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賴
馬賴
馬賴(1814-1856),原名奧古斯特·沙普德萊納(Auguste Chapdelaine),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屬巴黎外方傳教會,到中國傳教,不久后因作姦犯科,被處決。史稱“西林教案”或“徠廣西教案”。2000年,馬賴因為死於傳教期間,被羅馬天主教冊封為“聖人”。
徠馬賴生於法國拉羅謝爾.諾曼底的農村,是家中幼子,年輕時在家幫助農事。他受感召,苦勸父母后,進修道院和比他年幼很多的同學學習。雖然過了年齡限制,但他的熱忱使他得以加入傳教工作。1843年6月10日馬賴晉陞為神父。在姊姊的喪禮后,他和家人告別,於1852年受巴黎外方傳教會派遣,離開法國參與中國廣西的天主教傳教工作。
他在廣州停留後,1854年春去了貴州省會貴陽。12月,他和盧廷美往廣西西林縣的堯山村。馬賴1855年初去貴州,同年12月重回廣西,期間與當地惡勢力狼狽為奸,魚肉鄉里(史料有所爭議,但在當地搗毀鄉人祖先牌位,與惡勢力勾結欺壓百姓確是事實無疑)。1856年初,黃德明調任,新任知縣張鳴風到崗。張鳴風先是警告馬賴,后是下令逮捕馬賴,1856年2月24日,馬賴與中國籍教徒中的25名骨幹一塊兒被逮,審判三天後,白小滿被殺頭,馬賴與曹桂在站籠中站死。
梵蒂岡此次宣封的所謂“聖人”中,有一個名叫馬賴的人。中國人民對馬賴此人記憶猶新,他就是著名的“西林教案”主角,而正是西林教案,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造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經歷。
1、違反清朝的禁令,潛入內地傳教的馬賴(Auguste Chapdelaine,1814-1856),又名馬奧斯多,是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甫。1844年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黃埔條約》中,雖允許法國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和房屋、墳地等,但條約也明確規定法國人只准在上海、廣州等5個通商口岸傳教,而不準私入內地活動。條約規定“法蘭西無論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遠入內地,聽憑中國官查”。但就是這位馬賴神甫,依仗帝國主義主子的撐腰,不顧中國政府禁令,於1852年擅自潛入中國內地湖南、貴州、廣西等地活動,1855年又潛入廣西西部偏僻地區西林縣進行非法傳教活動。
2、破壞當地風俗,干涉教徒婚姻西林縣的各族群眾都有祀奉祖先的風俗,馬賴卻視此為異端來加以反對,嚴令受洗的教徒拆除家中的祖先神位,不準上墳拜祖,因而造成許多家庭、宗族糾紛。新入教的農民白三,受洗后奉命回家拆除祖先神位,遭到父母及族中長輩指責,自己也覺得不能忘本,提出退教,又受馬賴的斥責和壓制。西林是民族聚居地區,各族男女青年有較多的婚姻自由權利,馬賴卻借“教規”加以限制,規定教徒及教徒子女必須娶嫁教徒,如果對方不是教徒,必須等受洗入教之後才准結婚。
3、勾結貪官強盜,擴展教會勢力馬賴在西林白山寨、常井住定后,曾多次前往貴州,所經之處多為“綠林”出沒之區。馬賴便通過當地教徒與黔桂邊境的“綠林”拉關係,想方設法利用“綠林”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左右地方紳士及官員,而“綠林”們也想依靠這位洋大人的庇護。一次,一夥土匪在攔路行劫時殺死一個婦女。事發后,兇手林某經審問供認殺人不諱,判刑斬首。“綠林”們以林某等出獄后無條件為馬賴賣命為條件,叫林某的妻子串通教徒去向馬賴求情,馬賴即備厚禮去見姓陶的縣官,經過幾次討價還價,終於成交,將林犯無罪開釋。
4、違反天主教戒律,勾引姦淫婦女天主教徒倫理生活的基本準則———“十戒”中第六戒明示:毋行邪淫。據西林定安等地的群眾揭發:馬神父對女人有特殊的愛好,他從貴州帶來一個年輕漂亮的寡婦曹某,名義上是幫助傳教,實際上是他的姘婦;此外馬賴還千方百計引誘長相姣好的婦女入教,時常單獨和這些婦女在一起鬼混並趁機姦汙女教徒;教徒結婚時都是由他做結婚彌撒,而他往往利用這種機會姦汙新娘。
1856年,由於馬賴的種種惡行引起當地百姓的強烈憤慨,將他告到官府,新任知縣張鳴鳳秉公執法,將馬賴處死。法國以馬賴事件為借口,打出保護聖教的旗號挑起戰端,並希望此舉既能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又能獲得國內天主教派的支持。英國政府也不甘示弱,製造了一個“亞羅號事件”為挑釁借口,終於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6月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該不平等條約,首次規定“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便利了外國教會在華活動。
1859年6月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遭清軍抗擊,英法兩國再次調兵遣將增兵,於1860年8月攻佔大沽口與天津。10月上旬攻佔並搶劫、焚燒北京郊外皇帝行宮圓明園,10月下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起草過程中,時任北京天主教教區管理人的法國遣使會傳教士孟振生(Mouly Joseph Martial,贗名穆列·約瑟夫·馬夏爾,1807-1868)利用其為法國代表團擔任翻譯和文件起草人的機會,又擅自塞進傳教士可在各省租買田地的內容,藉助不平等條約為其擴大宗教勢力範圍服務。
孟振生,1835年來華,1846年任北京教區管理人,1856年為百隸主教,1860年他參加了中法《北京條約》的談判,擔任法國代表團翻譯和文件起草人,在中法《北京條約》的起草過程中,他玩了一個花招,在條約中文本中私自添加允許傳教士租買田地的文字。
中法《北京條約》於1860年10月25日簽訂,中法雙方商定以法文本為標準文本,其中第六款原文是“按照1846年3月20日道光大皇帝發的上諭,凡在禁教中被沒收之基督徒的宗教和慈善事業,均應通過法國駐華公使發還業主,中國政府應將它們連同其他附屬建築一併交給法國公使”。
孟振生在條約中文本上將上面文字譯為“又將前謀害奉天主教者之時所充之天主堂、學堂、塋墳、田土、房廊等件應賠還,交法國駐紮京師之欽差大臣,轉交該處奉教之人。”以後,又擅自添加了一句法文本上沒有的關鍵性文字,即“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1冊147頁)這一句話使外國傳教士獲得了在中國任何地方租買土地和蓋房的特權,為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霸佔地產,遍設教堂提供了條約根據和護身符,並成為後來各地發生民教糾紛及引起教案的嚴重隱患。
外國教士與西方列強由於利益的一致而結成了一種緊密的關係,即傳教士利用炮艦下定立的不平等條約的保護為非作歹,西方列強則利用“教案”進行交涉及攫取更多的侵略權益。歷史事實說明,馬賴絕不是什麼“聖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罪人。
在法國外交壓力下,張鳴鳳被革職。“馬賴神父事件”(也稱為“西林教案”)被法國作為借口,加入英國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戰爭后簽訂的《天津條約》。
馬賴於1900年被宣為真福。一百年後的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他和其他119位由17到20世紀在中國為天主教而殉教的人士為聖人。
自2000年9月26日起,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表新聞稿回應,以宣傳表示馬賴神父等人,指控他們犯下嚴重罪行。查當地土匪馬子農與馬賴狼狽為奸,儘管有所爭議,但與當地土匪坑瀣一氣確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