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家
博通自然科學的專家
博物,通曉眾物之謂也。《辭海》里說,博物指“能辨識許多事物”。現代漢語詞典對博物的解釋是,“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統稱”。相應地,博物學家指“對博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專家的尊稱”。翻開自然科學史,著名的博物學家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近代的達爾文,以及中國戰國時期的墨子、北宋的沈括,明代的宋應星等等。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也稱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敘述自然即動物、植物和礦物的種類、分佈、性質和生態等最古學科之一。近世以來,博物學一詞往往是與具有物理學意義的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相對立的.由於以統一研究生命現象的概念的加強為背景,生物學及其新的分支學科不斷發展,因此,19世紀後半期以來,博物學的綜合性的意義已逐漸減弱,及至本世紀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就很少使用了。
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詞,也常以動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義廣泛使用。
達·芬奇
達爾文
瑞典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於瑞典斯莫蘭省的羅斯胡爾特村,1778年1月10日卒於烏普薩拉。在荷蘭時他將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的手稿,基本上是一個動、植、礦物的名素,其著名的“植物24綱系”即首次發表在這裡。他所提出的分類系統雖屬人為分類系統,與自然分類系統相距甚遠,但因便於檢索,故深受當時學界歡迎,他也由此聲譽大振。他的重要著作《植物種志》始作於1746年,歷6年始告完,於1753年出版;該書奠定了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基礎,首次對動物分類採用“雙名法”,成為近代動物分類學的起點。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界下設綱、目、屬、種4個階元(尚無“門”及“科”級階元)。他一生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了生物分類的雙名法(見分類學),而且鑒定並命名了數以萬計的動、植物物種,結束了動、植物分類命名的混亂局面。大大促進了科學分類學的發展
林奈
托馬斯·赫胥黎
約瑟夫·班克斯,英國植物學家、探險家。1768~1771年隨同詹姆斯·庫克作環球考察旅行,發現了許多植物新品種。1778年起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直至去世。班克斯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許多對外政策的推動者,如殖民澳大利亞、派遣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大約有80種植物的名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約瑟夫·班克斯
班克斯曾積極幫助建立英國邱園,使之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植物中心。
博物學家布封
鄭樵
南宋史學家、博物學家鄭樵。字漁仲,世稱“夾先生”。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生於北宋崇寧三年,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他不應科舉,居夾山(即東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餘年刻苦學習,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方書。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
博物學家威爾遜
中國也有優秀而發達的博物傳統,像大家都知道的酈道元、沈括、徐霞客,還有近代的竺可楨,都是博物學大家。從家門口開始的博物學中國當前的中小學、大學教育,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博物學理論和實踐,許多研究生五穀不分,可能對植物動物的名字倒背如流,但一到實際,就“名”與“實”對不上。這跟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是很有距離的。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繼承傳統博物學的一些方面,去掉其中個別獵奇、佔有、掠奪的成分,充分考慮當代社會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呼籲一種“新博物學”,追求人與自然一體化,需要人的情感滲透,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對話。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博物學“門檻”很低,甚至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嘗試。理解、運用、參與科學,它是人人可及的科學,一種“地方性知識”,可以從你的居家、小區、街道、學校、公園、野外等熟悉的環境開始,用嶄新的眼光來認識周圍的植物、動物、礦物等等,人人可以實踐,人人可以接觸,人人可以做出貢獻,人人可以提出問題,人人都能做科學家。觀察植物簡單而有趣博物學是一種實踐的學問,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必須親自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