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動不安

胎動不安

妊娠期出現腰酸腹痛,胎動下墜,或陰道少量流血者,稱為“胎動不安”,又稱“胎氣不安”。本病類似於西醫學先兆流產、先兆早產。胎動不安是臨床常見的妊娠病之一,經過安胎治療,腰酸、腹痛消失,出血迅速停止,多能繼續妊娠。若因胎元有缺陷而致胎動不安者,胚胎不能成形,故不宜進行保胎治療。

簡介


● 英文名稱:Threatened Abor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孕婦氣血充足,形體壯實,則胎氣安固。若沖任二經虛損,則胎不成實,或因暴怒傷肝,房勞傷腎,則胎氣不固,易致不安。(《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

名詞解釋


● 以妊娠期,出現腰酸腹痛,胎動下墜,或伴陰道少量流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胎動不安是指婦女妊娠期胎動不已,出現小腹下墜,腰酸腹痛,或陰道有少量出血的疾病。

臨床表現

● 婦女有早孕反應或停經史。
● 婦女妊娠后腰酸、腹痛,小腹下墜,或陰道少量出血,也可不伴陰道出血。
● 氣虛者,兼見精神萎靡,少氣懶言等癥狀;血虛者,兼見面色淡黃,神疲乏力等癥狀;腎虛者,兼見頭暈耳鳴等癥狀,尿頻;血熱者,兼見口乾咽燥,心煩不寧等癥狀。

病因病機

● 胎動不安其主要發病機理是沖任氣血失調,胎元不穩固。
● 懷孕后因為氣血偏弱、腎虛、血熱等導致沖任不穩,從而發生攝血養胎功能失衡,或因外傷導致本病發生。
● 沖任二脈,循行人體會陰小腹部,沖任經脈氣血不穩,固護托舉之力不足,故見小腹下墜,腰酸、腹痛。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的妊娠早期的先兆流產和妊娠中晚期的前置胎盤出血,可歸於本病範疇辨證論治。

病證鑒別

● 胎漏:胎漏與胎動不安均有早孕反應或停經史,陰道少量出血。但胎動不安有腰酸脹痛、小腹墜脹,胎漏無這些癥狀。二者以有無腰酸脹痛、小腹墜脹癥狀作為鑒別要點。

治則治法

● 治療以補腎固沖為主。
● 氣虛者,宜補氣安胎,用舉元煎加阿膠。血虛者,補血安胎,用胎元飲。腎虛者,宜固腎安胎,用壽胎丸。血熱者,兼見口乾咽燥、心煩不寧,宜清熱涼血安胎,用保陰煎。於外傷后突發胎動下墜,腰酸小腹脹痛者,宜補氣養血安胎,可用膠艾四物湯加減。

預防調護

● 注意生活起居,適當休息,避免過於勞累傷氣血,必要時需卧床養胎。
● 提倡婚前、孕前完善檢查,發現問題及早干預。
● 備孕階段,夫婦雙方戒煙、戒酒,堅持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保證夫婦雙方在身體最佳狀態下孕育胎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