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柏人城位於邢台市隆堯縣城西偏南12公里處的雙碑鄉(雙碑鄉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漢墓眾多,但都已被盜)亦城,該地原系春秋時期的柏人邑。西漢時,由漢高祖(公元前200年)劉邦始建柏人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柏人城遭遇水患,縣治東遷3公里處的堯城鎮。

其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餘年,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古城池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背景


據舊志記載:“春秋周襄王17年,衛侯毀滅邢、並於衛,遂屬衛。28年晉文公伐衛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晉文公時所建。到戰國,趙王遷元年又予以重修。該城歷史久遠,頗有名氣,故一些史籍上曾把它寫成唐堯帝時所都。

主要景觀


夯土建築

柏人城系夯土建築,它北臨泜水河,三面環崗,東北與堯山隔泜水河相望,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城遺跡呈凹形。城牆圍8017米,厚度為15米,高度為9.15米,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此城原有城門9座,靠水的北面1門,南面2門,東西各3門。城牆猶如山巒起伏,登臨氣勢磅礴的柏人古城垣,一覽平疇的大平原,煙村霧樹,如畫似錦,使人頓感心曠神怡,志壯氣豪,這裡遺有商周時期的陶窯及大量陶器。城周圍有眾多戰國及漢代墓,墓中出土的砂陶罐、銅鏡、銅帶勾、青銅劍、鐵劍以及戰國時期的錯金銅帶勾玉璧、瑪瑙等飾物。近年來,遺址還發現戰國時流行的銅質“刀幣”,刀幣上鑄有“白(通柏)人”字樣。據專家考證,當時僅有趙國的邯鄲和柏人兩地鑄銅幣,這足以證實戰國時期古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人丁興旺。
古柏人一帶,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戰爭。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91年,晉卿趙氏與中行氏、范氏等發生內戰,中行文子曾逃至柏人,趙簡子遂圍柏人。漢高祖8年(公元前199年),劉邦過柏人,怕被人行刺,未留宿西去,使趙相貫高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公元24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曾在柏人城外大敗王郎大將李育。柏人城成為漢武帝在河北一帶的重要軍事堡壘。西晉末年,羯族(匈奴的一個分支)人石勒率兵襲擊晉將王浚佔領柏人城,大破晉軍。此役為爾後石勒在古襄國(邢台市)稱帝奠定了基礎。

行政首府

西漢時柏人城為縣級行政首府,北魏時曾易名“柏仁”城。唐天寶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縣治東遷堯城鎮,遂更名為堯山縣,歷時948年的古柏仁城廢,始稱亦城。時隔千餘載,古柏城雖廢,但它的遺跡猶存,昔日古城垣依稀可見,眾多出土文物仍指點人們去追溯古城的歷史足跡。
沉睡近千年的古柏仁城,如今舊貌變新顏,石膏礦井架林立,石膏板材加工業廠房一家連一家;亦城,堯山煤礦所產的優質煤、正源源不斷地運往華北南部和山東各地,昔日的古城已成為石膏生產、加工基地和煤炭基地,繼續為社會作貢獻,造福於古城人民。

歷史沿革


柏人城由夯土建築,北鄰泜(zhī)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向來為歷代兵家所看重。邢台通史上“邢地春秋古城遺址”一節,記載了“柏人城系晉文公時期初建”。戰國時期,柏人城已發展成為北方趙國的一個比較繁榮昌盛的軍事重鎮,那時候人口聚居,經濟得到大發展。這裡遺有商周時期的陶窯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眾多戰國及漢代古墓,從墓葬中曾經挖掘出不少陶罐銅鏡,銅帶勾、青銅劍、鐵劍以及戰國時期的錯金銅帶勾玉璧、瑪瑙飾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還發現了戰國時流行的銅質“刀幣”,刀幣上鑄有“白(通柏)人”字樣。據專家考證,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個地方鑄銅錢。這是戰國時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重要標誌。
柏人城
柏人城
相傳此地是帝堯建都的地方,在後來的一些史籍上曾說它是“柏人城,堯之都也”。據北齊《顏氏家訓》記載,在柏人城西門內有一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碑,石碑上銘文曰:“山有巏嵍,王喬所仙。”《全唐詩話》中還有馬郁贈給韓定辭的一首詩:“邃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後宣務山上望,羨君時復見王喬。”可見這裡是傳說中的柏人令王子喬駕鶴升天之地。
隆堯縣1999年修訂出版的《唐山縣誌》(註:金太宗完顏晟時期,隆堯稱唐山)記:《帝王世紀》、《城冢記》、《大明一統志》皆云:“柏仁(人)城,堯封唐侯所都之地”,《唐山縣誌》記柏人城:“春秋襄王十七年,紀侯毀於邢,並於紀,遂屬紀。”“二十八年晉文公伐紀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如今的古城早已失去了當年的的氣勢恢弘,經歷2600多年的風雨侵襲,只剩下了布滿著枯黃野草的古城牆,靜靜佇立在大片的麥田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