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魔,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mó,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是隨著南北朝佛經譯文開始產生的。本義為梵語魔羅的簡稱;引申泛指惡魔,怪物;又引申為邪惡的人或勢力;妖魔容易引起人們好奇,所以又引申指神奇的、對某事物愛好入迷等。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魔,形聲字。小篆從鬼,麻聲。隸變后楷書寫作“魔”。清紐樹玉《說文新附考》:“《玉篇》:‘魔,莫何切,魔鬼也。’《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天魔注云: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按後魏武定六年造石像頌云:‘神通自然,群魔稽首。’則其時已有魔字。”清鄭珍《說文新附考》:“按魔之名起源於梵語,《正字通》引譯經論曰:‘魔古從石作磨,䃺省也。’梁武帝改從鬼。”可見魔字是隨著南北朝佛經譯文開始產生的。
本義為梵語魔羅的簡稱。如《大智度論》:“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引申泛指惡鬼、怪物。有些人比鬼怪還可惡,故而又引申為邪惡的人或勢力。妖魔很奇異,容易引起人們好奇,所以又引申指神奇的。還可以形容人對某事物的愛好入迷。

基本釋義


● ● 宗教或神話傳說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惡鬼,喻邪惡的勢力:~王。~爪。~怪。~鬼。~掌。~窟。惡~。妖~。病~。
● ● 不平常,奇異的:~力。~術。~怔(舉動異常,像是有精神病一樣。“怔”讀輕聲)。~法。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梵文的音譯,“魔羅”的略稱。佛教把一切擾亂身心,破壞行善者和一切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均稱作“魔”。devil《大智度論》卷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唐白居易《自到潯陽生三女子因詮真理用遣妄懷》詩:“預愁嫁娶真成患,細念因緣儘是魔。”《西遊記》第十二回:“禪僧入定理殘經,正好煉魔養性。”病魔、魔道、魔女
惡鬼;怪物;作祟者。demon唐李商隱《戊辰會靜中出貽同志二十韻》:“金鈴攝群魔.絳節何兟兟。”宋陸遊《降魔》詩:“老閱人間久,曾降百萬魔。”《西遊記》第十五回:“你是那裡來的潑魔,這等欺我!”魔媼、魔境
喻指邪惡勢力。《魏書·元遙傳》:“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司、定漢王……凶眾遂盛,所在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雲新佛出世,除去舊魔。”魔爪、魔掌
指迷戀某事物的人。亦指使之迷戀之事物。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唐呂岩《大雲寺茶》詩:“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清洪升《長生殿·冥追》:“形消骨化,懺不了舊情魔。”
引申為糾纏不清、難以對付的人。《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那尹先生……說著,把脖頸兒一低,膀兒一松,說:‘領教!’姑娘在旁一看,說:‘這是塊魔!和可合他蠻作!’”
動詞入迷;使入迷。前蜀貫休《寄赤松舒道士》詩之二:“余亦如君也,詩魔不敢魔。”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會語十八》:“苟無囂然於湯聘的心腸,早有翻然而改的行徑,未有不為富貴所魔者。”
形容詞神奇的,變幻難知的。mystic魔力、魔術
猶瘋;精神錯亂,喪失理智。魯迅《故事新編·鑄劍》:“眉間尺渾身一顫,中了魔似的,立即跟著他走,後來是飛奔。”巴金《真話集·現代文學資料館》:“可能有人笑我考慮文學館的事情著了魔。”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鬼也。從鬼麻聲。

康熙字典

《唐韻徠》莫波切。《集韻》《韻會》眉波切,音摩。《說文》:鬼也。《楞嚴經》:降服諸魔。
又天魔舞。王建宮詞:子大夫魔舞袖長。《正字通》:譯經論曰:魔,古從石作磨,䃺省也。梁武帝攺從鬼。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次濁莫婆切muɑ
集韻次濁眉波切muɑ
韻略眉波切
增韻眉波切
中原陽平歌戈次濁muɔ
中州平聲歌戈麻波切
洪武次濁眉波切muo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王力系統muai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m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m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m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m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