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乾

林道乾

林道乾,明朝海盜,又名林悟梁,生於廣東省潮州府澄海縣(潮州人)蘇灣都南灣村(今屬灣頭鎮)。青年時曾為潮州小吏,善機變,有智謀。因走私貿易,為朝廷所不容,遂聚眾抗衡官軍,並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率戰船50餘艘自南澳島攻詔安,陷山南和廄下等村,為都督俞大猷所敗,退往台灣北港(今台灣北港溪下游一帶),監造戰船,旋復回潮州。隆慶元年十二月(1568年初)至翌年(1568年)三月,圍攻澄海溪東寨,寨陷。后受招撫,安置於潮陽縣招收都,但附者日眾。萬曆元年(1573年)總兵張元勛等合兵圍剿,他率眾突圍,到達柬埔寨,被柬埔寨王任命為把水使。明朝制置使劉堯海后聞林道乾所在,乃傳令搜捕,但其時林道干已潛回潮州,發掘往時埋藏的金銀財寶,又招募百餘名潮人,帶往暹羅,改名為林悟梁,與暹王歃血為盟后,定居北大年(今泰國南部),任掌管該港客長。北大年港因而被稱為道乾港。一說他後來在試用自製的大炮時被炸死。

人物生平


明嘉靖末年,道乾常公行南海上活動,專以剽略為務。初,偕同朱良寶(澄海人)率眾3000人歸降朝廷地方官,得食膏腴田千餘畝。至“隆慶時朝廷橫海將軍郭成常調道乾及莫應敷(原許朝光部下,后殺朝光)征戰曾一本(大萊蕪一戰,一本投海死),乾劍斬辛繼新老末獻。於是軍中大事悉諮詢乾(明《武功錄·林道乾諸(朱)良寶林鳳列傳》以下稱《乾傳》)。“乾為人有風望,智力無二,好割據一方自雄。所至輒不忍貪淫之性,掘人墳墓,淫人妻小,蠶食人田土。常擅山海之禁以為利”《乾傳》。明中葉,朝廷在沿海實施海禁,嚴令邊民不得引寇入境,不得與外夷作買賣。
至明嘉靖年間海禁更嚴,而道乾則組織200餘人與朝廷抗衡,以武裝掩護海上商販活動,騷擾官軍。他衝破禁令而獲利。其時,“里中皆畏乾,莫敢有後言,偶有人偵伺他,道乾聞知必大怒。‘據膏腴之田,以自安固’。他自謂不能居人下,恆欲收招海上精兵,發動舉事《乾傳》。
南海
南海
嘉靖四十二(1563)在一次抗爭中,道乾被朝廷都督俞大猷所追逐,遁人雞籠(今台灣基隆,見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五)。後退赤嵌城(今台灣台南)。道乾遂以此為踞點,名北海(《清·一統志》古迹)。嘉靖四十五年(1566)三月,乾監督造船50餘只,以南澳為基地,攻福建詔安五都等地,又被閩都督俞大猷所敗。是時倭寇擾閩,為大將戚繼光所破,倭遁去,居於此,道乾怕為寇所並,又懼官軍追擊,率眾抵占城(越南中部),攘其邊地以居(《明史》·雞籠傳),旋又回潮州。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註:舊縣誌作嘉靖末年,今依《溪東寨碑記》改正)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道乾率眾兩次攻打澄海藩衛溪東寨,第一次攻寨被陳求默(寨勇)擊退;第二次攻寨道乾改變策略,寨遂破。經過幾次與官軍抗衡之後,道乾回到舊部,他乃深溝高壘,日夜以絲綿為甲,治戰艦,派差使飛芻輓粟至海上,此時道乾志在海島。朝廷官軍窺其蹤跡,派制置使殷正茂佯寬假乾罪說:“令而得以功贖。”
海上商販
海上商販
於是隆慶四年(1570)道乾受朝廷安撫,安置於潮陽招收部下尾村。后道乾見朝廷不信任,謀“不意圖之”。是時“乾有侄名茂,先在彭亨國(今馬來西亞東部)為都夷使,修書約乾。乾與參政使陳奎商議,認為業已遠淪異域,不復還矣”《乾傳》。於是再圖舉事,將公文17扎,原封交還,率眾離去。此後道乾積極造船,懸賞招募,附者日眾。
萬曆元年(1573)三月,朝廷派總兵張元勛圍攻道乾,此次官軍謊稱“道乾投水死”。其實,道乾突圍后率眾抵柬埔寨,拿出囊中裝500金,帛50純奉獻寨主,委任乾為“把水使”。后明制置使聞道乾所在,遂下令暹羅、安南索乾,但此時道乾早已回潮州了。回潮州后發掘以前埋的金銀財寶,又招募100多名潮人,攜財帶人直奔暹羅,帆經呂宋[註:
萬曆四年(1576),至暹羅渤泥(今稱大年)住下來。迫於明王朝壓力,“暹羅番王授計合擒乾,乾發覺,調動舳艫往佛丑海嶼而去,竟莫知所終。道乾之遁已鼠竄也”《乾傳》。因乾與同黨有矛盾,內部產生殘殺之機七“當是時以諸將視縛乾,如縛嬰兒,直易易耳”《乾傳》。道乾終於被戮殺而死。(后外面謊稱他自製土炮炸死)。
又據泰僑史資料記載,先是道乾於萬曆年間率潮屬2000餘人,白艚船100隻,在北大年居下來,這是歷史上早期大規模旅泰發展貿易的紀錄。道乾受到北大年國王的賞識,將女兒嫁給他,並“劃出所屬之地若干,使道乾率眾居之”(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乾與當地人和睦相處,被尊為掌握大年“客長”。乾死後,當地人把大年港命名為“道乾港”,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泰國華僑中流傳。

潮商領袖--婚姻改變命運


林道乾(普通話líndàoqián,鶴佬話和英語Lim To Khiam、Tok Kayan泰語ลิ้มโต๊ะเคี่ยม生卒年不明),明代的海盜,後來北大年王國拉圖·比魯(Ratu Biru)女王在位時代的華人高官,明確生卒年代不詳,16世紀初出生在(現在)中國的華南地區,出身地有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府澄海(在今汕頭地級市)2種說法,有人說他是閩南人,有人說他是潮州人。
傳說林道干少年時代就展現武藝,長大成人以後與亡命徒組成武裝集團在泉州沿海劫掠,當地海盜頭目汪直死後,林吸收了其麾下大多數的海盜而成為廣東和福建最大的海盜。
1566年到1567年間,被稱為後期倭寇的海盜中,林是勢力最大的,很興盛的活動著,漳州、海豐到海外的台灣高雄都有他的勢力。
而大海盜的名聲讓林道干被明朝政府注意,為求安全開始航海南下。
製作大炮以後,林道干改信伊斯蘭教、做了泰國的北大年的灣港的管理官。
現在林道干仍被住在北大年府的華僑視為英雄。
泰國北大年府許多人信仰的林姑娘相傳就是林道乾的妹妹。
林道乾簡介
潮州府志》則稱萬曆元年三月他在國內戰敗赴水死。 (陳維浚)

海盜首領


葡萄牙人擁有明朝官府的支持,有了穩定的貿易基地,貿易事業蒸蒸日上,因而和中國海盜商人們在海外貿易上發生了直接的競爭和衝突。此時的中外海盜商人更多的是處在競爭關係中,對中國海商不利的是:他們沒有政府的支持,沒有穩定的基地:當時的明朝官府反而在軍事上支持這些西方殖民者。
艦船
艦船
這期間葡萄牙艦船多次駛進海南鋪前港內,進行貿易,不時還幹些海盜的本行工作—搶劫。這使瓊州民眾很憤怒,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五月,葡萄牙艦船三艘泊鋪前港。中國海盜施和得悉,即率領部眾攻襲葡萄牙艦船,據《瓊州府志》記載:“四十三年五月,佛郎機夷船三隻泊鋪前港。海盔施和率眾攻之。佛郎機桅折,避入港。”(道光《重修瓊州府志》卷十九《海黎志·海寇》)
葡萄牙艦船被施和擊傷,逃入內港尋求明王朝官府保護。此時的明朝瓊州指揮高卓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維護夷人利益,站在了葡萄牙人一邊。他統領所部官兵與土司王紹麟所部黎兵一起出動,攻擊施和船隊。結果,施和設伏擊敗官兵,高卓隻身遁走。葡萄牙人的結局史料中沒有明確說明,但他們的保護者明軍既然已完蛋了,葡人的船隻也不會有好下場。
有了明朝政府的支持,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地位日益鞏固,支持明朝官府的軍事行動成了葡人經常性的任務,也成了廣東明朝官府可以依靠的一支武裝力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粵東柘林水兵400人因5個月沒領到糧餉,憤然兵變,聯合海盜打敗官兵,進圍廣州,“潮有戍卒數百,脫巾以海漕叛……座遂焚掠郛鄙居民以去,后誅失利,勢甚張,羊城大恐。”負責平叛的總兵官俞大猷見明軍難以一時取勝,就派人邀請葡人協助平叛。⑦在征討張璉戰役中俞大猷已結識了澳門葡人頭目,這次調兵葡人十分支持,以迪奧戈·嘩咧(DiogoPereira)為首的葡萄牙海盜商人,積極派人來廣州報效,願充當鎮壓水兵的鷹犬。結果有三百名葡人,兩隊戰船參加了三門海鎮壓水兵暴動的戰鬥。
明軍得葡軍援助后,終於擊敗柘林叛兵,將這次兵變鎮壓下去。事後,兩廣總督吳桂芳還專門向澳門葡人頒發了獎狀。
隆慶二年(1568年),粵東海上巨盜曾一本圍攻廣州,聲勢浩大。曾一本在幾年前曾被朝廷招安,但他只是敷衍官府而已,七個月後就破城捉住澄海知縣,重新反叛。明朝廷調廣西總兵俞大猷來對付他,俞大猷再次使人誘降:曾一本將計就計,假投降后一下子挾持掠去官軍大戰船六十艘,成功愚弄了俞大猷;曾一本打到廣州城下后,題詩海珠寺壁以諷刺俞大猷。
海盜集團
海盜集團
澳門葡萄牙人再次應召出擊,協助明政府解除廣州之厄。葡萄牙人數雖然遠比海盜們少,但擁有先進的火器和嫻熟的戰術,居然擊敗了數十倍與他們的海盜隊伍。新會籍官員陳吾德呈《條陳東粵疏》,建議加強海防八項措施,他在《疏》中記載了這件事:“佛郎機、滿剌加諸夷,性之獷悍,器之精利,尤在倭奴之上。去歲曾賊(曾一本)悉眾攻之,夷人兵不滿千,而賊皆扶傷遠行,不敢與斗,其強可知矣。”曾一本在戰鬥中被炮炸傷,被俘后寧死不降。
時間到了萬曆年間,林道乾與林鳳都是這時廣東潮州地方著名的海盜首領,他們和曾一本等人都曾是一個團伙里的弟兄。林道乾,廣東潮州澄海縣人,年少時為縣衙小吏,為小康之家後代。他在私塾讀幾年書,可能因為性格原因得罪縣官,亡命天涯,投靠了海盜集團,後來自己拉起了一支隊伍,自立山頭。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林道乾率眾駕船五十餘艘到南澳島,佔為據點,進攻沿海。都督俞大酞領兵進剿,林道乾率眾轉移,航海到澎湖,因俞大酞官兵緊追而來,船隊駛往台灣北港。
林道乾船隊到達北港,泊舟打鼓山下(鳳山縣西南),在打鼓仔港造船,擴大船隊,以圖進取。隨後林道乾從台灣航海往勃泥(北大年)進行貿易,在勃泥潮州之間往返貿易,視明官府為無物。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廣東巡撫上穆宗奏疏說:“嘉靖四十五年以來,海寇林道乾、梁有訓等聚眾三千餘人,駕巨艦出人雷、瓊諸處”(《明穆宗實錄》卷十一隆慶元年八月)向朝廷報告林道乾又回到廣東沿海了。十二月,林道乾率眾攻澄海縣溪東寨,官兵海上追剿,疲於奔命,勞而無功。潮州官兵無力對付,想到招安林道乾。林帶隊駐紮潮陽縣境,表面上已被招安,實際搞獨立王國,公然挑戰明王朝的海禁法令,在沿海收購貨物,從事海上商業活。他還開闢澄海縣河渡門港口、使之成為商船往來的熱鬧港口,他在這裡“接濟聚黨”,屯集貨物,興販海外。
明朝廷最終無法容忍有人挑戰海禁政策,在萬曆初年調集眾多兵力圍攻林道乾所部海盜武裝;這時林道乾在柬埔寨、暹羅等地貿易,提督兩廣殷正茂務欲消滅道乾等人,就行文通知暹羅、安南,要他們共同發兵搜索,但這些國家不願得罪這位帶來投資貿易和技術的財神爺,對來自“天朝”的命令不理不睬;林道乾在勃泥(北大年)裂土封王,還成了北大年國王的駙馬,在暹羅海澳中建“道乾港”,要求暹羅國王不要理睬明朝政府抓他的命令,否則他和北大年就會進攻暹羅,結果暹羅國王言聽計從;一直到萬曆八年(1580),林在東南亞如魚得水,“天朝”的命令無人理會,反倒被天朝追捕的“海盜”在東南亞可以說一不二,著實讓明朝丟盡了臉面。
潮州地區地圖
潮州地區地圖
萬曆八年(1580),兩廣總督劉堯誨再次聯合居澳葡人來對付海盜林道乾。林在東南亞的發展直接對葡萄牙人的貿易利益起了衝突,所以這次葡人表現很積極。“是時,香山澳人吳章、佛郎機人沉馬羅及船主文嗚羅沖氏呶,通事蔡興全等二十餘人,並踵制府,上謁謂自治裝往擊乾,於是,制置使進暹羅使者,庭中問狀,因賞賜銀牌,花彩緞如禮,與我師並擊,如令”(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卷5,《林道乾、林鳳列傳》。)
葡人對於參與戰事十分積極,主動要求出擊,而且還自己裝備武器。官府對澳夷的態度也是很讚賞的。這裡我們還發現有“暹羅使者”向明官府告密,因此明朝廷賜暹羅使者銀牌花彩緞,要暹羅同時發兵聯合進擊。萬曆九年(1581)明朝使者再次賞諭柬埔寨,令與暹羅並攻道乾。林道乾縱橫萬裏海疆,才智能力過人,很快得知了暹羅王的背信之舉,他立即進攻暹羅,打敗包括葡人在內的各國敵人,掠走了暹羅國大批船艦揚長而去。
林留在潮州的部眾被明軍打敗了,不過本人的結局則不錯,明朝政府始終奈何不了他。他在大年稱王立國,有記載說,大年國王是他的後裔。直至今天,那裡仍流傳這樣的歷史故事;中國僑民林道乾成了穆斯林,名TuK-K-y-a-n,是關稅官吏,曾為大年皇后鑄造火炮。
⑥“香山澳船,猷取其舊熟,用林宏仲者數船,功成重賞其夷目。貢事已明諭其決不許。猷候制出各號帶,即差人分發澳船,並南頭船、白石船,克日齊至合攻”(俞大猷:《正氣堂集》,卷15,《集兵船以攻叛兵書》)
⑦嘉靖萬曆時的王沂在他所著《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三佛齊》條記:
“嘉靖四十一年廣東大盜張璉、林朝曦、黃啟薦等、築城、紀元、建官、攻劫,上以都督劉顯、參將俞大酸往剿,顯等陰賂璉,以脅從數百人就戮,報捷。璉等遁入三佛齊國。萬曆丁丑,中國人見璉等在三佛齊列肆為番舶長,泉漳人多主之,如中國市舶官體統雲。”

人物籍貫


林道乾究竟何許人?《辭海》說“林道乾,福建泉州人,一說廣東潮州府澄海人”,有人說“林道乾,潮州府惠來人”,而《澄海縣誌》歷來說是澄海人。“惠來人說”純屬傳訛。
辭海
辭海
早在1948年出版的清代李勛《說吷》卷十二載:“林道乾,澄海……人,志稱惠來人誤”,對“惠來人說”給予否定。“惠來人說”,究竟有何跡象?《惠來縣誌》無文字涉及。查清代線裝本《惠來縣誌》“兵事”章中,有《吳平之變》、《林鳳之變》、《林道乾之變》、《劉香之變》等好幾節海寇活動的記載。《林道乾之變》原文如下:“林道乾,沿海擄劫,龍溪一都皆無完鄉。因擄海豐石執都生員李棠,時正大比七月,棠束裝赴省科舉,途中被擄,其妻卓氏抱子入賊舟,贖棠鄉試,賊遂釋棠,以妻為質。卓氏是夜私抱幼子俱溺於海,及榜發,棠登科名,因上策請兵剿滅,道乾驚聞遠遁,而寇賊之患遂稍息矣。”文中沒有一字涉及林道乾是惠來某都某鄉人,卻指出林道乾是“沿海擄劫”至惠來“龍溪一都”,並因海豐李棠與卓氏一案而最後逃循它去。可見近年之“林道乾惠來人”之說,顯系沿襲“往帙”之誤,純屬以訛傳訛。福建人說不妥。
《辭海》(1979年縮印本)第1272頁條目載:“林道乾,明時海上武裝勢力首領。泉州(今屬福建)人。嘉靖末年為明軍所敗。揚帆至雞籠山(今台灣基隆)南經呂宋(今菲律賓)至大泥,今泰國南部的北大年,《明史》也作渤泥,定居其地,號道乾港。據傳因自製大炮,試炮時被炸死。”1999年版《辭海·中冊》載:“林道乾,福建泉州人,一說廣東澄海人。”其實,福建是林道乾的祖籍,不能說就是他本人的籍貫。粵東在歷史上常常被史書稱為“泉潮”、“漳潮”,無論人文遷徙、語言、生活習慣,粵東與閩南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明代農民QY、武裝商寇最集中的區域也在這裡,所以明嘉靖四十二年,為了“澄靖海氛”才設澄海縣,地緣和人緣,使潮人出門被稱“福佬”,所以把林道乾也歸入“福佬”一族並不太離譜,只不過林道乾幾代以前的祖宗已遷來饒平蘇灣都鳳嶺林厝園(今澄海蓮下鎮程洋岡村頭)。他就在鳳嶺林厝園出生,而且他小時澄海縣已建制,所以他的籍貫無疑應為“廣東澄海”才是正理。月浦是逃亡棲居地康熙版《澄海縣誌》卷十九《海氛》載:“林道乾,浦都月浦人,為潮州府吏,有罪,亡命海上為盜,初聚黨不滿百,破鷗汀背漸可二百餘……”把林道乾說是浦都月浦人,到了嘉慶版《澄海縣誌》就把“浦都月浦人”整句抹去,說明修志人員在修志中已發現有誤載的跡象。
林道乾為什麼為會被誤為月浦人?其一是嘉靖四十二年,林道乾一夥為都督俞大獻追逐,遁入桑浦雞籠山於月浦、沙山頭一帶出沒活動,繼又揚航經台灣基隆(也稱雞籠山)又從該地退往台灣赤坎城督造船隻。也即是說,嘉靖年間月浦曾一度被林道乾作為進退之地盤,月浦有其一定的社會基礎或同黨;其二是萬曆元年至四年的征剿。康熙版《澄海縣誌》卷十九載:“萬曆元年大發兵剿之,道乾先逃,後為其黨所殺。”有的志書則雲“赴水死”。其實道乾逃往暹羅,既又潛回潮,從家鄉林厝圍等處招丁壯再度往暹羅南北大年港,上面所說,此期間鳳嶺林厝圍村慘遭官兵剿平屠村,道乾親鄰四處逃難,有不少人逃往月浦。把林道乾親鄰之逃難棲居當作林道乾的出生地,顯然也是個誤區。南灣不是出生地
《明史》記載
《明史》記載
《澄海縣誌》歷來說“林道乾澄海人”,但各個版本所說的都不一致,如上所說,康熙版《澄海縣誌》說:“林道乾浦都月浦人”,嘉慶版《海氛》中沒有說明林道乾籍貫何方,只寫“道乾少為潮州府吏,有罪,亡命海上為盜,機警險詐過於諸寇,性嗜殺……”而《澄海縣誌》現代版則寫明:“林道乾(生卒年月不詳)澄海縣蘇灣都南灣村人(今灣頭鎮)。明時海上武裝力量首領,也是明代拓殖南洋的著名人物”。新《澄海縣誌》的根據是晚清李勛的《說吷》,該書卷十二《張璉林道乾》載:“府志載張璉(饒平人,紀元本末曰黜生,獻征錄曰縣胥,未知孰是)林道乾(澄海南灣村人,志稱惠來人誤)二賊俱以誅死,也非實錄……”又說“道乾更名林語梁,在臣海澳中,欲會大泥國入寇”。李勛對林道乾出生地之肯定:“林道乾,澄海南灣村人”之說不妥,或者說只對一半,說林道乾澄海人或說澄海蘇灣都人都對,但不是南灣,南灣是林道乾之賊窩,是他反海禁的第一個灘頭陣地,也是他的第一個根據地。
林道乾為什麼會“亡命海上”?康熙版及嘉慶版《澄海縣誌》均寫林“任潮州府吏有罪,亡命海上”。他究犯何罪?就是抗拒執行海禁政令。從不滿到拒行政令而獲罪,到離開家鄉,夥眾聚集南灣,儘管鳳嶺林厝園與南灣同屬蘇灣都,畢竟道乾一夥至南灣是客地住札。他在南灣究竟住了多久,為什麼要選擇南灣這塊寶地作為賊窩?縣誌中載:“初聚黨不滿百,破烏汀背(寨)漸可二百餘”,至少在此期間就駐札南灣,因南灣靠近海濱,相對與鄉鎮拉開一定距離,官兵巡勇少到,既便於海上通貨,又避開官兵耳目,萬一有動靜,可乘船過南澳,南灣也有姓林群眾住居,但與道乾並非一脈,南灣林姓無人認道乾是該村人。南灣村只是一種寄居駐足,而且是商寇集團的事業行為,怎麼能說就是蘇灣人?所以“南灣人說”也是個誤區。

籍貫考錄


1、福建泉州人(上海辭書出版由社1979年版縮印本《辭海》1272頁)
2、福建泉州人,一說廣東澄海人(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新版《辭海·中冊》3614頁)
3、澄海縣蛇浦都月浦人(清·康熙版《澄海縣誌》第五冊卷之十九)
4、澄海縣舵浦都月浦人(清·雍正版《澄海縣誌》第四冊卷之二十)
5、澄海縣蘇灣都南灣村人(今灣頭鎮)(1992年新版《澄海縣誌·人物傳》卷三十四838—839頁)
6、澄海縣蘇灣都南灣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版《潮汕百科全書》331頁)
7、澄海縣南灣村人,志稱惠來人誤(1949年版邑人李勛《說映》卷十二242頁)
8、惠來的林道乾(1995年版杜松年《潮汕大文化》106-107頁)
9、澄海縣南灣村人(1995年12月30日陳錫坡《林道乾究竟何許人》)
10、澄海縣蘇灣都南灣村(1996年4月22日黃綠波《傳奇人物林道乾》)
11、澄海蘇灣都南灣村(今灣頭鎮)人(2000年3月2日陳由亮《林道乾:早期海外貿易開拓者》載《汕頭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