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祥符”乃祥瑞的符命,表福,祿,壽之意,富有祥瑞滿溢之氣,是名副其實的“吉祥符”。
祥符通寶、元寶為北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鑄行。祥符錢自古即被作為“吉祥錢”收藏或贈予,它象徵祥瑞符命,寓福、祿、壽之意,男女青年也多作為定情之物。宋真宗在位二十三年(998-1021年),共用了四個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祥符通寶、元寶為他的第三個年號錢。祥符錢普品在一般錢幣書中均有所載,以“祥符元寶”為主,見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及特大型錢,折五型未見;“祥符通寶”普品也較多,但僅見小平錢一種(含小平大樣)。祥符合背錢在圖譜中僅見元寶小平小字合背錢一種,“祥符通寶”小平合背錢未見載,刊物也很少有所介紹。此所示“祥符通寶”小平大字合背錢(倒合背)應屬珍稀之物,其直徑為24毫米,穿5.7毫米,厚1.8毫米,重4.96克,錢文真書,右旋讀,中緣、中穿、厚肉,青銅材質,老生坑(出土後傳世),銹色包漿均極自然,毫無酸浸土埋、人工作舊的生硬之感。
祥符通寶
在北宋錢幣中,多見有御書對錢,而祥符錢無論元寶還是通寶都未見對錢,因為多數對錢,篆書體是不可或缺的,而祥符錢則未見有篆書體,因此也就構不成對錢。祥符錢的鑄工,除個別元寶大錢外,普遍不及前朝精美。祥符錢的錢文看上去似乎也不那麼雋秀,究竟屬於何種書體,前人曾有過研究,多認為它屬虞(世南)體,據說真宗曾教潛邸歸臣張耆等書以虞世南體字法,但所見祥符錢文多樣,是否都是御書、都是虞體?還值得研究。
祥符錢開始是鑄行銅錢,后增鑄大量鐵錢。據史料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元月癸巳,賜輔臣新鑄御上“祥符元寶”錢。而到了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乙亥,知四川益州轉運使凌策,鑒於“錢輕則易齎,鐵少則熔者鮮利”之狀況,奏請開鑄“祥符元寶”大鐵錢,每貫重十二斤十兩(舊制),以一當十,平準銅錢所值。是時益州有惠民監、嘉州豐遠監、興州濟眾監,歲鑄大鐵錢二十一萬貫。但因鐵錢重,不便攜帶和交易,鉅賈開始使用了“交子”。由於鐵錢易腐又時隔千年,儘管當時鑄量很大,但時至今日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稀物。鐵質“祥符元寶”今見有小平、折二、折三型三種,是否都是益州所鑄難以考證。“祥符通寶”至今未見有鐵錢,這可能是益州僅賜鑄“祥符元寶”鐵錢,而未允鑄通寶銅錢和通寶鐵錢。就連收錄比較全的、由中國錢幣協會主編的《兩宋鐵錢》一書,也未見載有“祥符通寶”鐵錢。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祥符元寶”折十和特大型錢有清仿品,集藏時要特別注意。另外就是祥符通寶只見小平,而無大錢,如遇此情況,更應仔細辨別。
大中祥符年號的由來還有個傳說。宋真宗趙恆非常迷信,崇尚祥瑞。某日,曾做一夢,夢見《大中祥符》三篇。後來又聽說宮城左邊的承天門發現有像書卷一樣的黃綢絲帶,認為是天書降臨,是以表他紹承先業,能以至孝至德治理天下,保大宋江山永祚。為應祥兆,真宗於景德四年(1007年)將年號改為“大中祥符”。
歷史上,真宗祥符年間確是由戰轉和的過渡階段。在真宗蒞位之初,尚能銳意進取,重申太宗淳化時期的“惠民之制”,放賬恤災,蠲免田賦,墾荒屯田,減輕農民負擔,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景德年間與北方契丹言和,訂立了“澶淵之盟”,又與黨項西夏政權開放邊境榷場,開展貿易,人民暫時得以休養生息,人口也隨之翻番。可是到真宗後期,大搞泰山封禪,又西赴汾陰祭祀後土,南巡亳州拜謁老子太清宮,不顧國情和民生,大興土木,廣建宮觀,財政入不敷出,無奈,三司靠挪用內務府庫銀來維持。本來“澶淵之盟”約定宋每年要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都要轉嫁到人民頭上,不得不增加賦稅,增加鑄錢量,物價騰貴,人民又陷入了困境。
祥符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