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佑瀛

清朝輔政大臣

焦佑徠瀛,男,字桂樵,天津人,清朝大臣。清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才華出眾。咸豐十年(1860)九月,焦佑瀛正奉命在天津靜海一帶治團練,被召從幸熱河(今承德)。后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因反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受免職處分,得歸隱於故鄉“逋園”。

人物關係


人物介紹


焦佑瀛,因他文筆敏捷,才幹超群,又頗有見識,經肅順推薦,是年十月,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實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皇子載淳即位。咸豐病重時,御前大臣端華、載恆、肅順、景壽;軍機大臣穆萌、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被召見,受命為輔政大臣,稱“贊襄政務王大臣”。時慈禧太后欲垂簾聽政,遭到八大臣反對。慈禧與恭親王密謀,發動政變,將肅順、端華、載恆殺死,軍機大臣充軍,后軍機大臣被赦,受免職處分。焦佑瀛遂得歸隱於故鄉“逋園”。

逋園


徠逋園俗稱家園,在今天津河北區錦衣衛橋解放新里。逋園二字有倖免於死而逃亡於津的含義,后稱焦家大院。當年逋園正位於海河港岔,船隻往來,帆檣如林,漁舟唱晚,風景如畫。焦佑瀛在園中建亭台,植花木,餵養蟲魚鳥獸,親自躬耕種植菜圃畦蔬。豆棚瓜下,花晨月夕,常開筵宴賓客飲酒賦詩,以消遣光陰。焦佑瀛自考授內閣中書,復充軍機章京,短短時期又遷光祿寺少卿。因面部有麻,故同班大臣戲呼之為“麻公”,背後則呼之為“焦大麻子”。人才雖出眾,但因忤慈禧太后,時人有所顧忌,除少數出其手的詔書尚能留存外,詩文均未能留傳,甚為憾事。

現代


今“逋園”舊貌已蕩然無存,僅留有焦家大院遺址,居民雜居,也已面目全非。其後人焦菊隱(1905—1975)是中國有名的戲劇家和導演,在文學、戲劇導演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建國后,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兼總導演,在導演藝術上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獨特風格,創立了具有民族氣質的導演學派,為中國的文化藝術作出了很大貢獻。這是天津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