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中國鳥
鳥綱華夏鳥目動物
三塔中國鳥,中型鳥類,吻很短,頭骨也比較短。牙齒構造與始祖鳥相似,仍具有腹肋。第2指骨河長骨的橫切面,為第1指骨河橈骨橫切面的2倍;第1指骨縮小;第1、第2指骨具有小而彎曲的爪。跗跖骨近端癒合;具尾綜骨。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三塔中國鳥化石在中國遼寧省朝陽縣的出土,曾經在國際上產生了強烈轟動,引起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稱其為“革命性的發現”,是“20世紀末古生物界最重大的發現”。
三塔中國鳥(圖1)
緊接著,科學家又在西班牙的一些不同地點發現了一些羽毛化石和兩具較為完整的骨架。只可惜,這一系列發現中都沒有頭部骨骼。不過,這些接二連三的發現還是不斷地激起了科學家對解決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問題的希望。
而且,恐怕誰也不會預料到,所有這些發現都只不過是即將來臨的更大發現的前兆。幾年後,中國的遼西地區陸續發現了一系列完整、精美而且在鳥類進化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白堊紀早期鳥類化石,引起了早期鳥類進化研究的革命。
三塔中國鳥的發現正是這一系列發現了一個導火索。在中國遼寧省朝陽地區,有一位農民對古生物的化石格外的感興趣,並且自己學習和掌握了相當多的古生物化石知識。而且他還在農閑時節,跑遍了家鄉周圍的山山水水,採集了不少古生物化石。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當他又在那片土地上找尋他所喜愛的化石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塊保存相當完整的鳥化石。憑藉他對古生物學的那份執著和他多年來對古生物學知識的了解,他感覺這個化石不是那一般的鳥類化石,一定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於是,他就給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饒成剛教授寫信介紹了那裡的情況。
這個鳥化石發現於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根據產出層位的植物孢粉分析,時代為大約距今1億3千多萬年。這件標本除了胸部等個別骨骼缺失之外,頭后骨骼保存十分完整。多處發現都證明了它確實有值得研究的價值,或許能夠引發古生物學界的新發現。
一般來說在古生物學界都有把化石的發現地定為其名字的習慣,“三塔”是這個鳥的屬名“中國”是它的種名。
鳥的化石是在朝陽發現的,而朝陽在很早的時候據說就叫做三塔,這是其一。還是就是當發現一個化石的時候都要確定一下這個化石的發現位置,在確定化石的具體位置的時候要使用到羅盤,這就要求必須能在地圖上要找出幾個標誌性的地點,在化石的發現地恰好有三座聳立了一千多年的遼金時代的古塔,就選取了這三個塔作為標誌物。
三塔中國鳥(圖4)
如果說始祖鳥是鳥的話,則三塔中國鳥是更進化的鳥類,所以三塔中國鳥是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
雖然在身體構造上已經明顯的具有了鳥類的特徵,但它並不是成熟的鳥類,它與此前在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相比,而這種鳥已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能在樹上做窩,而始祖鳥只能在地上跑。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枚很不起眼的鳥類化石,就是三塔中國鳥的化石。可別小瞧這枚破碎的鳥化石,它的發現曾震撼了全世界的古生物科學界。
三塔中國鳥的骨骼構造已經有了明顯的鳥類的特徵,最突出的就是它有比較大的胸骨,便於胸大肌的附著。現在的鳥類基本上都有強大的胸肌,為鳥類能夠飛上天提供了物質的基礎.還有它的尾巴,一般恐龍的尾椎骨都是有很多節構成的,但是三塔中國鳥尾椎骨卻大量癒合,類似於現代鳥類的尾棕骨,尾巴太長不利於保持身體平衡,現代的鳥類都是靠尾羽來保持平衡的。
從化石分析來看三塔中國鳥滑翔盞力絕對沒有問題,甚至飛翔能力也很好,更或許正在這裡考察它究竟能不能飛上高空的時候,它正在遠古時代的空中振翅飛翔了。另外,三塔中國鳥的翅膀還保留著爪,但它的爪已經不再是恐龍的爪。
恐龍的爪多用於奔跑行走,而三塔中國鳥的爪則變得非常的鋒利,可以想象一下。它在地上行走一定會很不方便,所以我們推測它應該是很少在地上走路的,它很類似於現代鳥的爪,他的作用應該是更多的用於攀握。
饒成剛與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認為,三塔中國鳥則是介於始祖鳥和現代鳥之間的一種生命形態,它和恐龍家族有親緣關係的,有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三塔中國鳥是人類探索從爬行動物向鳥類不斷演化的證據,具有重要的價值,三塔中國鳥是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形態,是沒有完全脫離爬行動物特徵的原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