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峰

宜春文筆峰

文筆峰是明天啟二年(1622年)夏天開工,第二年冬天落成。它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造型獨特,圓錐形,尖頂,高30米,塔基為六棱形,直徑10米。內分7層,列級盤旋而上,每層均十分寬敞,最低層可擺放8個圓桌,最高層可擺放4個圓桌。從此,文筆峰牽引著無數關注的目光,成了宜春人的精神寄託,也成了宜春城一大標誌性景觀。

基本信息


數百年來,在宜春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順口溜:“東門筍,南門塔,西門鼓樓洞,北門秀江橋。”其中所說的東門筍,就是文筆峰。文筆峰是一座磚塔,因位於城東,並且形狀似竹筍,宜春人把它通俗化,稱其為東門石筍。
自唐朝會昌年間,宜春學子盧肇、易重奪得江西歷史上第一、第二個狀元之後,宜春教育愈加興盛,學風濃郁,人才輩出,唐朝三十多人中進士,宋朝五十多人中進士,名符其實地享有“袁州進士半江西”的盛譽。然而,不知是何緣故,到明朝時開始大幅度滑坡,進京赴考經常失望而歸,有的年份居然一個進士也考不到,呈現一派蕭條落敗的景象,令宜春上下扼腕嘆息,焦急不安。
心有不甘的人們紛紛查找其中的原因,左分析,右判斷,最後還是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說法:袁州府城山之龍脈“自南來,水從東注,層巒疊嶂,非不環拱”;只是“秀江一派瀉盧洲尾”,即秀江過盧洲之後朝北流瀉,再不環拱袁州城。
為了改變盧洲尾“強抱之脈微,貴砥柱之力峻”的現狀,宜春知縣王家賓與袁州知府、宜春鄉紳以及文人學士一起商議,決定在盧洲尾的東南岸水口山麓“建文筆峰鎮之”,以“連翩雀起,繼盧、易而魁天下”,重振宜春文運,續寫宜春輝煌。

其他信息


徠文筆峰落成后,宜春的廣大文人學士紛紛吟詠唱和,胸臆歡快,祈求希冀。主持此事的宜春知縣王家賓贊曰:“崔嵬者峰,倬彼震方。挹茲辛流,回瀾於狂。濟濟多士,應時其昌。於萬斯年,邦家之光。”歷朝歷代的其它名人學士也留下了不少詠嘆文筆峰的佳作。果然,天啟五年會試,後來成為著名民族英雄的宜春考生袁繼咸即中得進士。
數百年來,文筆峰一直都是宜春人登高覽勝的風景點。登上矗立於秀江之濱、盧洲之尾的文筆峰,舉目四眺,美麗的宜春景色盡收眼帘。東面,田野鬱鬱蔥蔥,牛耕羊叫,人們在辛勤勞作;南面,仰山層層疊疊,隱隱綽綽,展示著別樣風景;北面,秀江蜿蜒穿過,時而奔騰跳躍,時而淺吟低唱,好一幅美輪美奐的圖畫;西面,古城巍然而立,樓宇櫛比鱗次,亭閣錯落有致,景觀獨特無比。1959年底,文筆峰被批准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筆峰歷經三百餘年的風風雨雨,先後在清初順治年間和民國初年遭受了兩次小劫難,但都損壞不大,並未傷筋動骨。然而,文化大革命這場千古浩劫,卻讓文筆峰被當成“四舊”而拆毀,並在原基礎上建水塔。一座獨具風格而且內涵深遠的文物,就這樣毀於一旦。
撫今追昔,文筆峰古塔的興廢,不能不讓人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文筆峰的丰采依然銘刻在宜春人民的心目中,長留在宜春的史冊里,成為永恆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