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琅江
沙琅江
沙琅江(曾稱三橋河)於電白區的東北方流向西南方。
高州府志記載沙琅江曾用名三橋河
曾稱“三橋河”因於清雍正九年(1731)設立沙琅巡檢司而名得“沙琅江”。
沙琅巡檢司管轄18堡、8閘、2屯(現在的坡心,羊角,霞洞,觀珠,沙琅,大衙,林頭,望夫,羅坑,那霍等鎮)。清朝該時期的 沙琅泛指電白縣的非沿海及非縣城(電城鎮)周邊的地區,該河流流經之處大都是沙琅巡檢司的範圍,因此得名沙琅江沿襲至今,並非因現沙琅鎮而得名沙琅江。
沙琅江下游流經茂南區的袂花鎮,鰲頭鎮因屬茂名地級市的市轄區,電白縣在2014年前未屬市轄區範圍,為了某種目的,1990年代后茂名市相關單位把270多年歷史沙琅江這一稱呼取消,冠之為袂花江。當時茂名市志和地圖已沒有沙琅江之名。引起眾多電白人士的不解。2004年,電白政界聯名在茂名市兩會期間提出議案,要求恢復沙琅江名稱。
2014年電白區設立成為茂名市轄區后,名稱之爭較為緩和。市級官方宣傳媒體《茂名日報》的新聞資料及茂名新聞網(即名升網,由茂名日報社開辦)的網路資料開始使用“沙琅江”稱呼。
電白縣誌記載沙琅江干支流情況
沙琅江示意圖
黃嶺河上游坡陡流急,每遇暴雨,山洪即發。源頭常年開山採石,水土流失嚴重,河床逐年淤高。1975~1977年,黃嶺公社曾組織群眾進行培堤疏治和裁彎取直;80年代再度整治,但因上游開山採石未有妥善措施,河床淤塞與缺堤禍患仍未根除。
(又稱大社河)發源於高州市照壁嶺東側,向南流經雲潭、新圩(此段稱雲潭水),入電白境經那霍鎮的石坦、長山,於黃嶺鎮的河琅心匯合源於筋藪嶺(銅鼓嶺)的茶山河,南流人沙琅鎮境,經大塘、觀青,於大秧地匯人沙琅江。幹流全長21公里,區內長10公里。總集水面積115平方公里,區境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該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264毫米,年徑流深1480毫米,徑流總量為0.8億立方米/年,年間平均流量2.5立方米/秒。
沙琅江
(又稱廟背水)有3個源頭,主流發源於羅坑鎮的鵝凰嶂嶺,向西流經里聯,到大頭嶺匯合小龍潭之水流至甘坑注入羅坑水庫;二源發自雙髻嶺,向西南流經根竹垌,於甘坑匯入羅坑水庫;三源發自禾槍石嶺,向南流,再折向西,到萬坑注入羅坑水庫,出水庫后在大車田匯人沙琅江。3源共集水面積77平方公里,該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11毫米,年徑流深1444毫米,年徑流總量1.1億立方米。主河長23公里,河床多石,水流湍急,平均比降為19.6‰,年間平均流量5.5立方米/秒。
(又稱華垌河)發源於羅坑鎮境的鵝凰嶂嶺南側,向西南流經里平,在高華管區的秋風垌注入黃沙水庫,出水庫後向西流經沙琅鎮的大厲,於沙琅鎮的合水口匯入沙琅江。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降雨及徑流與里聯河相似,多年平均降雨量1998毫米。上游山高坡陡,平均河床比降為11.3%。;出水庫后地勢較為平緩,河床多積泥沙。從70年代起,水庫上游先後建成響水頭、良田、秋風垌、甘黃等水電站,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又稱觀珠河)主要源頭有二,一源發自觀珠鎮嚴坑的彎弓嶺,向西南流經佛子樓、木蘇、大榕、赤坭嶺,至和平匯合磻坑水,此河段稱白沙河(又稱牛藤河);二源發自觀珠鎮東南的大雲腦,自東南向西北流經新華、觀珠,至和平九連陂匯合牛藤河,此段稱大陂河(又稱南門河)。兩源合流后,折向西南偏西流經石塘-,接大衙石民河水,入林頭鎮境經亭梓,於新圩匯入沙琅江。千流長27公里,平均河床坡降1.3‰。該河集水面積150平方公里,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842毫米,年徑流深969毫米,年徑流總量為1.4億立方米。上游水土流失較嚴重,河道多淤沙。該河流域有耕地3133公頃(4.7萬畝),人口5萬餘。解放前,當地人民以竹、木和芒草攔河築陂引水灌田;1960年後,大部分農田利用羅黃渠水,陂車廢止,部分改築石陂。70年代中期,觀珠公社組織群眾進行河道整治,擴寬改直河床,加固河堤12.7公里,高3米余,捍衛農田2.7萬畝。
(又稱白芒水)發源於旦場鎮東北部的發皇嶺,向西流經楊屋,折向西北經楊屋仔,入大衙鎮鯉魚塘,經華樓,到林頭鎮南瓜塘匯合黃竹溝河(又稱烏坭河),過電白林場后折向西流,到大器向西南流入坡心鎮境,經內琅、鹽倉,於郁頭鵝匯入沙琅江。主流長25公里,河床比降為0.7‰。流域面積114平方公里,有耕地2067公頃(3.1萬畝),人口3萬餘。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02毫米,年徑流深710毫米,年徑流總量0.8億立方米,年間平均流量為2.5立方米/秒。因河道彎曲,地勢平緩,且受沙琅江洪水頂托,下游洪泛面積達333公頃(0.5萬畝),雖經治理,仍有易澇面積133公頃(0.2萬畝)。
較小的支流有和睦河、淡粉河、莫村河、排子河、坡富河、石頂河、潭白河、黃坑河、羊角河、馬鹿河等十數條。
隋唐時期,沙琅江已有獨木舟和木質帆船通航。民國時期,內河運輸較為發達,沙琅、霞洞、羊角、袂花、鰲頭等圩鎮互相通航,且與鑒江水系的各條航道連通,江中有木船來往於沙琅至梅菉之間,運載貨物為主,一般載重4噸,是縣與縣之間物資互運和對外交流的重要關口。
1949年後,加強船舶的管理,成立內河船隊,實行定港、定籍、定航、定線和統一計劃、統一調度、統一運價、統一掛牌。
1958年,茂名鐵路和茂名油城建設,需要運輸大量建材和其它物資,電白縣內河船隊為茂名建設作出過積極貢獻。
1962年,沙琅江上游築共青河攔河壩和興修水庫囤水,致使沙琅江水位下降,航道由原來55公里減少到20公里,運輸船舶靠泊地點遷至袂花,內河水運走向衰落。
沙琅江
防洪建設
解放前,沿河兩岸人民多用竹木攔河築陂,設置大江車提水灌田。江岸防洪設施簡陋,每遇洪水,田園受浸,崩屋,農作物失收,人畜傷亡。
沙琅江
沙琅江譚儒河段
簡而言之,其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陡峻;中遊河道淺窄彎曲,兼受鑒江幹流洪水頂托,宣洩不暢,因而水災頻繁發生。
沙琅江風光
沙琅江流域的水利設施主要有:
1.羅坑水庫及黃沙水庫兩座大、中型水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所建),共控制集水面積127平方公里;
2.整治河道及堤圍工程;
3.名利、共青河、東江口、烏石等攔河閘壩(在主流及其支流梅江上);
4.博茂減洪河工程(1960-1980年間建成並擴建),使沙琅江洪水改道主要經由減洪河直接排出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