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建國學院
遼南建國學院
1947年8月5日,“遼南中小學教師研究班”於遼南建國學院開學。 1948年8月,遼寧省海龍縣山城鎮公學遷至瓦房店,與遼南建國學院合併為“遼寧學院”,院長為省教育廳長蘇庄,教育長是蔡天心。遼南建國學院(后稱遼寧學院)於1949年五月間結束,幹部、教師分別併入安東中專、安東師範和省立安東農業學校。
學院的創立
1947年6月6日,復縣第二次解放,國民政府辦的三所中學自行解散。遼南行政公署及所屬《遼南日報》(該報於1948年9月改稱《遼寧日報》,1948年12月《遼寧日報》遷出瓦房店。)隨後遷到瓦房店。與此同時,遼南行政公署將瓦房店特別區改為瓦房店市(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瓦房店市為遼寧省轄市,1949年7月改為瓦房店鎮)。復縣政府由瓦房店遷至 復州城。
1947年6月22日,中共遼南省委宣傳部發出通知,為適應工作需要與培養力量,大踏步地開展建設工作,決定創辦“遼南建國學院”。培養對象主要是青年知識分子。
1947年7月,遼南行政公署為貫徹黨的“大量培養建國人才之宗旨”,在經濟、人力都很困難的條件下,在瓦房店創辦了遼南建國學院。
遼南建國學院首任院長由遼南行政公署副主席鄒魯風擔任,教務長為黃中、吳延聲。1947年8月5日,“遼南中小學教師研究班”於遼南建國學院開學。來自遼南新金、復縣、庄河、蓋平、萬福、孤山和專區等地3500名教師,參加了一個半月的學習,9月下旬結束後分赴各地參加擴軍、支前、征糧、土改、組織開學等項工作。與此同時,從上述地區動員選拔600名學員,為遼南建國學院第一期學員,經過半年學習後去海城、營口等地征糧,回校後分配工作,參加土改。1948年2月,遼南建國學院為適應“遼南地區新的發展情況,滿足土改后翻身農民之文化要求”,開辦了第二期學習班。設有1個政干班、3個師範班,學員1200多人。1948年4月1日,為培養後備幹部,鼓勵翻身農民送其子弟學習,遼南建國學院附屬中學成立,附設短期師範班訓練1個,學生70人。
將原來的政干班、師範班擴大為農林系、水產系、教育系、和行政系,並開始招收新學員。其中教育系學員由在職中學教員和小學校長抽調,其餘三系新學員均由各縣按條件招考共1000多人。修業年限,前兩係為二年,后兩係為一年。1949年初又吸收了從北京回來的東北流亡學生500餘人。
遼南建國學院(后稱遼寧學院)在改造青年思想,培養革命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鄒魯風(1910—1959),遼寧遼陽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參加革命。九一八事變后,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是東北大學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35年華北事變后,參與領導了北京一二九運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後在山東西部和東北遼南地區從事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政權建設工作。建國后,任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等職,1959年逝世。
黃中,原名黃耀中,滿族。1915年生於遼寧省鳳城縣石廟子葦山河村(今岫岩滿族自治縣石廟子鎮蘭家村)一個地主官僚的家庭。抗日戰爭時期受革命思想熏陶,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於1938年4月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冀中軍區火線劇社、冀中軍區教導團、冀中區抗大總校三團和抗大二分校三團指導員、政治教員等職。解放戰爭期間,從事幹部教育和東北地區共青團的組建和發展工作。歷任瀋陽市中蘇友好協會秘書長、安東省建國學院教育處長、遼南省教育科長和建國學院教育長、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建國后,先後任共青團中央軍體部長兼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秘書長、代秘書長,中央國防體育俱樂部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委副秘書長、黨組成員。1956年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併兼任中國足球協會主席、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1978年擔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同年任國家體委顧問。?
庄河:張鵬雲、
遼中:史峻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