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位於泊頭市區清真街南端,北距滄州市40公里,京滬高速公路出”南皮”口西行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佔地面積11200平方米,房屋近200間,建築面積2919.78平方米。
泊頭清真寺由主寺和女寺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為三進庭院,坐落在東西向中軸線上,三進院分設正步、正冠和靜步三塊石頭,主殿建築面積1595平方米,採用卷棚式建築形式,中間高前後低,殿內被金絲楠木的柱子分割成不同的空間,北配殿陳列百鳥松條幾 ;寺內存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時的匾額,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清真寺恩功記"碑,另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修的磚刻。
2001年6月25日,泊頭清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二年(1404年),泊頭清真寺始建 。
隆慶六年(1572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泊頭清真寺進行了修葺 。
崇禎(1628年—1644年)年間,泊頭清真寺進行了擴建 。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泊頭清真寺重修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到泊頭清真寺傳教考察 。
解放(1949年)前,泊頭清真寺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先後建立“貧民夜校”、“工人夜校”等黨外組織 。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中,泊頭清真寺遭到破壞 。
1982年,國務院宗教局、河北省文化局及泊頭市人民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對泊頭清真寺進行修繕 。
2005年,國務院宗教局、河北省文化局及泊頭市人民政府共投資700多萬元對泊頭清真寺進行維修 。
泊頭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規模龐大且配置齊全,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築群。該寺在明萬曆、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清代康熙、嘉慶、咸豐、光緒,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寺內現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匾額,另有光緒三十四年,民國19年重修的磚刻。寺內還存有一個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真寺恩功記”碑等。
泊頭清真寺坐西朝東,正門門樓闊三間,高十米,單檐歇山,古棚出廈,琉璃瓦頂,朱門銅飾,門媚楷書“化肇無極”,“清真寺”黑地金字懸於上方。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繼之青磚布瓦,雕花圍牆,門臉建築頗有氣勢。
前庭院寺內院落分為前庭、中庭和大殿。
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克樓,灰牆紅柱,石雕斗拱,攢尖綠頂,飛檐高翹。樓內下為閣,上為廳,四周裝有四字形花梭欄桿,頂部有木質木雕裙腰板、垂花柱,木作精緻。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各建築為重檐頂,相互映輝,華麗堂皇。
中殿由望月樓、南北便門、南北配殿、東耳房組成。望月樓為中院起點,下層為閣,磚砌石牆,飾圓窗,四周以12根方柱築成圍廊,上起四面飛檐,廊柱間加棱形花欄桿;上層為廳,全木結構,外有窄廊,可過人,四周圍卐形花欄桿,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垂花柱。此樓二層三蒙,重檐轎子頂(上層為重檐,下層為單檐),綠琉璃瓦罩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綠琉璃瓦制。
望月樓又稱班克樓、邦克樓、宣禮樓。望月樓: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逢伊斯蘭教曆9月1日,登樓望月,見新月進入齋月。班克樓: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邦答,即晨禮,俗稱喊“班克”),現有鐘錶,按時間禮拜,不再宣禮。
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且與義學石在一線,面向後坐進數尺,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衣殿閣,出四跳斗拱層數多,出檐深度大,薄威華貴。
大殿庭院(丹埠)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向南北講堂,南講堂為阿文小學,北講堂為阿文大學。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設有沐浴室、燒水間十六間。
內部構造
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原有明清兩代皇帝、太子太保衍聖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現僅存“清真光明”匾一塊,藏於班克樓內,其他均為1982年以後所書。其中“聖旨”系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文革中丟失,1982年後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刻製成匾;“清真光明”匾系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清真垂教”匾系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清真”匾系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清真寺”匾系著名書法家陳叔亮1984年所書;“萬古長青”匾系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孫軼青1992年所書;其餘題匾者有:張之洞、紀曉嵐、民國總統黎元洪(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
大殿南側有女寺宅院一座,坐北朝南,大殿3間居中,東西兩側為水房和宿舍、大殿北側為阿訇院,設計精巧,建築別緻,為阿訇誦經、食宿及“海立幾”學習的地方,環境甚是幽雅安靜。易州清真寺不僅以其歷史悠久、建築別緻而著稱,更以教民重教愛國、團結友善而為人稱頌。老阿訇馬世元(1875一1949年),人稱京西馬三爺,為人正直,深明大義,曾於“八國聯軍”入侵易州地界時,將清真寺當作避難所,不分回漢,廣收鄉民,為人稱頌時有漢族紳士朱兆豐為表謝意,曾撰刻抱柱匾懸於寺內,上書“淬來五國雄兵,嘆浩劫*人,孰克拯難水火”;“幸托一方福地,樂善懷無我,同欽誼薄雲天”。在兩豎聯之間題“洞天福地”匾文1篇;
“庚子之變,洋兵來易,其不守約束者,不免肆擾,婦孺無所逃避,幸清真寺內有隙地一方,經執事結廬覆庇,贍以糜粥,夜則支更,晝則環衛,訇余無稍懈。其尤難者,人聲鼎沸,恐被知覺一牆之蔽,掌教諸君苦心勸止,甚至環拜跪泣,俾數千眾保命全節,其德甚莫大焉,不僅身受者眷結圖報,即局外人亦感德無極矣。豐寄居茲之,眷口亦得庇其間,故謹記其事,亦酬其德於萬一雲爾”。
泊頭清真寺收到書畫作品多件,擇其要者有:著名畫家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書法一幅,隨贈徐悲鴻所做國畫(馬)一幅,畫上附詩:靜文愛妻存 伏櫪寧終古 窮追破寂寥 風塵動廣漠 霜草識秋高 定溯河源住 馬夷會見招 微能奔走耳 未死未辭勞 廿八年五月星海客中;著名回族畫家梁崎(泊頭西南曹庄人,曾任天津市畫院畫師,天津市美協會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贈該寺對聯一副,另作國畫(山水、花卉)四幅;孫軼青(曾任國家文物局長,全國政協六協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二幅;紅楓(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書法二幅;沈鵬(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一幅等。
大殿正門兩側抱柱楹聯:
上聯:遠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無息止
下聯:含理世定妙世遣天造物有本原
系書法家劉東聲於1995年所書。(劉東聲,北京人,回族)
沐浴室內西牆懸掛對聯:
上聯:清水一瓶衝去酒色財氣
下聯:古蘭卅部講盡禮義廉恥
敬錄長官清真寺張之洞楹聯,丙子年仲秋(1966年9月)王守訓書(泊頭人,文化館幹部,回族)
(註:長官鎮系山東省寧津縣回族聚居地)
置北講堂內的:
書法家劉奎印於1993年(癸酉)為泊頭清真寺撰聯:
上聯:古寺煥新姿月朗風清歌盛世
下聯:小城留勝跡蘭香菊馥誦真經
泊頭清真寺無論是佔地面積、建築規模,還是歷史年代、藝術價值,在整個華北地區來說,都堪稱是清真第一寺。泊頭清真寺也是2A級景區。
泊頭清真寺不僅馳名國內,且在國外伊斯蘭教界亦享有一定的聲譽。1935年,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曾來傳教考察。解放前,清真寺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先後建立過“貧民夜校”、“工人夜校”等黨的外圍組織。“文化大革命”中,該寺遭到破壞。自1982年起,國務院宗教局、省文化局及泊頭市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對該寺進行修繕,現主要建築已按原樣修葺一新。2005年,國家將投資700多萬元維修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期將歷時三年。
手抄《古蘭經》
泊頭清真寺內收藏較為豐富,有古代帝王、名人的題匾,有近現代名人字畫,有自明代(14世紀)開始手抄的《古蘭經》阿文本多卷、漢文本600米長卷以及石刻《古蘭經》,有明代進士石三畏贈送的百鳥松條幾,有清代乾隆年間立的《清真寺學田記》碑,還有較珍貴的明清瓷器、銅器等 。
泊頭清真女寺
泊頭清真寺是華北地區佔地面積和建築規模較大且配置齊全的建築群,風格獨特,既有阿拉伯風格,又有中國建築特點,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還融合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集建築、雕刻、彩繪、書法等於一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 寺院木料由來
據傳,明朝末年(17世紀),崇禎皇帝為修繕金鑾殿,從南方伐來大批大料經運河北上,船經泊頭馮家口時,李自成已率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泊頭在朝的回族官員御史石三畏、禮部沿書余繼登,用這批木料修繕了清真寺 。
● 地理位置
泊頭清真寺,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清真街南端、運河西岸 ,北距滄州市40千米,地處京滬高速公路出“南皮”口西行5千米 。© 2021 Baidu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泊頭清真寺
● 交通
途徑泊頭清真寺的公交線路有泊頭公交2路、泊頭公交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