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短語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語出《老子》第八章,意思是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都不要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稱作德高望重了。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決不打擾你的安寧;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切都是因為它柔美、滋潤。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勢,因勢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山,從千峰崢嶸、萬壑競秀、雲海飛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氣磅礴;山,從雲蒸霞蔚、煙霧繚繞或澄澈清凈中透出闊遠幽、空靈清秀。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樣,要有山的胸懷,山的風骨,山的品格,山的內涵和山的原則。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人一旦能夠做到虛懷若谷,便能夠彙集百河而成為汪洋;人如能做到無欲無爭,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雲霄。然而話是說不全的,水之種種亦是無限,皆要由自己去體會。
管理智慧
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最讚美水,他認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住,而生其形,靜。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對於理想中的管理者,老子稱之為“聖人’,也就是“道”的體現者。他說崇高的德行應該具有水一樣的品格:“上善若水。”他試圖借水的品格來給人的行為樹立一個榜樣:水自身柔弱至極,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論長短。一個人要效法“水”的無私善行,就要做到水一樣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體現道的“上善”之水所擁有的是“不爭”的品格。老子所說的“不爭”,通俗地講就是不爭利、不爭名、不爭功。
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名將馮異就很具有老子所說的水之“不爭”的特性。馮異跟隨劉秀起兵,一直以治軍有方而著稱。每次戰鬥后都要為戰士們評功論賞。這時各位將軍都為爭功而大呼小叫,爭得不可開交。唯獨馮異每次都獨坐在大樹之下,任憑光武帝評定。於是大家就給他取了個雅號,叫他“大樹將軍”。這樣,馮異直到去世,都從不居功自傲,一直盡忠王室。當然,他的美德也使他深得劉秀的信任,並且得到了開國武將難以得到的善終。
“不爭”所產生的理想效果,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導我們效法水之“不爭”,並非是教人凡事不求進取、無所作為,而是教人要用無為的心來做有為的事。具體的準則老子通過水的“七善”來做解釋:一個人的行為要像水一樣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樣深沉淵默,即“心善淵”;待人像水一樣仁愛友善,即“與善仁”;說話像像潮水一樣準時有信,即“言善信”;從政要像水一樣持正平衡,即“正善治”;做事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效能,即“事善能”;行動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即“動善時”。老子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善於用人的領導是謙下不爭的,人們會自覺向他聚攏,主動獻策出力,這樣才會贏得人心,培育出優秀的團隊。
“上善若水”體現的老子的人生態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雖然老子的這套人生哲學,極少有人能夠做到極致完美,但我們至少可以心嚮往之,並努力為之,能有修鍊“七善”中一項美德,也可以樹典範了。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放低自己的姿態,以一種為人民服務的態度來對待被管理者,這樣才能為被管理者所推崇。領導者若是學得此篇,就會不張揚、不巧辯,對自身的環境也就能泰然處之,以自己所具有的美好如水的品德去感化眾人,而不是時時刻刻大肆宣揚自己,這樣才接近於老子的“道”。
七善
一曰守拙。水乃萬物之源,論功勛當得起頌辭千篇、豐碑萬座,炫耀的資本不可謂不厚。可它卻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不僅不張揚,反而“和其光,同其塵”,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靜。此等寧靜和達觀,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這的確是一種“無為”,但不是對“大我”的無為,而是對“小我”的無為,是在個人利益上的無為。
二曰齊心。水的凝聚力極強,一旦融為一體,就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朝著共同的方向義無返顧地前進,故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嘆。因其團結一心,水威力無比:匯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盪今滌古;乘風便起波濤,轟轟烈烈,激濁揚清。
三曰堅忍。水至柔,卻柔而有骨,信念執著追求不懈,令人肅然起敬。九曲黃河,多少阻隔、多少誘惑,即使關山層疊、百轉千回,東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絲動搖,雄渾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擊礁盤,縱然粉身碎骨也決不退縮,一波一波前赴後繼,一浪一浪奮勇搏殺,終將礁岩撞了個百孔千瘡;崖頭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千萬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真可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四曰博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它養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挑三揀四、嫌貧愛富。它映襯“荷塘月色”,構造洞庭勝景,度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任勞任怨,殫精竭慮。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彰顯自己。
五曰靈動。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有時細膩,有時粗獷,有時嫵媚,有時奔放。它因時而變,夜結露珠,晨飄霧靄,晴蒸祥瑞,陰披霓裳,夏為雨,冬為雪,化而生氣,凝而成冰。它因勢而變,舒緩為溪,低吟淺唱;陡峭為瀑,虎嘯龍吟;深而為潭,韜光養晦;浩瀚為海,高歌猛進。它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直如刻線,曲可盤龍,故曰“水無常形”。水因機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故有無限生機。
六曰透明。雖然也有渾水、污水、濁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無顏無色、晶瑩剔透;它光明磊落、無欲無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為鏡,照出善惡美醜。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靜如水,善莫大焉。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厚德載物”是《易傳》中的話,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至於厚德載物,什麼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補充:厚德載物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 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詞 目:上善若水 樸實無華現本性 無須出世無須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發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釋: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裡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發現】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