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風景區

自然風光旅遊景點

石馬風景區位於博山區石馬鎮,景區內主要有藏龍隙、會仙橋、仙境園、石佛崖、楊家樓、志公坪、鳳凰樹醉酒台等八大景觀。

景區環境


石馬風景區
石馬風景區
風景秀麗的五陽山景區前臨淄河,后依孝水,主峰海拔688. 5米,因“平安寨”、“蛟龍寨”、“醉酒台”、“鳳凰台”、“擂鼓台”五個山峰簇擁向陽而得名,方圓6平方公里。這裡自然植被優良,森林覆蓋面積達90%以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如世外桃源、天宮仙境,是消夏避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裡自然景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這裡山勢挺拔陡峭,層次分明,望之五峰向陽,峰巒疊嶂,溝壑幽深,懸崖絕壁,怪石嶙峋,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儼然一幅絕妙的天然畫卷。

詩作評價


藏龍碑畔卧石龍,會仙橋處勝仙境。
伏龍池水洞天來,天造石佛懸崖中。
楊家樓台觀山月,至公殿前列松屏。
鳳凰柏下覓鳳來,醉酒台上天一重。
沿翠柏濃蔭下的石階拾級而上,穿過“柏洞”,進入山門,便至“呂祖閣”。閣南有一完整碑碣,名曰“封山碑”,上鐫“明萬曆三年楊九齡封山”字樣。碑身左側有一斜向隙縫,探身望去,可見一鐘乳石形成的“龍尾”凸於石壁,岩壁上鱗甲參差,像玉龍飛去留下的印記,形象逼真。正是:“飛騰不知幾千年,至今點點龍甲存。”
過呂祖閣,至會仙橋。橋北絕壁高聳,瀑布飛瀉,橋南深谷幽幽,橋面平而開闊,相傳為仙人聚會的場所。橋下有一涵洞,是夏日納涼聽泉的洞天佳地。站在會仙橋北的瀑布下面,飛露濕衫,清涼無比。抬頭望去,山澗瀑布自50米高絕崖之上,分成兩級直瀉而下,瀑水似練,飛濺入潭,潭水清冽,浮萍點點,魚戲其間。盛夏至此,苔蘚鋪地,雲霧陣陣,有超俗絕塵,飄飄欲仙之感。當汛期到來,山洪暴發,其勢如野馬奔騰,令人生髮“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慨。
過會仙橋進“仙境園”,這裡是五陽山古建築群中心。“三官殿”、“三霄祠”、“道房”、“鐘樓”等古迹錯落有致,風格迥異。過書房碹洞,懸崖下巨石拱出,形成一天然石室,闊約30平方米,室內置石鼓石桌,可對弈品茗,山幽靜謐,陰翳生涼,別具洞天。室內有一池,名“伏龍池”,池約6平方米,水深1米許。池右壁東南上方有兩個孔,泉水從孔中注入池中,長流不溢,久旱不涸,清澈見底。“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惱”,遊人至此,總要飲一掬清涼的泉水。
經“伏龍池”,過“鐘樓”,出小山門,便是“佛閣”。由“佛閣”東行30米,岩下有一石室,名為“志君廟”,為民國16年所鑿,石室呈長方形,有石壁凹入,檐與石壁垂直,石窗為圓孔,狀如古錢,室內迎面雕有石座、神龕。出室仰視,石崖之上有天然生就的怪石,遠望如一“石佛”立於絕壁,故稱“石佛崖”。距“石佛崖”30米,是“楊家樓”遺址。據說,明正德年間,楊九齡一家老小為官府所迫,自東北來此謀生,於陡壁夾角處,鑿石架木,居住其中,人稱“楊家樓”。楊氏老小,墾荒植樹,封山造林,歷盡千辛萬苦,為後人留下一片片綠蔭。
由“楊家樓”折身會仙橋東,向北仰視,高掛在“至公殿”前的十八盤映入眼帘,十八盤兩旁雕立著40餘個可愛的石和尚,並間以青石條相連,扶條石拾級而上,攀上80餘級石階,“至公殿”即在眼前,它坐北朝南,雄踞絕崖。殿前牆縫中生出一側柏,盤根錯節,狀若龍爪,樹身扭結上聳,冠似華蓋,濃蔭蔽日,如殿前一天然屏風,名為“至公坪”。
離“至公殿”50米的“玉皇宮”,建於清雍正七年,坐北朝南,立於青石台上。宮為三間,藏於柏林中,優雅別緻。佇此遠眺諸台雄姿,飽覽山川美景,頗有“岩頭黃鳥棲高枝,一聲啼破千川曉”的詩情畫意。宮前有一奇怪古柏,其東南枝幹如人胳膊屈肘,宛若鳳凰棲枝之狀。由“玉皇宮”往北,登200餘級石階,來到景區最高點-醉酒台。它位於高崖絕壁之上,四周松柏參天,靠懸崖邊有一塊五、六尺見方的大青石,平整光潔,似天然石桌,四周有幾塊石塊,亦很平整,像石凳,相傳太白金星經常來此飲酒,並且每喝必醉。台前有一古柏,據說樹齡已有1300年。立於高台之上,眼前藍天白雲,腳下林濤陣陣,令人心曠神怡。

主要景點


五鳳山

位於西石馬村北,樹木蔭翳。山腰建有社廟,現仍完好。山門為洞式結構。鳳閣處拓平台,台下為石室。庭院平坦寬敞內建一亭三殿,共九間,“一”字平列。院內有井兩眼,各深丈余。

鳳凰山

坐落於中石村,建有眾多廟宇。近年來新上了各種森林遊樂、賽馬場及餐飲等旅遊設施,吸引了大量遊客,成為區內旅遊的熱點。

石馬水庫

是解放后修建的中型水庫,蓄水1700多萬方,南面依山,西、北兩面是平原地帶,東面緊靠石馬村,面積約6平方公里。石馬水庫水面廣闊,煙波浩渺,岸邊楊柳,別有一番趣味。石馬村是石馬水庫景點的一景,它歷史悠久,史前既有人類在此居住。村內有戰國時期孝婦顏文姜汲水之泉,村東尚存金國開國之碑,載“崖下庄汲泉”字樣。村外三里處有博邑名流趙執信的別墅-紅葉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