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琀
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
玉琀又稱“飯含”,“玉塞九竅”的亡人口中之物,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玉琀圖片集
殷商時期,以玉為口含的現象多集中於殷墟,玉琀的種類也比較多。1953年在安陽大司空村發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別為玉蟬(2件)、玉魚(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長方片玉飾(1件),均有穿孔。1958—1961年的殷墟發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頭側,或握於手中”,但報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體形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區的墓葬發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裝飾品則“佩在身上,握於手中。”報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體形制。
漢時期人多以玉蟬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後漢書·禮儀志下》寫“飯含珠玉如禮”的“禮儀”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隻收斂翅膀的蟬。作為琀的物件上是沒有孔眼的,個別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雙目間吻部打眼穿繩佩戴,也不會遭到反對。琀是玉蟬,但並非所有的玉蟬都是琀,因為有著太多的第一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就是為了佩戴。
玉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