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游隼

擬游隼

擬游隼(學名:Falco pelegrinoides)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隼,外觀像游隼,但形體較小,體長只有35 ~42 厘米。它們的上身與游隼的都呈灰藍色,但較淡色,且略呈淡黃色。頸部紅褐色。雌鳥比雄鳥大,外觀相似。雛鳥的上身呈褐色,下身的斑紋較淺色。棲息在半沙漠及乾旱的小山上,在山崖上築巢。喙較短,先端兩側有齒突,基部不被蠟膜或須狀羽;鼻孔圓形,自鼻孔向內可見一柱狀骨棍;翅長而狹尖,扇翅節奏快;尾較細長。飛行快速,善於在飛行中追捕獵物。分佈在北非沿岸及加那利群島。主要是留鳥。

外形特徵


擬游隼
擬游隼
擬游隼體長35~42厘米,翼展80~100厘米,雄鳥重275-310克,雌鳥重315-348克。背灰色,下體偏白,眼下具狹窄的黑色線條,灰色的眉毛清晰可見。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與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對比較明顯,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淺,下體色淺,以頸背具鐵鏽色斑和棕色塊斑為特徵。頭頂及后眉紋也多少沾棕色。幼鳥褐色重,下體多黑色縱紋,頸背色淺並沾棕。虹膜褐色;鳥喙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棲息環境


常見於半沙漠的岩石山丘,峽谷和山脈。沿著海邊懸崖接壤的沙漠和半沙漠。在北非平原和河谷重疊的周邊狩獵。這是一種生活在乾旱地區定居的物種,但不排除冬季時一些年輕的擬游隼向較溫暖的地區運動和擴散。

生活習性


飛行迅速。多單獨活動,叫聲尖銳。通常在快速鼓翼飛翔時伴隨著一陣滑翔;也喜歡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鴨、鷗、鳩鴿類、烏鴉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偶爾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性情兇猛,即使比其體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等,也敢於進行攻擊。由於它主要是在空中捕食,因而比其他猛禽需要更快的速度,所以具有相對較大的體重,有象高速飛機一樣的可以減少阻力的狹窄翅膀和比較短的尾羽。大多數時候都在空中飛翔巡獵,發現獵物時首先快速升上高空,佔領制高點,然後將雙翅析起,使翅膀上的飛羽和身體的縱軸平行,頭收縮到肩部,以每秒鐘75—100米的速度,呈25度角向獵物猛撲下來。靠近獵物的時候,稍稍張開雙翅,以銳利的嘴咬穿獵物后枕部的要害部位,並同時用后趾擊打,使獵物受傷而失去飛翔能力,待獵物下墜時,再快速向獵物衝去,用利爪抓住獵物,這一切就象用電子計算機控制一樣,異常迅速而準確。最後它將獵物帶到一個較為隱蔽的地方,用雙腳按住,用嘴剝除羽毛后再撕裂成小塊吞食。有時也在地上捕食。與這種捕食方式相適應,它的跗跖變得短而粗壯,抓握獵物的腳趾也變得細而長。叫聲沙啞的keck-keck-keck聲,似游隼。

分佈範圍


擬游隼分布圖
擬游隼分布圖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中國,埃及,厄利垂亞,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利比亞,摩洛哥,尼日,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突尼西亞,土庫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茲別克,葉門。
旅鳥:布吉納法索喀麥隆吉布地,希臘,義大利,肯亞,黎巴嫩,馬里,馬爾他,尼泊爾,葡萄牙,卡達,塞內加爾,土耳其。
原產地不確定:衣索比亞。

繁殖方式


在稀疏的植被覆蓋著的山峰的懸崖上築巢,非常喜歡呆在窩裡,每年重複使用相同的築巢地點。也可以選擇使用其他種類的舊巢。一般每窩產2至5個枚卵。孵化期持續30天。

亞種分化


無亞種。(註:曾經作為游隼的一個亞種——北非亞種處理)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很廣,因此不接近物種標準下的弱勢閾值範圍(分佈區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以下,棲息地質量,人口規模和分佈區域碎片化)。人口數量趨勢是穩定,因此該物種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擬游隼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