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青嵐地質公園位於潮州市饒平縣樟溪鎮,面積為23.22平方公里,分青嵐—香爐山、坪溪-雙髻娘山兩個園區,距離饒平縣綠島旅遊山莊5公里,粵東地區唯一的省級地質公園。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是粵東地區唯一的省級地質公園,是錢東綠島的附屬景區。經專家考察研究,驚天發現此間方圓百里2億年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火山運動形成現在的地質奇觀,大自然巧奪天工雕刻出青嵐地區由岩洞、石林、群峰、峽谷、石臼群等奇特瑰麗的典型花崗岩地貌,而罕見的花崗岩洞,被譽為驚天發現,別處難覓,堪稱國內一絕。走進岩洞,清澈泉水叮咚吟唱,有石皆勝跡,無洞不傳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公園“雄、奇、險、秀”的天然壯觀景象,“象形石”形態萬千、栩栩如生,意喻深刻;數千個大小不一千姿百態的石臼在河谷中隨處可見,有的象冰臼,有的象壺穴,饒平青嵐地質公園,一個積澱億萬年而亘久的自然勝地,來此探尋天地奇觀,喚起您對大自然的持久讚歎與永恆仰慕!

徠2018年2月,饒平青嵐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擬授予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景觀介紹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力的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是研究、了解地球發展歷史的主要依據。廣東饒平青嵐省級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西部,總面積17.16平方公里,是以花崗岩地貌、流水侵蝕地貌為主體,火山岩和地質構造等要素構成的綜合性地質公園。該地質公園主要由以石臼壺穴群為特色的青嵐峽谷園區、以火山岩地質科學研究為特色的鵝面寮園區、以熱礦溫泉等水體地貌為特色的坪溪溫泉園區三大園區組成。青嵐峽谷晶洞花崗岩地貌與流水侵蝕地貌的完美結合,構成了以“石臼壺穴群”為古地質遺跡奇特景觀的園區。園區內長達8公里的怪臼谷在河床中、岩洞下遍布著數千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絢麗多彩的石臼壺穴,奇觀隨處可見。花崗岩通天洞洞中有臼、臼中有洞,每石皆故事、每洞皆傳奇,他處難覓,堪稱一絕。

開發保護


廣東饒平青嵐省級地質公園自2012年8月獲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批准設立以來,饒平縣嚴格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探索採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在完善規劃管理、加強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和搞好地質科普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旅遊龍頭企業潮州綠島旅遊度假區有限公司在建設資金籌措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精雕細琢。項目規劃總投資3億元,首期項目累計已投入8600多萬元,完成地質博物館、景觀工程、青嵐溪谷水土防護工程、核心區觀光路道、進園專用公路、大型生態停車場及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將地質科普、生態環境、潮俗文化等資源有機結合,把青嵐省級地質公園建設成為一處集地質觀光、科普科考、休閑度假、生態與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基地。

開園儀式


經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批複同意,由饒平縣人民政府主辦、饒平縣國土資源局承辦、潮州綠島旅遊度假區有限公司協辦的廣東饒平青嵐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儀式於2015年8月22日上午在青嵐地質公園主碑廣場舉行。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巡視員沈紹梅、副巡視員張超群、地質環境處處長陳厚松、財務處處長邱毅、地質環境處主任科員羅娟,潮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少宏,佛山地質局局長許漢森,潮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庄湃澍、副局長詹恩惠,潮州市財政局副局長孫少珊,潮州市發展改革局副局長鄭少偉,潮州市文物旅遊局副局長吳永利等領導,饒平縣委書記馬儒生、縣長林文鋒等縣四套班子有關領導,以及縣直相關部門和有關鎮負責人參加了揭碑開園儀式。
揭碑開園儀式上,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張超群向饒平縣縣長林文鋒授予廣東饒平青嵐省級地質公園牌匾,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巡視員沈紹梅、潮州市副市長陳少宏、饒平縣委書記馬儒生和潮州綠島旅遊度假區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捷有共同為青嵐省級地質公園主碑揭幕,標誌著青嵐省級地質公園向多功能景區和國家級地質公園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天,在青嵐省級地質公園還舉辦了“遠古的回聲”地質科普教育主題活動和“光影青嵐、魅力饒平”粵東三市攝影大賽開鏡儀式,粵東三市攝影愛好者、遊客和旅行社踩線人員紛紛慕名前來,進園參觀和參加活動的超過3000人。

科研意義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饒平青嵐地質公園
作為粵東地區首家省級地質公園,廣東饒平青嵐省級地質公園具有重要的地質遺跡保護和科研意義。其順利揭碑開園,將使其成為粵東地區乃至廣東省地質科普的重要平台和大眾認識地球、了解地球的重要窗口,促進地質公園保護區及周邊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填補粵東地區地質旅遊區的空白,提升饒平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進旅遊產業發展,實現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地質科普教育和帶動旅遊經濟發展多贏目標。據了解,饒平縣正著手青嵐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申報創建工作,該縣將以青嵐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為新起點,嚴格按地質公園保護管理相關規定加強地質遺跡資源和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廣泛開展地質科普宣傳教育,按照國家級地質公園標準完善配套、優化環境、提升服務、打造品牌,力爭順利創建為國家級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