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副語言的結果 展開
- 美國G.L.特拉格提出的語言
- 輔助語言
副語言
美國G.L.特拉格提出的語言
副語言也稱是輔助語言,它包括發聲系統的各個要素:音質、音幅、音調、音色等。語言有真有假,副語言如語調、面容等作為思想感情的表現卻較為真實,因為往往是不自覺的。隨著對語言學諸多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語言學的許多交叉學科已作為獨立的新興學科應運而生,副語言作為語言的伴隨物也有了自己的學科--副語言學。
副語言
廣義的副語言不僅包括上述的狹義副語言特徵,而且包括一些非聲特徵(non一vOCalfeatures),如面部表情、視覺接觸、體態、手勢、談話時雙方的距離等。當代的副語言研究往往是廣義的副語言研究,而狹義的副語言特徵常常被稱為副言語特徵(paraverbalfeatures)。
英國人提到“副語言”,往往用於狹義;美國人提到“副語言”,往往採用廣義,也叫做“體語”或身勢語。
關於有聲的副語言,美國的G.L.特拉格(1906~ )最早提出了定義。1958年他指出,副語言現象不屬於語言,不能歸入音位系統。這個定義許多人討論過,但是什麼才是副語言,至今沒有一致看法。1974年,英國D.克里斯特爾指出,音高、重音、“音渡”,這些音位應屬於語言,但是發音時提得特別高,念得特別響,拉得特別長,還有其他一些超音段效果,應屬於副語言。1964年,N.N.馬克爾說,一個人的音質會表現出他的體格特點和行為特點。1966年,P.H.普塔西克和E.K.桑德爾說,從嗓音可以測出說話人的年齡。但是這些語言特徵與音位不同,難於嚴格分類,更難於下嚴格的定義。
一個人非但有言談,還有舉止。按廣義看法,舉止就是無聲的副語言。1959年美國E.T.霍爾指出下面這些常見現象:一個人傾聽別人說話時,會望著那人的臉,尤其是他的眼睛。為了表示注意,聽話人會輕輕地點頭,或者說 hmm 。如果哪一句話他很同意,點頭就點得很深。感到懷疑,他會揚起眉來,或者兩個嘴角往下搭拉。要是不想再聽下去了,他會把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開視線,不再注視說話人。關於諸如此類的現象,50~60年代美國有些人如R.L.伯德惠斯爾、J.法斯特等做過比較細緻的研究。
在不同文化中,某些副語言知識意義相通,有些差異較大,甚至意義相反。譬如:在中國的文化中點頭表示贊同,搖頭表示否定,而在尼泊爾意義則恰好相反。中國人用豎起拇指好的、贊同等肯定意義,英美在這一點上與中國類似,而同樣的手勢在澳大利亞則被視為侮辱的信號而引起反感和敵意。在表示“0~10”數字時中國人只用一隻手的五個指頭,而英美人在表示“5”以上的數字時則兩手並用。這不是由於後者的笨拙,而是出於不同的民族習慣而已。他們在表示“1~4”時除用同中國人的一套的手勢外,通常用拇指表示“1”,拇指和食指表示“2”,而後一種手勢會被中國人看作是“8”。
身勢語、手勢語能加強有聲語言的意義,例如一邊說“不對”,一邊使勁擺手。但是副語言也能改變有聲語言的意義,例如用正常語調說“佩服”,那是讚賞;如果“佩”字起點特別高,終點特別低,中間又拉得很長很長,那就分明有諷刺之意了。語言有真有假,副語言如語調、面容等作為思想感情的表現卻較為真實,因為往往是不自覺的。
在公關交際活動中,這些特點的單個或結合運用就可以表達語言的特定意思,或友好的,或嘲諷的;或興奮的,或悲哀的;或誠懇的,或虛假的,甚至自覺不自覺地打開情緒狀態的“密碼” ,展示一個人的身份和性格。就以禮貌用語中用的比較多的一個“請”字來說,語調平穩,會顯得客氣,滿載盛情;語調上升,並帶拖腔,便意味著滿不在乎,無可奈何;而語調下降,語速短促,就會被理解是命令式的口氣,懷有敵意。事實上,人們在語言溝通時,同一句話,同一個字,就因為使用不同的副語言而造成人們不同知覺的事例還有不少,比如,人們往往傾向於把說話語速較快、口誤較多的人知覺為地位比較低且又緊張的人,而把說話聲音響亮,慢條斯理的人知覺為地位較高、悠然自得的人。說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的人會被認為缺乏自信,或言不由衷;而用鼻音哼聲又往往會表現出傲慢、冷漠和鄙視,令人不快。不僅如此,一個人激動時往往聲音高且尖,語速快,音域起伏較大,並帶有顫音;而悲哀時又往往語速慢,音調低,音域起伏較小,顯得沉重而呆板;同樣,愛慕的聲音往往是音質柔軟,低音,共鳴音色,慢速,均衡而微向上的音調,有規則的節奏以及含糊的發音;而表示氣憤的聲音則往往是聲大、音高,音質粗啞,音調變化快,節奏不規則,發音清晰而短促。比如,我們在收聽球賽廣播時,儘管看不見播音員的面容和動作,有時也不完全聽清說話的內容,但卻能從尖銳、短促、乃至聲嘶力竭的語調中知覺其興奮或緊張的心情;而從低沉、嘆息聲中知覺出惋惜之情。
在人際交往中,師生之間的交往最為生動,特別是教師打破習慣上的以有聲語言為交際載體,恰到好處地使用以表情、動作、體態為主要形式的副語言的時候,那種無聲的交流形成的共鳴和默契是極其微妙、奇特。
教師要掌握和應用的副語言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種:一是表情語,二是動作語,三是服飾語。現就表情語的功效作詳述:表情,特別是面部表情,是人輸送和接受信息的高級中心。心理學家曾經寫過這樣一個公式:人的情感表達=百分之七的語言詞+百分之三十八的聲音+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在師生的交往中,教師的一顰一笑,一個感嘆都能對學生某種暗示作用,學生會從教師的表情中“讀”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指令。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臉部表情能做出大約法25萬種不同的表情。據統計,在托爾斯泰筆下就出現過85種不同的眼神和97種不同的笑容。教師的表情語一般是通過眼神和笑容傳達的。
作為人際傳播的主要手段,語言和副語言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首先都是人類進化和交往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產品”,在人際傳播中,人們同時使用語言和副語言這兩種“產品”。在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中,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只是用口說話,而不發出任何身體動作和表情;一個人只用身體動作和表情表達意思,而不說一句話,同樣是不可思議的,除非他是啞巴。在面對面的言正是同人們清醒的、自覺的意識相關聯;而副語言常常是和模糊不清的、不自覺的潛意識打交道。常言道,意識的外化形式是語言,而潛意識的外化形式卻顯示為副語言。正因為如此,副語言的可控性程度更低。如果將傳播手段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和副語言,我們不難發現書面語言最有時間潤色,因而可信程度最低。所以書面語言是最易控制和掩飾真情的一種方式。口頭語言斟酌和修改的時間較少,自覺控制機會也相對少一些,可靠性也就大一些,但仍有時間自我掩飾和控制。副語言行為除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外,一般是不易控制的,有時甚至完全出於無意識之中。如害羞時滿臉通紅,害怕時臉色蒼白,手腳發抖。特別是心跳、呼吸速度、體溫、瞳孔大小和身體戰慄等都比其他動作難以控制。所以,副語言行為相對來說最為真實。這些方面也成為機械或人工測謊儀的觀察對象。
連續性
在人際傳播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副語言符號進行傳播。副語言交流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進行,在交際過程中,有意識的副語言行為是交流,無意識的行為舉止也是交流,甚至不說話的毫無表情也是一種交流。由此可見,副語言是“連續性”行為,沒有開始和結束之分。正如歐文·戈夫曼所言“:儘管一個人可能停止說話,但是他不能停止通過身體習慣性動作的傳播。”即便在沒有語言參與的情況下,人們之間仍能通過距離、身體氣息、肢體移動等符號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總之,副語言傳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這就是副語言的連續性。
立體性
在人際傳播活動中,人們並不只是運用一種副語言符號,說話人的語氣口吻、面部的表情、肢體的動作、器物的顏色、形狀、氣味等都可以出現。副語言行為通常以組合的方式出現。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會橫眉怒目、咬牙切齒、緊握拳頭;當一個人高興時,他會喜笑顏開、手舞足蹈;當一個人悲憤時,他又會捶胸頓足……實驗表明,人們的情緒幾乎都是由整個身體表達的,要使身體的不同部位表達各不相同或矛盾的情緒,非常困難。因此,人們總是同時使用身體的各個器官來傳情達意,副語言行為在空間上具有“立體性”。
一個副語言符號,通常與其他副語言符號相伴隨,構成符號系統。此外,副語言符號與語言傳播行為也往往密切相關,互相增強和支持。因而,在認識某一副語言行為時,應儘可能完整地把握相關的所有副語言訊息。
模糊性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控制邏輯信息,右半球控制形象信息。因此,語言作用於右半球。語言能表達意義明確、邏輯清晰的信息;而副語言往往傳遞朦朧模糊的主觀印象。人們常常將副語言符號視為一種肖像性符號,即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規約程度低, 因此, 副語言不能明確地表達具體的思想,它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不確定的。同樣是拍桌子, 可以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 也可以是“拍案叫絕”, 表示讚賞至極。只有聯繫具體的傳播情境,才能明確副語言的意義。
真實性
如前所述,副語言較之於語言可控性低,因而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真實性。副語言傳播是非常根深蒂固和無意識的,許多時候,語言信息和無意識表露的副語言是相互矛盾的。人的真實意圖往往用語言信息掩飾,然而在副語言溝通中卻很難掩飾。
為什麼副語言具有真實性呢?一方面,由於語言受理性意識的控制,容易作假,而副語言大多是發自內心深處,是無意識的,是傳播者真實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要了解說話人的深層心理,即無意識領域,單憑語言是不可靠的。因為人類語言傳達的意思大多屬於物理層面,是受意識控制的。這些經理性加工后表達出來的語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一個人的真正意向,這就是所謂說出來的語言並不等於存在於心中的語言。因此人們常說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另一方面,一個人的副語言行為是其整體性格的表現以及個人人格特徵的反映,副語言更多的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是人們潛意識的反映,很難掩飾和壓抑,具有更強的真實性。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沒有人可以隱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說話,則他會用指尖說話。因此,當語言信息與副語言信息發生衝突時,我們寧願接受副語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