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思道

輔佐雍正帝

鄔思道(1687一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紹興人。

好讀書,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游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也就是紹興師爺。腿有殘疾。

乾隆初年(約1736),逝世。

人物簡介


河南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載,鄔思道為田文鏡寫密折參隆科多而“寵遇日隆”。後來田、鄔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田又重金聘回鄔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給田文鏡奏摺寫“朕安好,鄔先生安否?”

人物生平


鄔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紹興人。家貧,以游幕為生。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當時的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與眾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不象以往屢遭批駁。這樣漸漸取得田文鏡的信任。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麼事,鄔先生就說:“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了。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於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於其權勢,無人敢揭發。鄔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節,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節發交六部核議,辦了他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了。
田文鏡對屬下很傲慢,可對鄔先生卻很恭敬。鄔先生著有詩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鏡幕府所撰的公文書牘,彙輯成《撫豫宣化錄》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這本書是紹興師爺的枕中鴻寶。以上就是出於清人筆記中的鄔思道。補充一個典故:鄔思道為田文鏡府幕,聲名日重,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鏡上一道請安的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

軼事典故


大擺架子

有一次田文鏡和鄔思道為了一點小事,意見不合,結果鄔思道甩手離去,讓田文鏡事事都不順利,最後只得再請鄔師爺回來。結果鄔師爺大擺架子,每天要有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放在桌上,才肯捏筆,田文鏡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聽說此事後,竟在田文鏡的請安折上批:“朕安。鄔師爺安否?”田文鏡從此全憑鄔師爺替他拿主意。
田文鏡死後,各地督撫紛紛以重金聘請鄔師爺,可這位鄔師爺卻失蹤了。後來有人在北京看見他,原來他已入宮替雍正皇帝辦事。
這則故事見於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語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鏡得寵於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華岳,歸京直言山西災情而引起皇帝注意。其次隆科多的罪狀多犯在朝廷京師,外省即使有所耳聞,也不能代皰參劾。尤其奏摺制度形成於康熙年間,外省大員的奏摺乃是向皇帝打的“小報告”,極為機密,必須親筆書寫,不容他人謄抄,再則皇帝也是親閱親批,絕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辦。
然而,這個故事中提到官員拿錢聘請“師爺”,全靠師爺來處理公務的現象,確實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點。這種師爺的正式稱呼是“幕友”,或者叫“幕賓”、“幕客”、“幕僚”。在清朝各種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門裡,都有幕友參與政務,幫助官員處理各項公務。就清代1358個縣、124個州、245個府與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撫、總督每個地方衙門,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機關衙門來看,只要每個衙門請四位師爺,全國的師爺總數就當有一兩萬人之多,形成不亞於正式官僚團隊的龐大群體。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
1999年《雍正王朝》李定保
2014年《食為奴》蔣志光
2016年《步步驚心》成泰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