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遺址

劍門蜀道遺址

劍門蜀道遺址,戰國至清代川陝古道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以劍門關徠為中心的劍門蜀道,是戰國時開闢的秦蜀古棧道的南段蜀棧道,又稱金牛道,歷經秦、漢、唐至清代。

劍門蜀道從陝西漢中、寧強進入四川,經四川廣元、劍閣、梓潼至綿陽,全長600餘公里,這條古道沿嘉陵江修築,山坡為石梯路,峽崖為棧閣(鑿孔塞梁、立柱鋪板)。現嘉陵江明月峽、清風峽、三灘峽等處古棧道遺痕孔尚存。

劍門古蜀道對古代中國西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沿途遺存名勝古迹眾多,如廣元棧道、皇澤寺、覺苑寺、千佛崖、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等,其中翠雲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覺苑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劍門蜀道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劍門蜀道已有3070多年的歷史。它大規模開鑿於戰國中期,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馬錯、張儀至蜀時使用。秦末,劉邦在關中與項羽爭霸取得勝利后,從此道入蜀,並進而完成統一大業。東漢末年,劉備進兵欲取西川也是走的劍門蜀道。蜀漢時,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也要走劍門蜀道,併發明了“木牛”、“流馬”穿行於這條古道上。三國末年,魏軍伐蜀時兵分兩路,主力走的是劍門蜀道,另一支走的是陰平古道。此後,劍門蜀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金牛道
金牛道
唐朝時,唐玄宗唐僖宗,在國難之時沿劍門蜀道倉皇逃蜀,都曾 在劍門蜀道上留下了大量遺跡。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劍門之戰,后蜀軍被宋軍擊敗。中華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開始萬里長征。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時期,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劍門蜀道。
20世紀30年代修建的川陝公路和20世紀50年代修的寶成鐵路都是沿著劍門蜀道而修建。1982年劍門蜀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遺址特點


地形走向
劍門蜀道,道路多沿河流呈南北或西南走向,隨山系間隙及河流谷地穿行,依據地形靈活變化,沿途多作棧閣,途中穿越天險劍門。
驛道結構
劍門蜀道古棧道
劍門蜀道古棧道
劍閣縣境內現存古驛道主要為石道,路面為石磴、石板或天然 山石打鑿修建而成。據實測,路幅寬2.1米至3.4米不等,梯步寬0.4米至1.3米不均,梯步高0.05米—0.25米不等。個別險要地段沿建有護險碥(又名攔馬牆)、門檻石等交通保護設施。
翠雲廊段的古驛道由一塊塊青石板拼接而成,路面一般寬2—3米,最寬處有5米,其間有“攔馬牆”、“飲馬槽”、“門檻石”、“防滑線”、“栓馬樁”等。道路兩旁是參天古柏,驛道上留有車轍痕、馬蹄痕和行人足跡。

文物遺存


劍門蜀道沿途遺存
劍門蜀道沿途遺存
劍門蜀道沿線較為完整的保存了道路、鋪驛、棧閣、關隘、名人古墓、古遺址、古柏、古鎮等古文化遺存。其中,道路遺存有石板路、縴夫石、攔馬牆、飲馬槽、拴馬石等;鋪驛有九井驛、籌筆驛等30處;棧閣有龍門棧閣等3處;關隘有天雄關、劍門關等7處;名人古墓有鄧艾墓、姜維墓等數十處;古遺址有新石器至秦漢時期遺址5處;有濃蔭蔽日的翠雲古柏7844株;有利州、昭化、劍州、柏林溝古鎮等。

價值意義


劍門蜀道遺址的三國文化
劍門蜀道遺址的三國文化
劍門蜀道遺址,是現今中國乃至世界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官道,是由文化 要素與自然要素、靜態遺產與動態遺產、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古代遺址與近現代實物、文化景觀與文化空間共同構成的活態混合遺產;是由點、線、面共同組成的文化遺產廊道,涵蓋了包括物質與非物質共生的文化空間;展現了中國古代交通形態演變的歷史進程,代表了中國古代道路築造工程的技術精華,創造了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劍門蜀道遺址是中華民族創造史、奮鬥史的歷史見證,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保護措施


明月峽
明月峽
劍門蜀道保護工作歷來為各級政權所重視。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國家、省、市高度重視劍門蜀道遺址保護工作。
自蜀道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開展以來,廣元市人大常委會、廣元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劍門蜀道遺址保護的決定》《廣元市劍門蜀道遺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系列文件,將劍門蜀道保護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市縣工作目標考核體系,避免劍門蜀道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促進了劍門蜀道遺址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主要措施:
一是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十一五期間特別是“5.12”地震災后重建以來,國家、省、市投入劍門蜀道文物保護經費22億元,先後實施了劍門蜀道沿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千佛崖等20個保護項目,使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同時,建立健全了嚴格的保護機制和管理措施,將保護管理責任層層進行落實。
二是加強劍門蜀道遺址古石板路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嚴禁盜搬道上石板、亂修亂建、開山採石等破壞性行為,切實保護蜀道遺址原貌。
翠雲廊古柏
翠雲廊古柏
三是加強劍門蜀道遺址沿線古柏的保護。市、縣政府簽訂了《古柏管 理責任書》,對古驛道兩旁7844株古柏進行逐株保護。
四是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在千佛崖、皇澤寺、劍門關周邊開鑿隧道3.5公里,從根本解決了交通主幹線橫穿重點文保單位的問題,做到公路、鐵路為文物讓路;搬遷了文保單位內大量違章建築,修復了部分驛站街道、民居、石板路。

景點文化


徠金牛道
五丁坪雕塑
五丁坪雕塑
傳說戰國時期,秦惠王伐蜀,因蜀地山勢險峻,征伐很不容易,便采 納了大將司馬錯的計策,詐言秦得到了從天而降的石牛,夜晚能夠屙出金子,並傳信給蜀王,願與蜀國成為友鄰,並給蜀國饋贈寶物石牛和秦國的美女,請蜀王開道迎接回去,秦惠王製造了五頭石牛,並派人在石牛屁股後邊撒上金子,假裝說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來的,於是蜀王就派五個壯士開道迎接屙金的石牛。開道的壯士們劈山破石,驚動了蟒蛇、蟾蜍,便與它們決鬥,終於戰勝了艱難險阻,開出了道路,這條蜀道就被稱之為金牛道和石牛道。
劍門關
四川盆地曾是一個內海,在白堊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露出,形成了堅硬的礫岩山體,劍門山體聳立著72峰,峰尖如劍,大小各異的劍山之間對峙排開.其形像一道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中蜿蜒穿過。
三國時期,孔明北伐中原時路經此地,通過觀察地形,認為易守難攻,所以便在此處建關,劍門關由此而來。
擺宴壩
唐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因安史之亂,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被他兒子所殺,長安和洛陽也被唐軍收復。金秋十月,即位的皇帝唐肅宗李亨封玄宗為太上皇,並派大臣到蜀地迎接其回長安。
劍門關
劍門關
當唐玄宗帶領群臣走到擺宴壩時,看到這裡的百姓幸福安康,一片豐 收景象,他格外高興。於是,他下旨在這棵銀杏樹下大擺宴席,犒勞隨從群臣和迎送的地方官員。當地百姓聽說以後,紛紛在街上張燈結綵,主動承擔了籌備宴席的具體事務。唐玄宗在此擺宴三天三夜,參與宴席的官員達上千人,而壩子邊上的銀杏樹見證了當時擺宴的情景。如今,古銀杏樹高20餘米,主幹3人方能合圍,綠蔭覆蓋面積達一畝多,擺宴壩也由此得名。
報國靈泉
在劍閣縣武連鎮至柳溝鎮境,至今有雙眼泉水,終年不枯,水質甘甜。相傳唐僖宗幸蜀路過此地時,身患重病,醫治無效,后經異人指點,飲此泉水而愈,於是賜名為“報國靈泉”。
細雨廊
細雨廊一名取自於宋代詩人陸遊的名篇《劍門道中遇微雨》。這首詩的內容為:“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味,細雨騎驢入劍門。”當年,陸遊奉調從陝南到成都去任新職,路徑細雨廊,吟成了這首記行小詩。
“第一關”碑
第一關
第一關
果親王允禮,原名愛新覺羅·胤禮,清康熙帝的第十七皇子,雍正帝的 御弟。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七月,雍正選派允禮遠行四川甘孜泰寧,專程為即將赴藏的七世達賴喇嘛送行。年底過去,次年春天返回,來去路過劍門關。當時的劍門關,仍是出入四川必經的要道,蒼茫群山間抬眼望去,只見高峰林立,觸景生情,允禮提筆在這裡寫下了“第一關”三個字。書法寫成后,當地官員將這三個字勒石為碑,立於劍門關關口顯眼處,以彰榮耀。

旅遊信息


位置: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鎮。
門票:劍門關景區100元(含關樓、粱山寺景區),劍門關索道單程20元,往返30元,翠雲廊景區50元。
開放時間:劍門關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1.成都—廣元—劍門關:成都昭覺寺車站有到廣元的班車;廠元南河汽車站有到劍門關景區的班車。
2.成部—劍閣新縣城—劍門關:成都昭覺寺汽車站有到劍閣新縣城(下寺)的班車,劍閣新縣城至劍門關有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