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所建的寺廟
巍巍壯觀的摩訶菩提寺最早應為公元前三世紀大興佛法的阿育王所建。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是與佛陀生前生活緊密聯繫的四個聖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的地方,最早是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建造的,現存的寺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至6世紀。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後期以來印度現存的最早的全部為磚石結構的佛教寺廟之一。
標準(i):建於公元5世紀到6世紀的摩訶菩提寺,高達50米,雄偉壯觀,是印度次大陸現存的年代最久遠的寺廟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摩訶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建造的,現存的寺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至6世紀;
摩訶菩提寺
標準(iii):摩訶菩提寺為佛陀生前的行為及身後人們的膜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記錄,其中最珍貴的是由阿育王主持修建的第一座摩訶菩提寺、摩訶菩提寺的石頭回欄和紀念柱;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菩提伽耶風景圖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是與佛陀生前生活緊密聯繫的四個聖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得地方。摩訶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建造的,現存的寺歷史可以追溯道公元5世紀道6世紀。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後期以來印度現存的最早的全部為磚石結構的佛教寺廟之一。
此座巍巍壯觀的寺廟最早應為公元前三世紀大興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一世紀的著名巴爾戶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頭欄柱上,就刻有此寺廟浮雕的外形,從浮雕的圖案可以看出有金剛寶座及菩提樹被欄楯柱所圍繞。
根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寺廟建於公元二世紀,印度,菩提伽耶也難逃其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此遺址上,出資重建,不多久這座寺廟又遭嚴重的洪水,隨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長達數百年。19世紀70年代,緬甸佛教徒與當時孟加拉國政府的協助下,終將摩訶菩提寺廟修復,寺廟的外貌在十九世紀時為英國考古調查隊再次整修。從此這座雄偉大塔,得以重見天日。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菩提伽耶東邊就是尼連禪河,但今日的尼連禪河大部分已經乾涸,只有少許地方能看到淺灘流水。但從三四十米寬的河床可以推知,昔日的尼連禪河可是碧波蕩漾,氣勢不凡。穿過尼連禪河的河床繼續前行,過一個小村就來到了釋迦牟尼當年接受牧羊女乳粥的地方,現設立了一個泥廟,有牧羊女的塑像。如果不是這個牧羊女的施捨,佛祖有可能無力走到菩提樹下,佛教也就不會流傳至今,牧羊女的確是功不可沒。離小泥廟幾公里以外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山洞,佛祖曾在那裡打坐,洞內如今也是香煙繚繞,成為佛家聖地。
當前摩訶菩提寺廟總高約五十二公尺,入口是在佛塔的東邊,佛塔前有古老牌坊石柱,大約五世紀前後所建,石柱上有蓮花紋和象徵吉祥的動物卡里(Karli)和一些傳說中的靈獸。佛塔入口有一塊大木板,供信徒行大禮拜用。
佛塔四周有四個小石塔。西面入口壁面的兩個小佛龕供著觀音菩薩像。大殿整個由石頭雕造,朝拜者一進佛殿,即可看到高台上的大佛呈降魔手印,原本是以青黑岩雕刻,它已經由西藏人鍍了金,被披上一件橙黃色的大袍。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壁龕下有俯蓮式的蓮瓣裝飾,最下邊的基台有呈對稱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著高貴與清凈。每小壁龕間有小石柱分割其間。佛殿入口兩側塑有二尊非常優美的佛像,左側一尊呈無畏印的佛像,佛像衣著薄如輕紗是特色之一,表現笈多王朝時期的藝術風格。
大塔三面圍繞的石欄楯,最早由阿育王所建,但後為孔雀王朝之後的笈多王朝(Sunga Dynasty)所重新建造。石欄楯的構造,其根結構有間柱、橫欄柱和圓形板,是早期印度藝術史上的重要指標。這整個欄楯以西南面保存得最好,東北面則損壞很多。高度約八英尺高。欄楯柱上刻有各種不同的紋飾和傳說中的靈獸,十足展現了濃厚的希臘風格縱樑柱部分雕刻著佛一生的事迹,當時並沒有佛像的製作,就以象徵的手法,以象表示誕生,法輪代表說法,佛塔表示涅盤。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館陳列,當前僅保存四個古老原柱。其餘的石欄楯是近代仿造的。
摩訶菩提寺
昔日,釋迦牟尼打坐靜思的只是方寸之地,而如今已發展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最主要的建築物是高約50米的摩訶菩提寺,形如金字塔,底層為邊長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漸收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製螺旋形圓頂。寺塔第一層四角有四個與主塔形制相仿,但規模較小的金字形塔及圓頂。寺東大門前有一石牌坊,大門兩旁則為佛龕,龕內及寺內大殿供有貼金佛像。寺的其餘三面有60餘根高2米的石制圍欄柱,分別建於公元前5世紀與公元前2世紀。如今的石圍欄大多為複製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館陳列。據說,摩訶菩提寺原系阿育王創建,但後代屢加重建或擴建。寺西側是著名的大菩提樹,樹下有一金剛座。相傳釋迦牟尼就是在這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成佛的。周圍有中國漢地及西藏地區、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民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現五方北宋前期的漢文碑刻,現存加爾各答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