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吳山

崛吳山

崛吳山位於甘肅白銀平川區東南部黃橋鄉境內,地處靖遠、會寧、平川三縣區交會地帶,屬祁連山東端余脈,地質構造上因祁(連山)秦(嶺)褶皺隆起形成,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與六盤山支脈相接連,逶迤起伏,綿延不絕。主峰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是平川區制高點。

簡介


崛吳山也稱屈吳山。屈吳山為祁連山東延余脈,舊志謂“六盤山回顧西北,迤邐而來,界靖、海、會三縣”,“以相傳屈、吳二姓所居,故名”。

環境


四周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如眾星拱月般托起一座巍峨的山峰,拔地而立,聳入雲端。山頂常為積雪覆蓋,山間岩壑泉水奔涌,水源充裕,水質甘淳甜潤,可供釀酒。山坡較為平緩,土壤肥沃,山間林木遍布,有天然喬木5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80多種。山溝兩旁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岩石嶙峋,形狀各異。這裡有境內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宜林面積28300多畝,幾十年來,以次生林改造和營造油松水土保持林及用材林為主的林木發展建設,使屈吳山林場煥發青春,灌木蒼翠,綠樹成蔭,呈現出勃勃生機。山坡下是廣闊的天然牧場,綠草覆地,植被深厚。
模宏大的寺廟潮雲觀,皆依山崖而修建,呈階梯狀,結構奇巧,氣勢不凡。現存廟宇建築群多為後期修葺重建,雕樑畫棟,色澤艷麗,林蔭環抱,使幽靜嫻雅的山谷憑添一份莊嚴肅穆的感覺。每至萬物復甦的暖春季節,這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山頂時常有霧氣繚繞,山峰時隱時現,浮雲迷霧,變化萬端,彷彿一個神秘的童話境界,被喻為屈吳春嶂,是靖遠古八景之一。
近年興建的亭台樓閣雄偉壯觀,山色鍾靈毓秀,建築於綠山遙相輝映,吸引著大量的周邊地區的遊客,成為主要的宗教活動和旅遊重地。

歷史


據傳在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高僧三藏法師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途徑靖遠曾訪問屈吳山,講經說法,一時引得高人名士雲集,盛況空前。玄奘大師從烏蘭渡進入靖遠境內,經荒草關、趙寨柯,過蒼龍山河、呼家寨、鎖黃川,來到屈吳山(原名水峴灘),並在此收徒傳法。有關唐玄奘來訪屈吳山的故事,曾經有人勒石銘記。明朝時期住持屈吳山的黃雲亭道長,根據此碑文所記,將這件事謄寫在了一隻經匣的匣蓋上,藏於總佛寺。可惜由於世事變換,後來石碑無處尋找,這匣子也不知去向,但玄奘大師在此講經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流傳。屈吳山總佛寺出土的佛像、萬佛殿地下發掘的象牙寶劍等,考證為唐代遺物,據說就是當年玄奘在此收徒傳法時的贈品。到了清代,龍門派著名道長劉一明大師造訪屈吳山,幽居山中,撰述修正他在靖遠善緣寺就已經著手著述的《西遊記解注》,屈吳山因此聞名遐邇。
屈吳山氣勢雄偉,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下詔陝西路沿邊發五路兵,大舉討夏,熙河路經制使李憲率部至靖遠與夏兵交戰,在屈吳山大敗夏兵,降其酋長裕藏穎沁薩勒,收復會州失地。1932年,甘肅境內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武裝暴動——靖遠起義,在屈吳山麓打響了起義的槍聲。1935年秋天,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二十五軍曾途經屈吳山東嶺。1936年9月,朱德、徐向前率領紅軍紮營於屈吳山,暫時休整,在萬佛殿北山頂設偵查哨所。數日後,張國燾、朱德、彭德懷勝利會師於打拉池。紅軍在屈吳山留下了艱辛的足跡,承傳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2006年7月,靖遠縣在屈吳山下修建了高灣無名紅軍烈士紀念亭,用於紀念紅軍長征途經靖遠時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的無名烈士,他們的遺骨也遷葬在這裡,這些革命先烈的英魂永遠地安息在靖遠大地上,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光輝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