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川
白道川
目錄
據《寰宇記》載,白道在原陽鎮(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當路有千餘步土白如石灰色,遙去百里即見之,即陰山路也”。白道所在的山脊也因之稱為白道嶺。北魏時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雲,在白道嶺上有城垣遺跡,疑為趙武靈王所修之長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23—452年在位)時期,在白道嶺上修建行宮,“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唯台殿而已”。從拓跋燾至元宏,多次巡幸陰山,駐蹕行宮,處理政務。正光(520—525)間,六鎮各族起義,破六韓拔陵率義軍扼守於此,屢敗魏軍。北齊、北周時期,突厥興起於蒙古草原,並向南牧,將敕勒諸部逐出漠南。在白道嶺西南的敕勒川也就隨之通稱為白道川。《寰宇記》引《冀州圖經》所載:“白道川,南北遠處三百里,近處百里,東西五百里”。隋開皇五年(585),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徵得隋朝同意,“居白道川內”。唐太宗貞觀三至四年(629—630),唐將李靖、徐世績等分率10餘萬兵會師白道川,在白道口大破東突厥頡利可汗。唐朝先後設雲中都督府、雲中都護府、單於大都護府管轄該地。遼金以後稱豐州灘或豐州川。其前後史地沿革、民族居遷詳“豐州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