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芙蓉石
葉蠟石經過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
壽山石雕是以福建壽山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藝品。壽山石雕造型有著人物、花果、動物、山水風景、印章,為福建工藝品“三寶”(脫胎漆器、壽山石雕、角梳)之一。
常被稱為芙蓉石的石料有兩類,一是石英石類的芙蓉石,又稱“玫瑰石英”、“薔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種桃紅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塊體,有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多產於新疆、內蒙等沙漠上,硬度較高,普通刀具無法雕刻,莫氏硬度為7,也稱為戈壁玉等,價格偏低。另一類為葉臘石類,為粘土礦物,即壽山芙蓉石,是壽山石中產量最大的一種。其硬度較低,約為3,可以使用常規刀具雕刻。
中國的芙蓉石出產於福建福州。芙蓉石主要用於雕琢項鏈、雞心以及小型擺件等。芙蓉石以色深為佳,桃紅色越深越好,如近於白色的淡桃紅色則價值甚低。
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喜愛壽山石之風更盛,先石也更加講究。名貴的芙蓉石自然得到清朝皇族的寵愛。康熙帝御寶“御賜朗吟閣寶”即為白芙蓉石所制;雍正帝用的“壺中元”、“和碩怡親王寶”、“膺天慶”印璽皆為芙蓉石章;乾隆皇帝一生所用的壽山石印章,竟多達百餘枚,其中不少是芙蓉石章。
清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臨終時立下詔書:立皇太子載淳為太子,派載恆、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並規定他御用的“御賞”田黃石印章與“同道堂”芙蓉石印章,作為他“殯天”之後下達詔諭的憑信,“御賞”章作為“印起”,“同道堂”章作為“印訖”,必須同時加蓋方為有效。皇帝將“御賞”章賜太子載淳,“同道堂”章交由皇太后保管。載淳于同年七月登基,改年號為“祺祥”,可是只過三個月,西太后慈禧便發動了政變,或殺或貶了幾位顧命大臣,將政權連同兩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改年號為“同治”,垂簾聽政。這個歷史有名的“祺祥政變”的故事,說明了壽山石不僅貴為御用,還參與了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
從乾隆帝祭天時將田黃石作為供品后,田黃石有了“石王”的美稱。有“王”就有“后”。芙蓉石雍容華貴,細膩脂潤,而且清朝皇帝將田黃石章與芙蓉石章一起作為下達詔諭的憑信,芙蓉石順理成為“石后”。
2002年4月,在北京華辰拍賣會上,有一對康熙皇帝御用的芙蓉石印章,估價僅80-100萬人民幣,成交價卻高達390萬人民幣,創下了芙蓉石章的天價。
這對印章是康熙皇帝晚年的用印,質地溫潤細膩,平頂浮雕雙夔博古鈕,雕工精緻。
根據《秘殿珠林》卷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帝自擇“戒之在得”四字印文,以紀念在位即將60年。次年5月,康熙帝在避暑山莊命大學士、著名畫家張照擬定字體,並由梅玉鳳刻成。這對印章常鈐於康熙晚年的御筆書畫之,《石渠寶笈》中屢有著錄。兩印的印文也是康熙晚年心境的實錄。“戒之在得”折射出他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與警惕之心;“七旬清健”則反映了他對晚年身體健康的期待。
康熙去世之後,這對印章和其他康熙生前的用印一起封存於紫禁城內。1900年八國聯軍侵擾,大多數康熙璽印散失,部分流散歐洲。據了解,這對印章曾於20世紀初出現於法國某拍賣會,后一直秘藏於外國收藏家之手,此次重現於京城,尤顯珍貴。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有很長一段時間,芙蓉石無人開採。抗日戰爭期間,福州淪陷,傳說日本人曾經繪製壽山石礦區圖,並開採芙蓉洞。1989年,加良山的芙蓉石礦重新開採,有人在洞口掘得芙蓉石薄片,老石農說這是日本人鋸石時留下的殘片。
將軍洞芙蓉石印章
據地質勘探,芙蓉石礦脈呈螺旋柱狀,金字塔形。加良山主峰上半部出產的芙蓉石質地最佳,半山腰所出之石次之,同峰東邊所出之石質地較粗,再向東則為大面積的葉蠟石露天開採礦區。早年,石農靠手工開採,難度大,效率低,產是甚微。如今山上有30多個礦洞,開採設備好,礦洞深,出產了不少色澤艷麗,前所未見的優質芙蓉石。尤其是薄層型的新型芙蓉石的出產量更大,成了普通刻藝人的主要用料。
壽山芙蓉石博古牌
芙蓉石的另一特點是含砂多。名貴的芙蓉石夾在堅硬的圍岩之中,肌里有黃色、白色或灰色的塊狀砂團,這種砂團或砂線的分佈沒有規律,在石中穿來穿去。看起來大塊的芙蓉石剔除砂質后,可能所剩無幾;而有些表面石質很好,雕刻到里可能會發現有砂線或砂團,常常使藝人感到頭疼。所以塊度大而純潔的芙蓉石章或圓雕作品十分難得。通常含有黃砂的芙蓉石質地最好,含有青色砂的多為老性芙蓉石的結晶體。芙蓉石中還常有粉白色的斑點,石農稱之“卧虎屎”。老石農說:早年,隨著世道的興衰,芙蓉洞時開時廢,人跡罕見,十分荒涼,山上有老虎出沒。由於芙蓉礦洞冬曖夏涼,自然成了老虎最好的住所。老虎在洞中拉屎拉尿,滲入芙蓉石的礦脈,變成了“卧虎屎”。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卻為芙蓉石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古人推崇芙蓉石:“貴則荊山之墣,藍田之種;潔則梁園之雪,雁盪之雲;溫柔則飛燕之膚,玉環之體。”
民國時福州名人張宗果(名俊勛,字幼珊)在《壽山石考》中評芙蓉石“如西子不施脂粉,而意態淑真尤動人”。又說“芙蓉大類拒霜花詩人之美,芙蓉曰初日,曰初曉,以其可愛處不止天然去雕飾,映日倍襯其白,初曉猶明皎足辯。半山之佳者人慾白仍紅,疑是斜陽柳絮”。
著名金石書畫家陳子奮先生在《壽山石小志》中贊:“黃芙蓉則淡黃與朱黃,通靈明媚處,大有桔柚玲瓏映夕陽之韻致。紅芙蓉則紅塊片片,濃若牡丹,嬌艷奪目。琉璃滿地,瑪瑙堆盤,不能過之。芙蓉石之質與色,直可與田黃凍石雄峙壽山。古從重其雅潔,擬以羊脂。”
著名書畫家龔綸(字禮逸),在其所鞽的《壽山石譜》中稱:“芙蓉石溫潤凝膩,山坑之石無其比,名曰芙蓉,豈以類初曉之木芙蓉花耶。”
篆刻家韓天衡先生對芙蓉石評價很高:“白芙蓉是壽山石中有別於其他所有坑石的佳品,色白質純,真可與田黃石雄峙。”
著名金石書畫家潘主蘭先生一生吟誦壽山石詩很多,他92歲時賦詩吟芙蓉石道:
玉腕冰肌比石頭,躊躇總覺不相侔。
藕尖白有芙蓉凍,麗質當推第一流。
芙蓉石制香爐
清代的玉爐很多,但用芙蓉石製作的爐卻極少,這是因為做爐需要較大塊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紋很多不宜使用。中國芙蓉石的產量小,顏色與質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爐顏色艷麗,用料多,雖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紋,但已實屬不易。
芙蓉石的種類很豐富,按礦洞的名稱與位置分為將軍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按色澤與質地可分為:白芙蓉石、黃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紅芙蓉石、青芙蓉石、綠若通芙蓉石、竹頭窩芙蓉石、瓷白芙蓉與半粗芙蓉石等。
壽山芙蓉石圖片集
黃芙蓉石 芙蓉石的貢色有桂花黃、枇杷黃、牙黃、蜜蠟黃等,十分鮮艷嫵媚。但是多有白色透出,欲求色純者極難。
紅芙蓉石 有蠟燭紅芙蓉、醉芙蓉、紅花芙蓉石等。
蠟燭紅芙蓉石 色艷紅,質細潤,如蠟初熔,光澤煥發,嬌艷鮮美。
醉芙蓉石 芙蓉石中有淡粉紅或者肉紅者,稱變“醉芙蓉”。如貴妃醉酒,白裡透紅,春光溢射,美艷奪目,是極為稀少名貴的品種。
紅花芙蓉石 在折色芙蓉石中,質地通靈,肌里含牡丹斑點,發朵朵鮮花沉浮其間,十分别致。石質極為通靈者稱之“紅花凍”,極為罕見。
五彩芙蓉石 紅、黃、白、青、赭諸色相間的芙蓉石。
綠若通芙蓉石 有一些青色的芙蓉石,青中帶黃,石質微透明,似新篁出枝,常有紅色斑或筋絡,很是可愛。質地與色澤純者難求。按出產的年代,人們將傳世芙蓉稱為舊芙蓉石,現代出產的稱為新芙蓉石,新芙蓉中又按石性為老性芙蓉與嫩性芙蓉石,石性成熟而格紋少者謂老性,質地比較松而格紋多者謂之嫩性。許多玩石者都認為舊芙蓉經新芙蓉石好。我們以為,舊芙蓉石因為把玩已久,火氣褪盡,顯得溫文爾雅,老到成熟,自然十分雍容穩重;而新芙蓉石總有火氣,上品新芙蓉石若伴人日久,自當會與舊芙蓉石一樣可人。
將軍洞芙蓉石
相傳,清乾隆年間,加良山頂的天峰洞所出之芙蓉石質地純潔無暇,細膩如脂,堪稱芙蓉石之極品,好石者爭相求之。當年一位喜好壽山石的將軍憑藉權勢將礦洞霸佔為已有,以後此所出之石人們稱之為“將軍洞”芙蓉石。
瓷白芙蓉石,又稱陶白芙蓉石,不透明,以其色澤如陶瓷一樣潔白而得名。瓷白芙蓉石夾在礦脈的圍岩中,質地鬆軟,開掘的震動會引起塌方。這種芙蓉石產於將軍洞礦脈,將軍洞是井式礦洞,早年開採時遇到瓷白芙蓉石只好放棄開採。如今設備好,或是露天開採,瓷白芙蓉石就時有出產。
老性芙蓉石的蠟質較強,已經十分脂潤,不必上油保養。作品完成時藝人已經上蠟揩光,玩家只需以細布揩擦就可以了。純白細膩的芙蓉石,如“藕尖白”等,不僅不能上油,也不宜過分撫摸,講究的行家品玩時,要戴上薄薄的白色手套。對於有些格紋較多的新性芙蓉石,有人少許上油保養。
芙蓉石潔白細嫩,久沾油漬則變灰暗,失去光彩,所以應忌與油觸染,必先凈手或戴白手套,人們常說芙蓉石天生麗質,何需“塗脂抹粉,喬裝打扮”,凈手撫玩,即有梁園雪與貴妃膚之美感,忌乾燥高溫。
壽山芙蓉石
瓷白芙蓉也叫白土,類似白堊。但瓷白芙蓉常有透明部分,並有粉紅色。這是和大山白土,巴林白土的區別。夾線芙蓉即由兩邊圍岩包夾住的芙蓉,常見的情況是呈板狀,一面較好,另一面較差。有時從側面看有流水痕,市面上的高浮雕山水,人物大多由此石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