一個夾角,兩道經裡面(瓤的一面)相距1厘米左右。在瓤一面續兩三根苗子,從新續苗子節子外苗兒處扎第三道經兒,二、三道經兒之間相隔3分左右。如是扎第四、五、六道經兒。扎這3道經兒時,略向外(箭桿皮一面)彎一些。扎完第六道經兒,用鐮刀從經兒以上內側將箭桿逐漸削薄。另用五六棵苗子,從節子外苗兒處扎一道經兒,將經兒以上一側逐漸削薄,緊靠先扎部分第六道經兒,皮朝外扎在一起。為結實起見,這道經兒繞3圈。為使笤帚把挺脫、結實,繞3圈的這道經兒以上,中間加3根~4根不碾壓的箭桿,扎25道~30道經兒,每道經兒之間相隔5分~8分。笤帚把兒往上逐漸變細,到頭兒粗細以手握著正好為度,直徑大致在1寸左右。使笤帚把兒逐漸變細的辦法,是扎經前將包在裡面的箭桿逐步酌情削去一段,要削出斜茬,以便粗細變化自然。笤帚把兒的外皮若遇有殘,可用鐮刀削掉,補上一段外觀好的箭桿外皮(篾)。把兒的長度一般1.5尺左右,扎完最後一道經兒,削去余桿。
掃炕笤帚與掃地笤帚的扎法基本相同,只是苗兒短、把兒短細、經兒密。一般把兒長4寸~5寸左右,經兒間距3分左右,上端直徑7分左右。中間可加一根不碾壓的箭桿。為美觀起見,扎第二道經兒時上面加入幾根短彩色絨線,還有的從這道經開始在上面加一根寬2分左右染色的子,扎入把兒中。先將箭桿按需要寬度穿開,然後水洇碾壓,再颳去瓤染色。
掃碾笤帚又稱糜子笤帚,用黍腦子紮成,扎前用水洇透。扎糜子笤帚的方法與掃地笤帚、掃炕笤帚的扎法相近。相同點是捆紮經兒的方法一樣;不同點是,前面介紹的兩種笤帚,苗兒和把兒大方向一致,糜子笤帚的苗兒與把兒大體成90°角。扎第一綹苗子,束第二道經的時候,邊揻彎邊束緊,然後扎死。續扎時,先將苗子從接近苗兒的根部揻彎,緊貼在第一綹彎的裡面,經線捆紮。捆紮時,笤帚把兒用箭桿碾壓刮成的子包起來,芯里插1根~2根箭桿。糜子笤帚,一般苗兒部分長7寸左右,把兒長5寸左右。扎完后,削去把兒的多餘部分,用剪子剪齊黍子苗兒,使蓬鬆的苗兒成一平面。
晾 曬
笤帚刨完后要晾曬。苗子捆紮前均噴水洇濕,剛刨的笤帚不及時晾曬會發霉,長黑銹或綠毛,徹底晾曬乾才能打捆、入庫或發運。
熏 白
高檔次的高粱苗笤帚還要熏白。扎完后的笤帚,表層再略噴水,用柳編熏白的方法加工。熏白后的笤帚不能淋雨或受潮,否則苗子泛黃,影響外觀。
高粱苗子刨的掃地笤帚、掃炕笤帚雖有棕櫚笤帚、化纖笤帚等與其並存競爭,但至今仍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耐老化、苗子鬆散爽手的優點是無可替代的。所以,無論家用還是生產用,都是主要的清掃工具。糜子笤帚,現在已經離開了或說基本離開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不僅是黍子種得少了,更主要的是石碾已經被各種米面加工工具代替,各家各戶用不著它了。雖然糜子笤帚和人們已說再見,但它和石碾一樣,給人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