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1959年7月,學院前身工企專業在機械系內成立;1975年11月17日,改為自動化系;1993年9月14日,由自動化系和機器人研究所合併成立“自動化信息工程學院”;1996年9月,自動化信息工程學院與計算機系合併,成立“信息工程學院”;2011年1月,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成立。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本科專業3個;有學生2126人;有專任教師89人;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
經過“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的建設,學院擁有近5000平米的現代化信息大樓及價值5000多萬元國內一流的實驗設備和裝置;承擔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企業的重要研究課題經費近億元,在流程工業先進控制技術、複雜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新理論新方法、新能源控制關鍵技術、新型感測器網路及信息融合等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獲得一大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成為我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和智能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並在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全國“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排名前20%。
學院所設學科和專業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工程應用技術,全面對應自動化和信息領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高級人才需求。其中,本科專業3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智能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含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系統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寬口徑培養人才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控制工程、儀器儀錶工程。自動化專業是教育部CDIO特色專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北京市重點學科,還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為適應快速發展的自動化和信息技術以及人才市場的需求,提高畢業生的深造和就業競爭力,本著厚基礎、強專業、重創新的原則,對大學一、二年級的同學設置公共基礎課平台,強化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程序設計、電路與電子技術等課程教育,在專業課中設置了追蹤最新技術的先進控制理論與應用、現代檢測技術、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統、機器人控制等課程,並加強了科技創新活動實踐教學環節。
學院本著“育人為本,教學卓越,研究創新,和諧向上”的建院宗旨,堅持育人為本的崇高理念,以卓越的師資隊伍和教育環境培養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強烈社會責任感、紮實的專業基礎、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自動化學科領域人才,以創新的高水平科學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民主、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學院人文環境,共同創造美好的社會與人生。我們熱忱地歡迎有志於在自動化領域建功立業的莘莘學子加盟我們的大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人民的幸福生活、為國家的富強共同努力,做出更大貢獻。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始建於1959年,1978年開始招收“工業自動化”專業研究生,1986年獲得“工業自動化”博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於1994年和2002年被評為冶金部和北京市重點學科,並於2003年獲批了“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經過近五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建設了一支層次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風嚴謹、崇尚實踐、富於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學術隊伍;在“大型工業過程綜合自動化”、“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應用”、“近代交流傳動系統理論與應用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統理論及應用”、“自適應控制理論與應用”和“知識發現與智能系統”等方向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近五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幾項,為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技術進步和裝備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外控制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在“211工程”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的資助下,又新建了一批擁有先進儀器設備的高水平專業實驗室。本學科具有較完善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培養機制和管理體制,培養畢業的近百名博士已經成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中堅。
儀器科學與技術系始建於1975年。1986年開始招收“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研究生,2004年開始招收“機電測試技術”博士研究生。目前招收“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碩士研究生和“測控技術與儀器”本科生。
在王紹純教授等老一代教師的帶領下,該系建立起一支教學嚴謹、工作務實、科研創新的師資隊伍。本系有教授和博導6人,副教授11人,講師5人。年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50人,本科生60人。
在科學研究方面,該系著重於工業、國防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信息獲取和處理並形成了鮮明特色。“先進感測技術”、“檢測信息處理”、“嵌入式測量系統”等三個學術梯隊承擔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防預研項目、中外合作項目和企業協作項目。在磁場感測器AMR/GMR、MEMS感測器、超聲感測器優化理論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基於檢測理論和統計、時序、時頻域信號分析及數據融合理論,研發了多項特殊場合下的參數測量技術。在冶金工業領域中的大口徑煤粉多相流測量、火焰分析與轉爐吹煉終點監測、渦流鋼包液位測量技術已經研製成功;高爐料位、高溫熱軋應力、燒結終點在線分析技術正在研發中;在石油工業領域,開發了焊接點溫度監測、管網監測、機械設備振幅遙測、井深在線測試等技術;國防領域中的涉密信息處理研究得到了多項基金的支持;成功開發的西藏風火山隧道制氧設備測控系統並被評為全國高校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該系研發了多種基於FPGA、DSP、ARM和CAN匯流排的現代嵌入式測量儀器,如數字尋北儀、高壓測試儀、醫用移液器等。近年累計出版專著18餘部,發明專利8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20餘篇。
該系與東京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及多家國際著名測控儀器公司保持著經常性學術交流、人員交流和技術合作。該系承擔的本科生課程包括檢測技術、信號處理、自動控制儀器和系統、工程光學基礎、光學測試技術、光電子技術、EDA可編程邏輯器件、單片機、DSP/ARM、智能儀器、匯流排技術、組態軟體等。現建有先進感測器、過程式控制制、虛擬儀器軟測量等3個專業實驗室,為學生開展自主創新實踐(如CCTV杯機器人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課程包括感測器理論、調理電路、現代信號處理、檢測理論、微弱信號處理、儀器通信技術、機電測試系統等211工程支持下先進的測控技術實驗室。
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始建於2013年,是建立在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的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三個二級學科上的基礎科研單位,為“北京市工業波譜成像工程技術中心”的依託建設單位。
智能科學與技術系現有教授、博士生導師4名,副教授5名,講師3名。於2007年開始招收“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在“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在“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年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26人,本科生60人。智能科學與技術系面向檢測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設計與實現智能技術為目標,融合機械、電子、感測器、計算機軟硬體、人工智慧、智能系統集成等眾多先進技術,在智能機器人、智能化電器、智能化樓宇、智能化社區、智能化物流、智能交通等當代信息學科的先進技術等領域為國家科技發展和國民經濟現代化、信息化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本系與俄羅斯航空航天大學、白俄羅斯國家交通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及多家研究機構保持著經常性學術交流和人員合作。
電工電子技術系承擔全校電工電子系列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相關的課程建設任務,並負責自動化學院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承擔的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工技術、電子技術。其中數字電子技術(雙語)是首批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是首批建成的校級精品課程。
電工電子技術系有一批優秀的教學業務骨幹,他們秉承學院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善於創新,勇於改革,用心做學生良師益友,深得學生和同行的認可,其中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學生心目中最優秀的教師”稱號5人次,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免檢課程稱號多名。
電工電子技術系在教改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逐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正在建設一支經驗豐富、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教學團隊。目前全系教師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佔5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67%,有出國讀書、訪問或學習經歷的教師佔50%,主編教材7部,發表科研和教研論文70餘篇,其中多篇被EI檢索。
北京科技大學自動控制研究所創建於1982年,是冶金工業部正式批准成立的科研教學單位。1982年開始招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7年開始招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自動控制研究所建設了一支以孫一康教授為首的理論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富於創新精神的高水平的學術隊伍。目前,該所共有教職工10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5名,副教授3名。近五年來,自動控制研究所每年指導畢業的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6名,指導本科畢業設計數十名。
在科學研究方面,自動控制研究所一直活躍在全國冶金行業的軋鋼自動化領域,承接和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重大工程科研項目,其中“武鋼1700熱連軋計算機新系統改造”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太鋼1549熱連軋三電系統改造”和“鞍鋼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工藝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不僅使企業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於促進高新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國內冶金自動化領域贏得了較高的聲譽。在國內外高水平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70多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機構檢索,專著6本,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所的研究方向有:控制理論在控制過程中的應用、生產過程智能控制、魯棒控制理論與應用、非線性控制理論與應用、信息技術在控制工程中的應用、電力電子與電力拖動、工業過程式控制制與模型化研究、流程工業信息技術應用、基於3C技術的計算機集成控制系統等。
在孫一康教授的帶領下,自動控制研究所先後走出了兩大步。其一是1995年完成了武鋼1700熱連軋計算機新系統改造的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行的是“硬體引進,軟體自主開發”,獲得了10餘項創新性科技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軋鋼自動化領域的技術改造步伐。其二是2002年完成的鞍鋼中薄板坯連鑄連軋ASP系統開發,實行的是系統硬體自主集成,軟體全部自主開發,工程項目實施也是自主管理。這個項目的成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軋鋼自動化系統的國際地位,打破了國外少數幾家電氣公司的技術壟斷,隨後又以技術轉讓與推廣方式建設完成了鞍鋼2150,濟鋼1700中薄板坯ASP生產線,並在生產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自動控制研究所即將走出的第三步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分佈快速控制系統硬體和軟體。
自動控制研究所具有較完善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和管理機制,主要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理論聯繫實際、富於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本所培養的近百名畢業生已經成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中堅。
211設備、教學設備教學打通使用科研為主,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本科生進科研實驗室參加項目科研交流促進學生就業科研學術帶頭人開設講座。
學院制定嚴格的新近教職員管理制度學院各系所每年舉辦多級教學大賽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與業績考核掛鉤雙語教學工作量加倍固定的督導組老師對教師的講課效果進行監督和把關。
建立實驗基地,強調實踐教學,和廠礦、公司密切聯繫,使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產品信息開展工程化教育,增加應用能力建立學生創新實驗室,培養創新意識,加強動手實踐能力。
自動化學院秉承“斂華求實創新惟存”的優良傳統,依託學科優勢,以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為目的,轉化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全面素質,增強學生的適應性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