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山
舂山
舂山,古山名,今湖南永州市之陽明山。
目錄
如《穆天子傳》:“……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寶。……季夏丁卯,天子北升於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華不畏雪,天子於是取孳木華之實,持歸種之。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懸)圃。’……天子五日觀於舂山之上。……壬申,天子西征。甲戌,至於赤烏。(赤烏)之人丌獻酒千斛於天子,食馬九百,羊牛三千,穄麥百載。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烏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丌璧臣長綽於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詔以玉石之刑,以為(衛)周室。’……己卯,天子北征,……庚辰,濟於洋水。辛巳,入於曹奴。……壬午,天子北征東還。甲申,至於黑水。……於是降雨七日,……天子乃封長肱於黑水之西河。”有人據此論證舂山為今昆崙山。當然,永州之舂山畢竟不是神話中的舂山,而是現實的舂山。
永州之舂山,最早見之於《漢書 地理志》。西漢初年於湘南桂北置桂陽郡,轄十一縣兩侯國,其中之一的耒陽縣境內有山名舂山,舂水之所出。至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削弱地方諸侯王的勢力頒發了“推恩令”,於是將此地封給了長沙王劉發的兒子劉買,是為縣級舂陵侯國,隸屬零陵郡,侯國城址在今寧遠縣柏家坪。公元前45年,舂陵戴侯劉仁以南方濕熱為名,上書並獲准舉族遷往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此地以舂陵鄉併入當時的泠道縣,屬零陵郡。
三國時期,初屬蜀漢,后歸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26年)陽明山屬零陵郡舂陽縣,東晉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年)改舂陽為舂陵,均在舂陵侯國故地。舂陽之名應該是此地位於舂山之南的緣故。舂陵舂陽的縣名時設時撤,直到明代在此地稍偏東的地方設立新田縣,舂陵舂陽的縣名才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但舂陵山的山名則在更晚些的時候才退出歷史舞台。《明史 志 卷二十》:新田(道州東北。崇禎十二年以寧遠縣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與寧遠縣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寧縣,合於湘水。東南有白面寨巡檢司。),證明“舂陵山”的名字在明代還一直在沿用,可見陽明山稱為“舂山”或“舂陵山”一直沿用了大約1800年。
今陽明山一帶傳說,“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身出宰相,葬在龍尾出狀元”,大概舂陵侯劉買正好葬在了龍頭上吧,才出了漢光武帝劉秀這個真龍天子。東漢王朝建立后,由於漢光武帝劉秀是舂陵侯劉買的五世孫,所以每年都責成長沙郡和零陵郡郡守祠祖,蓋因其祖劉發葬長沙,劉買葬舂山之故吧。至今零陵出東門不遠處有一個鄉名曰“天子(字)地”,正處零陵郡治通往劉秀祖廟的必經之路上,是因為此鄉的稅收專門用來供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陽明山南面的祖廟的,故名“天子地”。
陽明山--舂山之靈氣繫於劉秀一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