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峰採藥觸興為詩
東晉和尚帛道猷寫的崇道玄言詩
《陵峰採藥觸興為詩》是東晉(一作南北朝)和尚帛道猷寫的崇道玄言詩。該詩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廣博、深遠的感嘆。在描寫大自然的安寧中反襯世俗的喧囂,歌頌山居之民古樸恬靜的生活。
詩歌採用移步換景的筆法,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描寫了多層次的景物,其畫面疏密有致,經營得當。詩歌寫入山採藥的見聞,而處處透出詩人閑遠自適的心境。
陵峰採藥觸興為詩
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
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
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
閑步踐其徑,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①連峰:連綿不斷的山峰。
②修林:高大的樹林。帶:環繞。平津:平原上河流的渡口。
③翳(yì):掩遮住。
④梗:有刺的草木。荒:田野。榛(zhēn):草木荒蕪。
⑤茅茨(cí):茅草頂的屋子。隱不見:隱沒而看不見。
⑥閑步:悠閑地散步。踐:踏,走過。徑:小路。
⑦遺薪:燒剩下的柴火。
⑧始知:剛剛知道。
⑨上皇:傳說中遠古的皇帝。
連綿的山峰橫貫數千里,高大均樹林環繞連河渡。
白雲飄過把那遠山遮蔽,寒風吹來使那草原荒蕪。
山中的茅屋隱沒人不見,報曉的雄雞又把客來呼。
漫步踏入這幽深的小路,隨時可見山中遺薪處處。
這才知千百年後的今天,還有先世之人安度寒暑。
這首勸人歸隱深山的詩,是有其社會背景的。他所處的時代,人才的進退,不以才德為依據,而是看門第的高下和財產的多少,政治極端黑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帛道猷把深山老林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寫成該詩。
《陵峰採藥觸興為詩》是中國山水詩接近成熟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已顯示出相當高的水平。
詩中,作者展示的是他一次採藥山中所歷。他以輕鬆自然的筆調,緩緩地將讀者引入佳境,與之一同覽勝,一周體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峻峭奇偉的隱隱青山,綿亘起伏,千里相接:山腳下,平緩的流水安靜地卧於高大茂密的林木之中。山光水色悅人心目。如果說“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句只是景觀的大略,那麼“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則是進了一層的狀述;淡雲拂掠,山態艨朧;微風起處,野荊搖動。這顯然是比較細緻的觀察得來的。本來還是靜態的遠景,於此一變而成活潑切近的動景了。若以詩為畫,則前二句畫的乃大塊背景,是主幹成分;后兩句如局部的點綴,雖不為主,卻也著意點染,因作者匠心別具而產生了奪目的效果。兩部分互相依託,相互映襯,才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水圖。隨著作者腳步的移動,景物也在不斷變幻。循著採藥的因緣,主人公一步步走入重山深處。“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是一筆虛寫。茅草房頂和人的行跡並不在眼前,其載體乃是遙遙的幾聲雞鳴。作者從雞聲中覺察到了被山林茂草遮蔽著的山居。以下四句講述作者轉入深山之中,款步林間小道,處處見到被遺棄的柴禾,時時感到隱士幽人往來的氣息。至此,全詩淡然收煞。
山峰連綿不斷,樹林高大幽深,這景象就讓人有一種寂靜悠遠的感覺。雲霧遮住了群山,風吹田野荒蕪,這更是一種荒涼孤寂的景色。茅草屋隱藏在山中,聽不見人的動靜,只有一聲聲雞叫。林中的小路上,也看不見人影,只有人留下的燒過的柴草。這種環境更是寂靜無比的了。
詩中就這樣由遠山到近林,從山上的小屋到腳下的小路,層層描寫,盡情渲染,極力突出一個“靜”字,把深山老林中那種與世隔絕的清冷孤寂景色生動細緻地描繪出來,使人歷歷在目,好像身臨其境一樣。
可是,詩中這“靜”的景色又有“動”的因素在其中。白雲是慢慢“飄過”的,寒風是陣陣“吹來”的。山裡有雞的嗚叫,小路上又有人在漫步。這些都是在靜中寫動,用動景反襯出靜物來,目的還是要突出山野的寂靜。這樣寫來,動靜結合,虛實相間,更好地表現出一種寂靜清遠的詩意來。
這首詩,從思想意義上來詩的前四句,是對美好自然的歌頌。通過“連峰”、“修林”、“雲過”、“風至”幾句,淡淡的幾筆,蘊含著大自然的美麗。通篇渾厚完整,繼承了後魏詩歌中“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傳統。詩中沒有議淪,而“茅茨”、“雞鳴”兩句,卻充滿著詩情畫意。結尾用“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告訴人民,這個世界是多美好的一片凈土。不言而喻,表現了對惡濁塵世的厭棄。用平淡自然的風格,表現了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