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畫派

現代中國畫流派

"長安畫派”是由石魯趙望雲、李梓盛、康師堯、何海霞方濟眾等畫家為代表的美術團體,他們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特別是陝西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其中尤鍾情於陝北黃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創作手法上,他們致力於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

20世紀的60年代,以趙望雲、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組織了一次巡迴展,他們以表現黃土高原古樸倔強為特徵的山水畫和表現勤勞淳樸的陝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在中國畫壇引起轟動,人稱“長安畫派”。

歷史傳承


長安畫派作品集
長安畫派作品集
長安畫派:現代中國畫流派。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葉活躍在陝西省西安市,因西安舊稱長安,故名。其主要創始人有石魯、趙望雲,重要畫家還有何海霞、方濟眾、李梓盛、康師堯、黃胄、羅銘等人。他們自40年代就生活在陝西,並從事藝術創作。他們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一反清末,民國年間中國畫壇摹古不化之風,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作,給當時較為死沉的中國畫注入了新感覺,形成陝北風味特殊畫風。
八十年代后,劉文西、陳忠志、王子武、崔振寬、趙振川、王寶生、羅平安、王金嶺、李世南王西京、王有政、郭全忠、苗重安、徐義生、江文湛、徐庶之、劉原生、張振學、張義潛、王炎林等一大批中青年畫家活躍陝西畫壇,他們繼承發揚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優良傳統,立足黃土,紮根生活,反映現實,憑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濃郁的鄉土風情,以新的審美情懷和語言方式,構成了鮮明的藝術風貌。

趙望雲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簡介
趙望雲河北束鹿人。擅長中國畫。曾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美術,在五四新文化影響下,提出藝術“走出象牙之塔,來到十字街頭”的主張。因對學校的教育不滿,憤而離校,獨居陋巷刻苦自學。1930年被聘為《大公報》特邀旅行寫生記者,走上“為人生而藝術”的征途,以國畫形式反映勞動人民苦難生活,1977年辭世。

藝術人生

趙望雲
趙望雲
1935年應馮玉祥邀請,合作出版了《泰山社會寫生詩畫石刻集》。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資助下,和老舍在武漢創辦《抗戰畫刊》,后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寫生,在敦煌藝術和西北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簡括淡遠、樸實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1949年以後出任西北美術工作者協會副主任、陝西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西安美協主席、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著名畫家黃胄、方濟眾等為其門弟子。

代表作品

五六十年代與石魯等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陝南秦嶺林區、三門峽水庫工地,創作了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作品。曾出訪埃及寫生。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開創“長安畫派”。出版有《農村寫生集》、《塞上寫生集》、《黃河寫生冊》、《林區寫生冊》、《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等。

風格

趙望雲的畫風自然質樸,筆力蒼厚,注重生活氣息,善從平淡的農家生活中發現意味雋永的畫面。由於他以農村寫生為代表的前期作品在開創中國畫反映現實生活新風氣方面的先驅作用和後期對於長安畫派的奠基性貢獻,在現代中國畫發展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石魯


人物簡介

《轉戰陝北》這幅作品除藝術構思新穎之外,藝術語言也極具個性,給人印象深刻。陝北的黃土高原,在長安畫派之前,不曾有畫家去表現過,如何去表現它是一個新的課題。石魯對中國畫藝術的正確理解,使他找到了表現黃土高原的藝術語言。石魯認為:“藝術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對黃土高原的表現應從黃土高原的具體形象著手。同時,石魯也沒有忘記藝術需要模仿,創造表現黃土高原的藝術語言還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有價值的養分。由於石魯能正確地理解和處理藝術創作與生活、與傳統的辯證關係,故在表現黃土高原時“未成曲調先有識”。石魯以大刀闊斧的拖泥帶水皴法,以濃重的礦物色與淋漓的墨色混用,乾濕兼施地表現陝北的黃土高原,氣到勢合,意象渾成。石魯獨樹一幟的藝術手法得到美術界不少同行的讚譽,著名畫家吳冠中稱其為“石魯腔”。不過,這幅作品無意中也披露了石魯人物造型能力較弱的一面,也許由於這一原因,才促成了石魯的如此選擇。
1960年到1963年期間,石魯的創作思想日漸成熟,他陸續創作了一批個人風格成熟的作品。他不只畫延安窯洞、延河之濱、黃土高原,還遠赴江南、廣東等地,創作了不少佳作。談到創作體會,石魯說“一幅作品能使人心動,在於物與我一致,而不一定與視野的選擇角度有關。藝術的礦藏,散布在生活的海洋里,有生活的地方,就會有藝術的礦石。凡物之形、質、動、靜、神情、姿態,若不能活現於心中,則不足為言畫。意求生活,生活則不活,情求生活,生活即活。感情是喚起生活的真金,但感情是不能外加的,偽造的東西,它是廣泛2004.4石魯與長安畫派85的世界觀的具體化,是個別化的。”

個人風格

石魯在藝術創作中一直認為“畫必先立意”。石魯“立意”的過程卻與一般人不同,石魯的立意是踏著藝術創作實踐的腳步去進行的,是按一步一深入的方式去立意的,因此石魯的立意開始時只有情,由情催生畫面架構與語言營造,“意”也因此而立。所以石魯又說“而意必是出於我對自然的感受”。石魯還認為,立意的根本問題是畫家如何看待和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否有真實情感,“寡於情者,難以言思”,情在藝術上與繪畫語言表現方式關係密切。對於情,石魯一貫主張以繪畫語言去立志抒情,但情須是真情、至情,須是高人一籌的見識。石魯的這些見地深刻地表明了“作畫歸於情。情者,感受生活與藝術之門戶交通也”。
由於革命和戰爭的生活經歷,石魯對延安對陝北黃土高原有一種情結,石魯畫過一系列表現延安和黃土高原的山水畫,如《東方欲曉》、《延河飲馬》、《南泥灣途中》等為人稱道的作品,就是這一情結的產物。石魯說:“不能設想一個在革命的艱苦環境中未曾經過任何實踐的人,更懂得陝北黃土高原樸質而雄渾的美。經過相當體驗的人,總是一往情深。”《東方欲曉》是一幅在構思立意上獨具匠心的作品,石魯以間接描寫的方式表現了毛澤東。作品點題“東方欲曉”,畫面朦朧,棗樹環繞窯洞,窯洞里閃亮著燈光,裡面的毛澤東在思考什麼呢?讓人產生許多遐想,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國革命即將勝利。這幅作品所表現的內涵與寓意,自然而生動。石魯說起《東方欲曉》這幅作品的構思來歷時說,1961年他第三次回延安,與同事們一起在延河邊散步,傍晚時分,天色已暗,看見對岸清涼山下的延河裡,倒映著成排窯洞的燈光,於是便聯想到毛主席當年居住的窯洞,形成了《東方欲曉》的創作構思。在石魯看來,生活不僅供養石魯藝術之原料、創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當是陶冶石魯之熔爐。不經生活之錘鍊,豈能錘鍊藝術。
生活賦予石魯創作的靈感,生活賦予石魯創作的素材,生活也賦予石魯感受型筆墨的基本思想。在談到中國畫的筆墨時,生活基礎深厚的石魯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傳統的筆墨技法是源,是模仿的對象,要認真學習。任何筆墨都不能離開傳統,但不能局限於傳統。

何海霞


人物簡介
何海霞
1908—1998),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於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
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
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
1976年後,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
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后調到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長山水畫,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何海霞
何海霞

康師堯


康師堯
康師堯
康師堯(1921-1985),筆名康巽,河南博愛縣人。我國著名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陝西分會理事、書協陝西分會理事、陝西國畫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專業委員會副主席、西安工藝美術學會第一副理事長。曾參加第三、四屆全國文代會。1944年畢業於武昌藝專繪畫科國畫專業,從唐一禾、張肇名學畫,以工筆花鳥、仕女為主,兼工寫意,融工寫為一體,別開生面。1956年任美協西安分會國畫院研究室主任,與趙望雲、石魯等人共研藝道,在“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倡導下,積極探索中國花鳥畫的創新。對傳統中國畫技法進行過認真學習和研究,他十分重視到大自然里去觀察,勤於寫生。他從藝四十多年來,足跡遍及祖國天南海北,勇於探索,勤於實踐,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成為“長安畫派”中花鳥畫創新的主將。代表作品有《芙蓉》、《秋意圖》、《秋老珠紅》、《詠梅詩意畫》、《竹林小鳥》、《獻給祖國的一束小花》、(組畫)等,此組畫獲“全國六屆美展”優秀作品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大報刊、專業雜誌上發表。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湖南、遼寧、天津等博物館收藏。他先後在重慶、北京、開封、西安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並參加過“中國畫展”赴英國、日本、丹麥等國展出。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熱心美術教育,先後在西安美院、浙江美院、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南京藝術學院。河南大學等院校講學。論著方面有《畫花》、《國畫基本技法探索》、《花卉寫生與變化》、《寫意花卉技法》等。作品專集有《 康師堯花鳥畫選》、《榮寶齋畫譜 花鳥部分》、《康師堯教學畫稿》。晚期的作品兼工帶寫,自成一家,風格以清新、典雅為主調。筆墨嫻熟、細膩精巧,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方濟眾


方濟眾(1923.6 .11-1987.7.18)著名國畫家。筆名雪農。陝西省勉縣武侯鎮(永和原老城鄉)方家壩村人。受兄長和美術教師影響,自幼學畫。一九四四年於漢中普通高中畢業后,曾先後在中、小學任美術、語文教師。
40年代隨趙望雲研習中國畫。
1949年後任《西北畫報》編輯室主任,西北美術協會秘書,西安美術協會秘書及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50年代在美協西安分會國畫研究室從事創作,是“長安畫派”畫家之一。
“文革”期間,他全家“下放”回陝南山區。這種人生遭際豐富了他藝術中的內涵,在他那些描寫林間鹿群、岩畔山水或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寫意小景中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三邊塞上風光》一畫分別以赭石和綠色表現了荒漠古老的長城和白蓮盛開的河塘,相映相彰,一片塞外江南景色。駝隊和雁陣也平添了畫趣和強烈的生命氣息。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國畫院首任院長。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陝西省政協常委。
書法以行書見長,其作章法謹嚴,運筆蒼勁有力,墨色枯潤相濟,清朗利落,自具面貌。精國畫,創作以反映陝西農村,牧區風光及建設場景為主,取法傳統,師古不泥,致力於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田園畫風。

黃胄


黃胄,男,字映齋,長安畫派代表人物。因其父四十多歲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黃胄”是初中時自己起的筆名,以後一直沿用此名。曾用名梁葉子、苗迪。文革中作品曾題名梁蓬、梁泉。1925年3月生於河北蠡縣,后遷居西安。早年參加革命,任西北軍區戰士讀物出版社編輯。1942年任蠡縣中學美術教員。1946年任陝西省西安雍華圖書雜誌社主編。1949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部隊美術工作,任西北軍區政治部文化創作員,美術組組長。1955年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1959年,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公司顧問。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黃胄是中國著名的藝術家,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原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周總理紀念館創作《鞠躬盡瘁為人民》。1978年夏,帶病為國家領導人訪問南斯拉夫創作國禮《松鷹圖》。為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創作《百驢圖》,作為國禮贈送裕仁天皇。1979年8月帶病赴新疆作第五次訪問、寫生。1980年參加主持中國畫研究院籌備工作,任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先後為釣魚台、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處作畫二百餘幅。1987年10月立項建炎黃藝術館,並擔任籌備處主任。1988年12月為炎黃藝術館募集資金,建立了黃胄美術基金會,並擔任一屆會長。1991年9月28日,炎黃藝術館正式成立,任炎黃藝術館館長。先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書畫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97年4月23日逝世。
社會評價
其作品屢次獲國際獎,受到海內外人士的愛戴。代表作品有《打馬球》、《洪荒風雪》、《草原八月》、《松鷹圖》、《叼羊圖》、《牧馬圖》等。晚年集中畢生精力籌建了民辦公助的炎黃藝術館。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和國際間藝術交流作出傑出貢獻。出版有各種文本和不同形式的《黃胄作品集》三十餘種,理論文集有《黃胄談藝術》、《黃胄書畫論》等。

劉文西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劉文西
劉文西
劉文西1933年10生,浙江嵊州人。擅長中國畫。1950年在上海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習美術,1958年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後到西安美術學院工作至今。歷任西安美院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現任名譽院長、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美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數十年來發表作品千餘幅,出版個人作品集十餘本,獲國家級獎七次。中國美術館收藏有《祖孫四代》、《知心話》、《毛主席身邊啦家常》等二十五件作品。四十餘年來,他一直從事繁重的教育工作和美院的領導工作,從1984年起承擔西安美院副院長、院長達十二年,對學院的搬遷重建、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他一貫堅持黨的文藝方向、方針和政策,堅持不斷地深入生活,不斷地艱辛創作,在生活中畫了大量速寫,達 二萬餘張。他以陝北為生活基地,先後去了六十多次,每年用不少時間泡在這塊浩瀚而渾厚的黃土地上與陝北人民交朋友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並在大量的作品中力求描寫陝北人民的特有個性和氣質,他創作了大量的陝北革命歷史題材和人民群眾風土人情的作品。李瑞環同志鼓勵他說:“你在三十餘年美術生涯中,以獨具風貌的藝術手法,創作了大量反映陝北人民生活的作品,受到普遍讚譽,尤其是以毛澤東主席為題材的作品,更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希望繼續朝著自己選擇的藝術道路走下去,為人民創造出更多的好作品。”他以大量動人的作品、獨創的面貌和風采以西安美院為主體的有實力的畫家,在中國畫壇上創立了“黃土畫派”。數年來,他在國內外發表作品數千幅,出版畫冊十餘件,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25件,獲國家級獎9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歡共樂》、《祖孫四代》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蜀道一瞥》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擔任背景設計的水墨動畫片《牧笛》和《鹿鈴》分別獲丹麥安徒生童話片國際金質獎和蘇聯電影節最佳美術片獎。自1980年始先後在山東、陝西、北京、廣州舉辦個人畫展,1988年分別於中國美術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舉辦“方濟眾遺作展”和“方濟眾遺墨展”。出版有《方濟眾畫輯》、《方濟眾畫集》,著有《山石樹木技法》等。

王子武


王子武
王子武
王子武,長安畫派代表人物,1936年10月生於陝西長安(今西安市),中學畢業后,於陝西省煤礦管理局、西北煤礦管理局、煤炭部西安辦事處及陝西銅川市文化宮工作。196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分配至西安市園林局,1978年調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從事專業創作,後為深圳石油化學工業公司畫家。先後任職於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協常務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委、深圳市文聯副主席,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擅 人物、花鳥,偶作山水。畫風嚴謹而灑落,不拘一格,用筆用墨自具特色。作品曾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美術作品展覽並在多種專業報刊上發表,或被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單位收藏。

王金嶺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1940.2.22年生,河南新鄉人。196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歷任教師、編輯。1979年調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國畫創作研究室,現任創作研究部主任。陝西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會理事,華聯書畫院副院長,陝西花鳥畫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西安美院客座教授、廈門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當今長安畫派領軍人物實力派畫家。擅長寫意花鳥。作品有《潑墨荷花》、《華山松》等。作品《荷花》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曾參加國際水墨畫邀請展、中國當代名家畫展等。出版有《長安土風畫派王金嶺中國畫作選》一輯,《山水畫庫》、《長安十家》、《中國美術館藏品選集》、《中國美術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國畫集》、《當代中國著名中國畫家作品精選》等大型畫冊發表多幅作品。論文有《中國畫程式初探》、《石魯用意之道》《詩與畫的變形》、《筆墨談》、《賦彩談》等散見於報刊。

王寶生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王寶生,后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1942年生於陝西寶雞,1962年畢業於西安美院附中,1967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文革期間下放甘肅農場,后長期工作生活在基層。1987年、1988年應陝西省相關文化部門邀請先後籌建寶雞文理學院美術系與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等。
王寶生早年受教於黃乃源、劉蒙天、羅銘、石魯等老師,由於深受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精神影響,堅持學習探索中國畫數十年;其作品氣象正大、厚重質樸,筆墨靈動潤澤,意象融通,雅俗共賞。
王寶生畫集
王寶生畫集
其從事國畫藝術六十年來,足跡遍及祖國山川溝壑。他堅持藝術來源於生活,追求高雅藝術的純真表達,秉承長安畫派藝術技法,同時,又有獨特創新,賦予現代國畫山水新的靈魂和時代感情。他獨樹一幟、潛心創作的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黃塬風情和西部山水作品在長安畫派各家中獨樹一幟,是繼早期長安畫派之後陝西最重要的山水畫家之一。

崔振寬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崔振寬,后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陝西省長安人,1935年生,196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美術家協會理事,陝西國畫家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出版有《崔振寬畫集》、《崔振寬山水畫集》數種。在《美術》、《畫刊》、《榮寶齋》、《美術觀察》等專業刊物多次發表作品、論文及評介文章。多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成都現代藝術館收藏。曾出訪日本、美國、法國、德國,進行學術交流,舉辦畫展。

江文湛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江文湛,后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1940年出生於山東郯城。擅長中國畫。1961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附中,198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班。曾在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教,曾留校執教於該院國畫系。1985年調入西安中國畫院任副院長。現為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陝西文史館館員、中國花鳥畫雜誌編委等。

王有政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王有政,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1941年5月生於山西萬榮縣。1964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附中。1969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專業。曾任陝西省群眾藝術館美術創作員員。現為中國美協會員,陝西省美協常務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陝西國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

張杲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張杲,后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1942年5月生,山東昌邑人。又名張呆,現任陝西省美協,曾任長安國畫學會秘書長,美術家沙龍主持,陝西美協理事,一級美術師,全國第十屆花鳥畫邀請展評委,美國加利福尼亞——北京“西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等。

趙振川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
趙振川,后長安畫派代表性畫家,1944年生,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河北省束鹿縣。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國畫藝委會委員,黃胄美術基金會理事、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美協黨組成員、陝西省政協委員。他還是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生導師,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全國第五、第六屆美代會代表。九屆全國美展評委,陝西省評委會 副主任:中國美協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評委和“2003年全國中國中國畫提名展”評委;全國第四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評委;中國美協“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大展”評委;陝西省十屆全國美展評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