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樹

叢樹

這個是地方方言,在重慶土話中,這裡強調小,重慶人口中的叢樹不是松樹,是馬尾松,重慶人說的松樹是指比如一些墳頭栽的那種上小下大尖尖的那種松樹。安徽桐城人方言中指的是松樹。

文章解析


原文

大風之後,兄弟行郊外。
見道旁老樹,高數十尺,為風所拔,橫於地上。又數步,過叢林則損傷殊少,亦無恙。弟問兄曰:“風能拔大樹,不能拔小樹,何也?”兄曰:“大樹孤立,故易拔;小樹叢生,故難催。”

譯文

大風過後,有兄弟二人在郊外行走,見到路邊有棵老樹,被大風拔起,橫著倒在地上。又走了幾步,路過的馬尾松則損傷得很少,有幾株小樹,都沒有損傷。弟弟問哥哥說:“風能夠拔起大樹,卻不能拔起小樹,這是為什麼?”哥哥說:“大樹獨個兒生長,所以容易被拔起來;小樹聚成一叢生長,所以難以被風拔起。”

含義

這篇古文告訴我們:人只有團結才不會被困難擊倒,僅憑一己之力是沒辦法擊敗困難的。團結起來才能發揮好實力,克服困難。

道理

團結起來力量大,人不能離開集體。只要團結,什麼事情都能搞定!

類似故事


三個和尚

有一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觀點是"一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幹了。於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里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拚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共同的目的,關鍵在於不局限於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國王教子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平時因爭權奪利,而相互勾心鬥角。一天,老國王把十個兒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來,讓兒子們每人折一支,十個兒子都輕而易舉地將箭折斷了。然後老國王又拿出十支箭,並緊緊地捆紮在一起,讓十個兒子折,可他們用儘力氣,誰也折不斷。這時十個兒子都明白了老國王這樣做的目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對,就是團結力量大!一個秋日的下午,一片臨河的草叢突然起火,順著風遊走得火舌像一條紅色的項鏈,向草叢中央一個小小的丘陵包圍過來。丘陵上無數的螞蟻被逼得連連後退,它們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別無選擇。但是就在這時,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現了,只見螞蟻們迅速聚攏,抱成一團,滾作一個黑色的“蟻球”衝進火海。烈火將外層的螞蟻燒得噼啪作響,然而,“蟻球”越滾越快,終於穿過火海,衝進小河。河水把“蟻球”卷向岸邊,使大多數螞蟻絕處逢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化險為夷、戰勝困難,只有團結起來,這些螞蟻才能絕處逢生。

有關名言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團結就是力量。——諺語 3、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牆裡,是誰也動不得的;但是丟在路上,擋人走路是不行的 要被人一腳踢開的。——艾思奇 4、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俗語 5、二人同心,其力斷金。——《易經》 6、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呂氏春秋》 7、民齊者強。——荀況 8、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薛宣 9、聰明人與朋友同行,步調總是齊一的。——法國諺語 10、一致是強有力的,而紛爭易於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