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三的結果 展開
三
漢語漢字
三,漢語常用字,讀音sā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數名,二加一;引申含義為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三的常用組詞為三部曲。包含三的常用成語為半夜三更。
三 sān
〈數〉
● ● (指事。本義:數目。二加一的和)
● ● 同本義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說文》
三,數名。——《廣韻》
二與一為三。——《莊子•齊物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王三賜命。——《易·師》。荀注:「三者陽德成也。」
結恨三泉。——《後漢書•袁紹傳》。注:「三者數之小終。」
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易·需》
紀之以三。——《國語•周語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
● ●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時套在犯人頸、手、足上的刑具);三節(農曆二月一日中和節、三月三上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三學(太學、武學、宗學;或指府學、州學、縣學);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頓);三腳貓(比喻虛有其名而無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時地方官署中吏役的總稱);三已(謂三度或多次罷官);三五(謂十五天;十五歲)
● ● 表示多數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魯仲連辭讓者三。——《戰國策》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臟);三傳(指多知古事,有才學的人);三江(長江流經武漢地區附近的主流與支流等眾多水道的總稱);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徵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 ●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為耦,三耦則六人)
詞性變化
三 sān
〈名〉
● ● 指歷中九宮的第三宮,即東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宮術謂三生五死)
● ● 指君、父、師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種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師)
● ●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傳說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氣(指天、地、人之氣);三極(三才,天、地、人);三儀(謂天、地、人);三靈(指天、地、人)
● ●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時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國君);三皇五帝(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
● ● 指三顆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詩·唐風·綢繆》
● ●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兩兩相比,稱上台、中台、下台)
● ● 哲學用語。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天地氣合而生萬物的和氣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氣、神)
● ● 姓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於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凡三之屬皆從三。
弎,古文三從弋。
說文解字注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
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
於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
此依《韻㑹》所引。《韻㑹》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從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為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
凡三之屬皆從三。
穌甘切,古音在七部。
【子集上】【一字部】
古文:弎。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並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法志》:秦造參夷之誅。?與三同。
又《韻補》:葉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葉今。
UNICODE
三字UNICODE編碼U+4E09,10進位: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個一字組成,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English
three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sān | 數詞 | 數目,二加一的和。 | three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 《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唐韓愈《送張道士序》:三獻書,不報,長揖而去。 | 三木、三節 |
表示多數或多次。 | many | 《戰國策》:魯仲連辭讓者三。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 三回五次 | ||
三倍。 | three times |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 | 三耦 | ||
百位數後接著整數三十時對三十的省稱。 | Thirty | 一百三 | |||
千位數後接著整數三百時對三百的省稱。 | Three hundred | 一千三 | |||
萬位數後接著整數三千時對三千的省稱。 | Three thousand | 一萬三 | |||
名詞 | 指歷中九宮的第三宮,即東方震位。 | third palace | 三五 | ||
指君、父、師。 | monarch、father、teacher | 《國語·晉語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韋昭註:三,君、父、師也。 | 三尊 | ||
指天、地、人。 | Heaven、Earth、Human being | 《國語·周語下》:紀之以三,平之以六。 韋昭註:三,天、地、人也。 | 三靈、三氣 | ||
指三皇。 | Three Emperors | 袁康《越絕書·篇敘外傳記》:興敗有數,承三繼五。 《南齊書·禮志上》:漢崇儒雅,幾致刑厝,而猶道謝三、五者,以其致教之術未篤也。 | 三皇五帝 | ||
指三王。 |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咸五,下登三。 顏師古註: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於三王之上也。 | ||||
指三顆星。 | 《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 三台星 | |||
姓。 | |||||
哲學用語 | 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天地氣合而生萬物的和氣。 |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花 |
(參考資料:)
字形演變
其一。“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一”;然後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極;天地二極“二”之間,又生出人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三,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其二。三,指事字。本義是數詞,即二加一為三。《莊子·齊物論》:“二與一為三。”《廣韻·談韻》:“三,數名。”又表示序數第三。《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引申之又泛指多數。《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劉寶楠正義:“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三”字本用三橫表示數量,戰國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襲至漢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橫等長,“氣”字作“三”,中間一橫較上下兩橫短,二字是有嚴格區分的。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 草書 |
行書 | 楷書 |
(參考資料:)
方言集匯
● ● 客家話:[梅縣腔] sam1 sam5 [寶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語拼音字彙] sam1 [海陸豐腔] sam1 sam3 [東莞腔] sam1 [沙頭角腔] sam1 [台灣四縣腔] sam1 sam3 [陸豐腔] sam1
● ● 粵語:saam1 saam3
● ● 潮州話:san1 sam1 (saⁿ sam)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三 | 三 | 侵 | 三 | suːm | |
三 | 三 | 侵 | 三 | suːms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三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談 | 平聲 | 一等 | 開口 | 談 | 咸 | 下平二十三談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am | san1 | sam | sam | 數名又漢複姓五氏三閭氏三閭大夫屈原之後也沛上計三烏群三烏大夫之後也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後單姓州蜀志有三丘務蘇甘切五 |
三 | 三 | 蘇暫 | 心 | 談 | 闞 | 去聲 | 一等 | 開口 | 談 | 咸 | 去五十四闞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ɑm | sam | san4 | samh | samm | 三思蘇暫切又蘇甘切一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三 | ꡛꡏ | sam | sam | 平聲 | |||||
三 | ꡛꡏ | sam | sam | 去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三 | 三 | 心 | 監咸開 | 監咸 | 陰平 | 開口呼 | sam | |
三 | 三 | 心 | 監咸開 | 監咸 | 去聲 | 開口呼 | sam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三 | 參 | 倉含 | 二十一覃 | 覃 | 平聲 |
三 | 三 | 蘇監 | 二十一覃 | 覃 | 平聲 |
三 | 三 | 息暫 | 二十一勘 | 覃 | 去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三 | 三 | 心 | 緘 |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 陰平 | 數名 |
三 | 三 | 心 | 緘 |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 陰去 | 宿喊切再三 |
再三、三峽、三昧、三節、三軍、三副、三焦、三藏、三思、三七
三複斯言、三岔路口、三餐不繼、三絕韋編、三豕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